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人文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2015-01-31,,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馆员人文精神人格

,,

近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精神危机,高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1]。实习护士虐婴事件、饮水机投毒案、马加爵案、铊盐投毒案、药家鑫案等严重案件已引起社会关注。这些漠视生命、心灵扭曲的恶性事件折射出高校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视远远不够。

近代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认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与出发点,只有陶冶人的品格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2]。健康的人格境界能够催生出自信、自立、自尊、自制、乐观、积极、创造的处世态度,而不健康的人格则意味着人的内心世界某些方面出现了彼此悖逆或分裂,其行为结果也常常会导致对自身或他人以及社会的伤害。本文探讨了图书馆人文教育与健康人格塑造的关系以及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成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高校图书馆人文教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文教育即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科学的思维观念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深刻的人生社会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道德与价值判断能力、多元而全面的国际视野、独立而健全的高尚人格,促进学生提升人生境界。

在影响人格底蕴养成与定型的所有因素中,人文教育最为关键,这是因为健全又健康的人格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根基。“真”即求真意识,表现在对自然与人的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和探索;“善”即道德意识与伦理规范,表现在对天、对人、对己的责任和担当;“美”即对于“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之创造、感受、表达及鉴赏的能力,以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感或崇高感[2]。人文教育的使命在于助推大学生朝着真善美合一的目标前进,促成其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成型,“真”对应的知识主要是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善”对应的主要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美”对应的主要是文学艺术。这些知识正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必须通过人文教育途径来实现。

确立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积极乐观的人格境界,这一目标的最终达成,有赖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办学观念的根本提升。此外,精神与文化领域的探索和引领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第一是图书馆”[3]。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弘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与根本使命。高校图书馆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其馆内环境、馆舍设施、馆藏资源、馆内活动与氛围、馆员素质与形象、馆内的科技水平和馆员的服务态度等都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良好情操的陶冶以及健康身心的形成,具有其他教育形式和途径不可比拟的影响[4]。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先生所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培养人”这个核心目标展开,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具有更好的人文素质的合格人才方面,应发挥独特的作用[5]。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认为图书馆就是人间天堂[6]。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有限的,但是图书馆却能陪伴人终生,成为漫长人生旅途中永远的良师益友。

2 高校图书馆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必须多措施并举,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通过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1 定位于“学风引领、学术传承、文化传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人的身心发展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图书馆是大学生较为重要的学习场所,通过馆内人文环境的营造,依靠环境暗示、环境陶冶、行为模仿、情绪感染等精神作用机制对学生进行熏陶,将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言谈举止、品行学问等产生积极的影响[7]。

就硬件环境来说,图书馆典雅美观的建筑造型,体现颇具特色的人文意蕴,给人以启迪和感悟;馆内布置以优雅、宁静、和谐和关爱为主格调,可以平复学生内心的浮躁,使之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和求知欲;馆内的花草盆景,让学生处在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的阅读环境之中;馆内的校史室、名人塑像,可让学生感受历史、传统、象征、追求等浓浓的精神氛围。

软环境主要是指图书馆的学习氛围、舆论导向和精神引导。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中既要强调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也要牢记继承人文精神的要旨,通过电子显示屏、壁画、图片、自助式查询机等设施设备,从视、听、触觉等多角度营造学风学术的文化氛围[8]。通过厚重深刻的校训、整洁和谐的环境、赏心悦目的文化标识、内涵丰富的宣传板报等增强图书馆的人文气息,治学名言、山水画和巨型壁画使学生感受艺术美的同时又受到激励和鞭策,“读书月”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一种流动的、鲜活的图书馆文化氛围,馆内充分尊重读者人格的、温馨平等的人性化环境使学生体验到尊重和平等的美好。此外,完善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管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引导、约束作用,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产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影响。

2.2 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为原则构建文献保障体系,积累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应相辅相成。杰出的国学大师和教育家钱穆指出,学科划分人为地将知识搞得支离破碎,因此更要发挥人文教育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统一人之精神的积极作用[9]。科学是求真,科学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是求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灵魂和高尚的情操,人类就找不着前进的方向。正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因曼所说,科学这把钥匙既可开启天堂之门,也可开启地狱大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10]。人文知识具有较为强烈的道德价值观与情感倾向,以追求真善美为最高目标,与自然科学主张的“客观中立”和“价值无涉”不一样。因此,图书馆在确保重点专业文献的同时,应不断充实人文、社会学科文献,注重采集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文献,提高馆藏资源中励志类、心理健康教育类、名著经典类、人物传记类文献的比例,提高馆藏的内容质量,使图书馆成为传播人文知识的重要渠道。

还应重视相关学科人文文献的采集,如医学院校采集医学人文概论、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等医学人文交叉文献,使学生了解现代医学模式关于疾病的观点、医学科学进程中的人文实践,学习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理论和行为,进而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关怀、正义观念。

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与求实精神使人们明事理、增强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使人以仁爱之心,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2.3 以“培养健康人格”为主线,开设生命、道德、人生观等教育的人文讲堂,传递正能量

讲座比课堂教学更能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新颖、感染力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是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近几年,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多次邀请临床医院的专家、主任,大学的教授、学者,图书馆界的资深专家、研究馆员来学校演讲,在读书月中举办了多场人生观、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生命教育等主题讲座。如“探讨如何与肿瘤病人沟通”,介绍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基本知识、态度和技能,学习痛苦干预、精神关怀等;“从希波克拉底誓言谈起”,通过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的誓言,明确医生的职业道德,围绕当时热议的小孩输液死亡事件、山厦医院钢盔事件,探讨如何当一名好医生,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理想人生与当代大学生素养”,阐述了实现理想人生的要素,包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应具备的素养,加强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思考,领悟“先做人再做事”“勇于面对挫折”等人生道理;“语言交际与精神文明”,探讨学生应掌握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技巧;“弟子规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针对大学生现状重温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等。

图书馆通过开展讲座活动,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和观念,懂得如何担当责任、实现自我发展,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11],提升学生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学生在活动中可感受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憾,触发对人生价值、死亡及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形成深厚的生命情感,从而将这种情感“内化”为人文精神,毕业后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2.4 以“经典阅读”为核心,多种活动形式并行,加强人文阅读引导和推广

图书馆的人文导读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以及图书馆对学生的文化影响力度。大学生刚入学难以适应比较开放的学习与生活,其课余阅读处于缺乏引导的状态,他们的求知渴望、阅读好奇需要正确的引导,因此图书馆应加强人文阅读推广[12]。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宣传橱窗、图书展览、校园网等形式开展导读活动,通过编制新书通报、图书推介,举办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有针对性地宣传人文馆藏,引导阅读,发挥宣传引领作用。

搜书比赛、新书展示、图书现场选购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高校图书馆可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以“活动带动”的方式培养高度的人文自觉;利用新媒体推广阅读,如精心打造读者QQ群、微博、微信品牌,通过发布及时的馆内信息、“人文导读”等相关元素来扩大影响力。图书馆还可与学院心理咨询室联合,借鉴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经验,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推荐有针对性的文献并指导其阅读,解决大学生焦虑、孤独、忧郁悲伤、自卑、厌学、交际困难、恋爱苦恼等心理问题[13]。

经典名著稳定而有生命力,也会对阅读者的精神世界造成积极而恒久的浸淫和感染,可引导大学生重新与传统文化接触,并深思中西伟大经典作者的深邃智慧,从而拓展大学生生命的高度与深度。如《大医精诚》和《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医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给人以弥久恒新的生命感悟和健康启迪,给人以精神的洗礼和仁爱的熏陶。推荐人文优秀作品,可提升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感悟,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如充满人文关怀情结的周国平的《妞妞》、毕淑敏的《红处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等作品。

2.5 以“情感触动”熏陶感染,展现馆员高尚的职业情感和人格魅力

馆员凭借自身特有的人格、气质、修养和情感,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馆员在工作中要时时处处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以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良好的精神风貌、深厚的学识修养,对学生产生某种人格感召力。成功的人文引导,必然是来自心灵的触动,并且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经常阅读人文经典、富有人文情怀的馆员,会彰显出一种人文的底蕴与气质,能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感染学生。馆员在工作过程中流露出的价值趣味、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程度以及对学生情感的反应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14],因此馆员要呈现出积极的情感状态。

此外,馆员还要有较强的情感能力,能够把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与馆内人文环境条件和要求相适应。潘光旦的全人格教育思想中,将情感、意志与知识三者有机统一,是实施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他非常注重情绪的培植和意志的训练,认为其对学生人格塑造与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益处[15]。馆员要多给学生以诱导、教育和人性关爱,而不是过多的指责和硬性管理。馆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技术,提高文献信息传播和开发应用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深层次、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以知识赢得尊重,以耐心和文明在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中起表率作用。

3 结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赋予人们人格的美。冯骥才说:“校园中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种种问题最终还要转嫁给社会”[16]。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图书馆兼具教育功能和情报功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人文教育上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空间优势。高校图书馆应紧密结合院校特点,通过加强人文资源建设、提高藏书质量、营造人文环境、做好阅读引导、开设人文讲堂、提高馆员素质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积极有效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努力配合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教育人、影响人、引导人、塑造人和吸引人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猜你喜欢

馆员人文精神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国外图书馆新馆员入职培训的特征及趋势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