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对教育本质及目的的认识

2015-01-30宋小朱

亚太教育 2015年34期
关键词:目的本质教育

谈谈对教育本质及目的的认识

文/宋小朱

摘要: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天生拥有不同天赋性格的学生们都能充分发挥天性、发展兴趣爱好直到成为安身立命的职业;让具有不同属性特点职业要求的行业都能找到最合适的继承者。

关键词:教育;本质;目的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志码:A

在学术界,对教育的本质有以下六点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社会化说”,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① 培养人的活动,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②“社会实践活动说”不能作为把教育与其它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区别的依据。如果单是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一种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那么就难以将其与其它如艺术、文学等具有培养功能的实践活动进行准确区分。

③“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故为同义反复。

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教育的最初是起源于劳动的。而劳动则是进行于社会集体中的。最初教育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和传递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统一和对立的矛盾,不断促使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教育的发展不但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制约。

作为劳动力的主体,人,生活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当中,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思维。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属于社会性的劳动范畴。人们在生产物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观关系。这些客观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体力、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又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会有着什么样的思维,教育主体由谁来掌握,哪些群体能够进入到学校中接受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么样的目的来教育受教育者,这些都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密不可分,都受到生产关系、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所影响。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不但能够将上一代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教给下一代,同时也会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范传给下一代,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进而维护一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所以,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会存在不一样性质的教育。从教育的这项意义来讲,教育不但是长久且普遍的活动,也是一项阶级性和历史性的活动。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教育会体现出其明显的阶级性,服务于一定的经济与政治。此时有着统治性质的教育,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工具。

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出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都有着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的这些规律,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它是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表现的。遗传,主要指的是人生理素质的遗传,也就是人的客观具有的生理特点。遗传创造了人进行发展的客观前提,也决定了人是否可能发展。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个体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是空谈。遗传素质这项客观前提的发展历程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不一样的心理特征。遗传素因为个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这也就导致了人在发展过程中个性的出现。但对大部分的人来讲,这样的差异性不会很明显,只是在经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才会使差异性变强,进而成为人的属性,最终形成人的才能、品德、思想以及爱好等。所以“遗传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教育所具有的形式与机构同教育的职能和性质一样,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也是改变的,教育的本质也会在变,但是总的作用还是不变的,那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的文化传授的行为,其要求要充分结合人的特点,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一生中,人所享有的最高的权利就是为自己生命赋予重要意义的权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完成和实现这样的权利。

在这项问题上,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要求要改变不切实际的学校教育方式,充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让其不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特点,让一切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够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来自于长期教学经验的,经验不但决定着书本知识,也决定着教学的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教育的主题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能够完成自我改建和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过程。他的立论是:人类有着两种发展状态,一种状态是自发、自然的发展状态,而另外一种发展状态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进行的社会改造,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①

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具备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是社会遗传的机制(方式),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沉淀和积累的统一。他的立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共同组成了教育的客观空间;机制指的是事物的功能和这些功能间的关系,它不但包含了教育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了教育自身存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②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生活是第二位的,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不断地犯错误,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正因如此,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就教育方法来说,孔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带着众位学生周游列国,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完美的一堂课,就算是哈佛大学最先进、最优秀的案例也不能够与之相比。饱读万卷书虽然能够学得知识,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够领略到知识的含义。

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学成之后能够自力更生,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让社会发展能够顺利交接,向前发展。一方面让有着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把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发展成为今后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另一个方面让有着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继承者。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注解:

①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②程少波.教育本质研究之批判.

猜你喜欢

目的本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回归本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童年的本质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