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诉求及回应

2015-01-30曾小锋唐莲英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制度

曾小锋 唐莲英

(1.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系,上海 200241)

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由政党组织国家政权,通过国家政权实现政党目标,这是政党政治的普遍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应该主动回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适应现代政党政治发展要求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近代社会,执政党对国家行使权力主要有三种方式: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国家统治是国家政权依靠国家暴力运用专政的方式来维护公共秩序。国家管理强调国家的公共性,它是国家政权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各种投入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以实现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等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治理是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再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更是一个跨越式的飞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概念,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1]。

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主导的力量,更注重各方的积极性、参与性,坚持国家制度建设,追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充分调动和运用法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实现法治、德治、共治、自治,实现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家统治、国家管理相比,更加的科学、文明、高尚、进步。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执政党的关系

(一)执政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时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建国后,党继续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奠定了现代化建设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威望也与日俱增。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威胁、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威胁”,为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作风建设得到改进,党的形象得到重塑,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党的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执政党治理国家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领导人民制定法律法规,使宪法和法律切实得到尊重和执行,使党、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必须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民主化,国家治理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反映人民的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性;三是法治,要使得宪法和法律成为最高权威,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四是高效,国家治理一定要达到较高的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五是协调,国家治理是个系统工程,至少涵盖了政府、市场和社会治理三个层面,他们之间应该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形成工作合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科学规范、运转协调、民主高效的,使法治成为社会最高准则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诉求

1.解决三个不畅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政党管理型体制弊端日益显现,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羁绊。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解决言路、竞争、决策不畅通的政治诉求。

(1)解决言路不畅问题。当前社会出现的群体事件、越级上访、极端自焚现象,一方面固然与当地政府的不作为有关系,但是与言路堵塞、百姓的诉求无法上呈有关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视若无睹等原因有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国家、社会、个人良性互动的状态,个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民群众的个人诉求可以得到有效的表达,从而能更好地解决言语不畅问题。

(2)解决竞争通道不畅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当前党和政府的干部晋升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委任制,由于部分领导的思想存在偏差,任人唯亲现象频频发生,导致那些能力突出、没有关系的人才无法晋升。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开辟干部和人才选拔竞争机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领导和人才,切实解决竞争通路问题。

(3)解决决策通道不畅问题。当前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相当顽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的政策无法有效贯彻。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决策通道不畅问题,要严格规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增强工作的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

2.实现三个转变。

(1)政党在结构上由精英政党转变为大众型政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党不能搞“体内循环”,而要敞开大门,正确处理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关系,把各阶层、各领域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的队伍中,让我们党真正成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众型政党。

(2)在治理方式上由寡头政党转为常设委员会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领袖具有很大的权威,然而一旦形成寡头政党,就会长期影响党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党的常设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由缺乏竞争的政党转为容纳竞争的政党。党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采取上级组织部门对干部的任命制度,这种制度基本缺乏竞争,由上级安排对下级的任用。现代化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必然希望政治上容纳竞争,让那些才能突出、深受群众拥护的人才通过竞争脱颖而出,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实现干部能上能下、人才通过竞争流动,促进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3.治理方式的多样化。

(1)推进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治理主体的多样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治理国家的主体不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每个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担负相应责任,做到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2)推进国家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政府要减少采用命令、强制等单项管理方式,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更多地选择协商、间接和合作的方式,更加公开透明地运行,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协同治理,形成治理合力,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民主化。

(3)推进国家治理规则的法治化。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推进国家规则的法治化。依法治国是现代化国家的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关键要形成一套符合规律、有效管用的法律体系,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2]促进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局面。

(四)执政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回应

1.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当前,党面临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威胁”,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也给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新时期党的建设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聚焦“四风”问题,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3]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开启全天候探照灯,主动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全面从严治党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努力营造政治清明、干部清廉,政府清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使党始终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

2.坚持宪法和法律权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依法治国是现代政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执政党要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使宪法为行动的最高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的法律之上,要使法律成为每个公民活动的底线。彻底从人治转向法治,改变权大于法的不良局面,真正转向法大于权,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执政党要善于法律思维,提高法律意识,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要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4]的要求,使法律成为全体党员和公民遵守的行为准则,不断推动国家治理法治化。

3.加强对权力运行体制的监督,使权力运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邓小平早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P176)制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执政党要努力加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制度建设,并使这些制度能相互协调,发挥整体效能。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权力的配置,“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6]努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

4.以制度执行力为重点,努力实现高效、协调的执政能力建设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新时期新阶段,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消除能力不足、精神懈怠等问题,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各项工作规范化,长效化。”[7]全面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国家的效能,从而实现高效、协调的执政目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世界政党政治的时代潮流,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应该主动回应,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以制度执行力为重点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实现高效、协同的执政目标。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全文),人民日报,2013-11-1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14.

[4]习近平.在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5]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02-26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新华网,2014-6-30.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制度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