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哥达纲领批判》的公平分配思想

2015-01-30何西瑞徐如刚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财富公平

何西瑞徐如刚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近20年以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对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的片面解读,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对我国当下分配问题的解决不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正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本质把握的基础上,并且着力于建构一个取代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阐释其公平分配思想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改革和创新分配制度、实现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收入分配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由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过程中,由于唯物史观的不成熟,对公平分配思想的研究并没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依然停留在抽象意义上的假想。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分配即是按需分配,主张按人的需要来制定共同协议才能实现公平分配。

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这段历史时期内,随着对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实现公平分配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物质财富作为保障。在1857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把分配看成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的一环,通过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逻辑结构的剖析,得出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把生产和分配割裂的思想都是对公平分配的片面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公平分配思想集中体现于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改良主义分配思想的批判以及资产阶级法权的虚伪性的揭露,详尽而全面的阐述了分配与生产的关系、分配的相对性及其实现的渐进性、按需分配的真正公平性的分配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马克思的公平分配思想的内容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对前人思想的扬弃过程。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集中阐明了科学的公平分配思想。

1.分配方式取决于生产资料归谁占有

在分配活动中,首先要解决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问题。马克思首先批判了拉萨尔“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的错误思想,认为劳动不会自己产生社会财富,只有把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才能产生财富,才有财富分配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全部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阶级拥有的只有自己的劳动力,所以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产生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资产阶级因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掌握社会财富分配的主动权,主导着分配秩序,分配的结果是不劳动的资产阶级获取大部分社会财富,工人阶级仅仅获得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生存资料。由于资产阶级需要工人阶级出卖劳动力来完成生产活动,所以并不希望工人阶级富裕起来。资产阶级就以最低的价格雇佣劳动力,不但能够扩大利润空间,还能持续的获得廉价劳动力。对于工人阶级来说,资本家以微薄的工资来偿还工人劳动付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以利润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多,就会相对的被剥削的越多。可以看出,这种分配方式对工人阶级来说并不公平,公平分配仅仅相对于统治阶级才有意义。马克思写道:“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1](P361)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从阶级利益诉求出发来认识公平,得出的结论是也必然是出于保护阶级利益的。

公平分配要跳出“分配决定论”的理路。马克思认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些环节之间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构成统一的社会再生产。其中,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非决定环节,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从社会再生产的表面来看,分配就是产品的分配,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分配“首先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2](P696)即是说,在社会再生产中,首先要有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工具的分配,然后才能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才有这种生产关系下的劳动产品的分配。整体来看,生产不仅是这个活动的出发点,而且是这个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产品分配不过是整个再生产过程的结果,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了资产阶级才有财富分配的主动权。拉萨尔所谓的“分配决定论”是不触动私有制的情况下变革分配方式来实现分配的公平,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改良主义。对于工人阶级而言,要想真正获得分配上的公平唯有变革资产阶级用以获得利润和进行压迫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掌握分配的主动权,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

总之,马克思认为公平分配的实现不能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基础。尽管资产阶级宣称其买卖的公平、程序的公平、法律的公平,由于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结果必然是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所谓公平仅仅限于资产阶级范围内,在这种幌子下实现对财富和文化的积累,无产阶级只有以低廉的价格出卖劳动力来为资产阶级创造财富,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

2.公平分配具有相对性,其实现过程具有渐进性

公平分配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具有相对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相对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更具有公平性,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较之于按劳分配又更具有公平性。拉萨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的所得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即是真正的公平分配。马克思在著作进行了反驳,假设集体的劳动所得指的是社会总产品,那么在个人分配前要扣除六个部分①应该扣除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同生产关系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不折不扣”就变成了“有折有扣”。同时,按照拉萨尔的“纲领”的观点,劳动所得属于“社会一切成员”,如果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理所应当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那么哪里还存在‘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如果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那么所谓的‘平等的权利’的平等性又在哪里呢?拉萨尔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表明拉萨尔没有认识到公平分配的相对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所谓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相对于按劳分配来说是一种虚伪的公平。

关于公平分配的实现,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界限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而不可能消失,这个时候要想实现公平分配是不现实的。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里,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充分,需要较长的过程来实现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超越。马克思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旧社会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对人的消极影响,人们仍然不能摆脱旧社会的认识局限性,仍会有人视劳动为重负,幻想不劳而获;从劳动者自身的先天条件来看,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存在不同的“天然特权”的客观性,即个体在体力、智力上存在差别;从后天条件来看,由于每个劳动者婚姻情况和赡养的人口数量的不同,“由社会消费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1](P363-365)。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在物质财富不是足够丰富的前提下,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通过收入来体现差别,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力,这样每一劳动者最终所得的消费资料与其耗费的劳动量等同,即对社会财富实行按劳分配。不过,这种分配方式相比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配方式有了实质性进步。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的地位首次被肯定,劳动者在按劳分配中摆脱了被剥削的命运。由于受制于生产力水平,这种分配方式仍然只是形式上的公平,分配的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分配原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财富丰富到足够实现按需分配才能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3.按需分配是马克思追求的最理想的分配方式

最后,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在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对资产阶级法权的真正超越。资产阶级法权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中,等量劳动相交换中交换主体双方地位相平等,资产阶级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这种交换的平等权利以及因此衍生出的权利的合法性,形成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可见,其所谓的公平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无产阶级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仅能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在社会财富占有上显现明显的不公平性。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财富没有丰富到满足每个人的任何需求,所以这个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仍然带有资产阶级法权的痕迹。只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越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此作了三点精辟的阐发:第一,每个人都实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道德上高度自觉,同时束缚个人的社会分工消失;第二,劳动不再是人们被迫接受的谋生手段,而是人们必须的一种生活方式,把劳动能力大小作为人们获取生活资料依据的现象消失;第三,生产力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能充分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根据人的需要进行财富分配,实现对资产阶级法权的真正超越。当然,在共产主义社会,人自身的条件差别仍然会存在,不过这个时候已经不再作为影响生产活动的因素,资产阶级的等价交换原则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劳动者根据自身条件,不论能力大小,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社会贡献,就能从社会中获得需要的生活资料,每个人需求被满足的权利取代等价交换条件下的平等权利,实现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1](P363-365)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

三、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却逐渐凸显,并在进入21世纪以后,呈现迅速拉大的趋势。据报道,“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差距达到10.7倍,远远高于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收入差距之大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3]收入差距的悬殊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而且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当前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靠简单的“拉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入探索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才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关键。

首先,分配方式的变革要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马克思对拉萨尔公平观的批判告诉人们,社会产品的分配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是经济运行的逻辑起点,没有生产的存在,分配的对象无从谈起,所以脱离生产来谈分配并没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产物,人们会误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还有收益差别就是不公平,只要有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就会对社会主义本身产生质疑,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曲解。历史上我国曾走过这样的弯路,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时期,不顾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强制实行生产资料的全部公有,出现过脱离现实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结果导致普遍的贫穷,人民遭受了极大苦难。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在分配领域存在不公平现象是无法跨越的现实。以符合现实的分配方式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达到足够高的时候实现按需分配才能消除这种不公平现象。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就提出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纠正了过去在分配上追求平均主义的错误。这一思想有力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劳动者的生产和创造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同时也要看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导致有人开始怀疑改革开放以及“先富带后富”的正确性。我们要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个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幻想快速实现没有差距的分配是不现实的。

其次,坚持现有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又因为处于低级阶段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所以要以多种分配形式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启示我们现阶段不能脱离按劳分配这个保障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基础。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的发展还较为落后,需要承认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对完善分配制度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既要坚持按劳分配以保障基本的公平,又要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时要看到,在现有分配方式下,个体差异也影响着分配的结果。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需要以社会保障的形式对弱势、特殊困难群体实行特定照顾与优惠政策。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仍然存在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的问题。所以,要逐步把农民等弱势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障的体系中,让人民平等的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对现有分配制度的改革当中,坚持现有的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良性分配秩序的构建。

第三,大力发展经济,为公平分配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改革开放重新使社会发展回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人均收入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2015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仅是美国的60%。这也决定了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仍然不能脱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否则将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匮乏,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停滞或倒退的现象,更不利于公平分配的实现。“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P86)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现象进行过有力的批判,提醒我们实现公平分配必须具备丰富的物质基础,仍然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否则,在缺少物质基础的情况下追求绝对公平,必然会再次陷入贫穷。由此看来,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逐步消除不公平现象,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公平分配。

当今时代的收入分配问题,呈现出比马克思时代更为复杂的新特点。不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都在寻求更加公正合理的分配格局和秩序。就我国而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分配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秩序才能有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转型。生产力,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紧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扩大社会可分配产品总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在全局上赢得正确处理当代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动权,缓解并逐步化解矛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收入差距达到10.7 倍.新华网,2014.12.22 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4-12/22/c_1113735967.htm.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财富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
公平的决定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