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斯坦媒体眼中的“美丽中国”
——以哈媒《快报》网为例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快报哈萨克斯坦美丽

张 媛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哈萨克斯坦媒体眼中的“美丽中国”
——以哈媒《快报》网为例

张媛

(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网络媒体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对哈萨克斯坦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快报》网近期有关中国游览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从环境美、社会美、人之美这三个层次解读现今的哈萨克斯坦主流网络媒体所折射出的“美丽中国”形象,对我国今后的对外媒体宣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哈萨克斯坦;网络媒体;美丽中国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在这段论述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一词。习总书记进一步声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此后,“美丽中国”的新概念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不仅在我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和讨论国人心中的“美丽中国”,笔者在哈萨克斯坦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快报》网上读到一系列游览中国主题的报道,与时下“美丽中国”的论题不谋而合。

“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诗意表达,其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期盼。“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同时,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科技、制度、文化等来保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中国”由环环相扣的三个层次的美构成,体现了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本文的选材均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快报》网上(http:/www.express-k.kz/) 游览系列(экскурсия)中国专题部分,笔者追踪了日期自2014年2月1日至2015 年2月1日的全部38篇报道。哈媒记者们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其中关于北京和新疆的报道各12篇,西安和海南各2篇,西藏、甘肃、青岛和中国南海各一篇。本文将从环境美、社会美、人之美这三个层次来解读哈萨克斯坦网络媒体人心中的“美丽中国”形象。

一、环境美

“美丽中国”首先包含环境美。环境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之美的表现,没有美好的环境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社会主义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所在。哈媒记者安德烈·米哈伊洛夫(Андрей Михайлов) 对城市的解读是非常负面的,在他眼中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吸血鬼,但北京却是个例外,在一篇有关北京的报道中,他认为遍布北京城区的大小公园和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是这座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当然这要归功于历代皇帝和现在中国政府的保护与建设。在另外一篇关于日坛的报道中,哈媒记者安德烈·米哈伊洛夫的关注点仍是树木与环境。美好的自然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美。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始终是互相影响互相改变的关系:在自然环境改变人类的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改变着自然环境,决定着自然面貌的状况。自然会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丑陋,也会因为人类有意识的维护和合理改造而美好。在报道《百年大计》中,前半部分哈媒记者为我们介绍了阿拉木图的树木保护政策,虽说有砍树会被判处死刑的法律条文规定,但实际上没有可行性,阿拉木图街头随处可见的枯萎树枝说明许多古树已经死掉,对环境的保护不力。对比北京市政府对古树之珍惜,园林工人对街道两旁的每一棵树修枝、打药、做标记,用实际行动爱护每一棵树,哈媒记者认为北京的做法值得深思和借鉴。美好的自然环境需要政府用切实有效的政策来维护。

哈媒记者们主动接触大自然,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中国心生向往和喜爱,这是一种自然地随性的游览,因此报道中的情感多是欢悦明朗,积极向上的。不同的游览境遇和心情产生风格迥异的游览报道。对于故宫的描写角度是故宫中御花园里的植物,哈媒记者们认为中国人对植物的态度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非常重视和喜爱各种花卉、植被,为读者介绍了古时候的中国皇帝在颐和园中的休闲生活。现代游人在颐和园中必看植物,且一定要拍照片,每次耗时半天在所不惜。哈媒记者身处其中,也非常享受这样的美好环境。

“美丽中国”第一个层次的美是指自然环境之美、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环境之美。同时,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布局人工环境,构筑科学发展的中国大格局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入点。哈媒记者安德烈·米哈伊洛夫在另一篇关于北京市的报道中写道:十年前伴随着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城市环境改建工作在北京进行。十年后当他再次来到北京,惊讶于天安门广场南部的老城区的变化。而真正的环境美恰恰始于这些老城区。无法言喻的胡同里的生活氛围,永远吸引着那些珍视华夏文明的人们。对于旧城的改造大都很成功,唯一的缺憾正是少了些中国气息。现代的游乐场能带动人的激情,但不能触动人的心灵。在哈媒记者的心中对于古城的改建颇有遗憾,他不支持为经济发展而失去文化特色。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应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社会美

“美丽中国”还包含和谐的社会美。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就不能维护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没有全社会齐心协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无以实现,因此,“美丽中国”包含着社会文明之美。在一篇题为《中国是怎样用两个轮子赶上美国的》报道中哈媒记者写道,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就是利用人的肌肉。现在的中国人当然乘坐的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黄包车、三轮车等环保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只在博物馆或者纪念馆里才能见到。但是在现代化的北京,三轮车在旅游业中占有别样的地位。哈媒记者在中国亲眼见到了三轮车、黄包车的运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将中国劳动者形象总结为:中国人并不坐等别人给予机会,在投资方带着大量现代化的技术到来之前,中国人善于利用好手头现有的一切资源,而且把所有赚来的财物都投资在自己的未来上。言辞中作者对中国的劳动者形象颇为肯定。也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美丽的中国社会。

第二个层次的美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在《丝绸之路的开端》报道中,哈媒记者写道:如果说到丝绸,人们会立刻想起它的家乡中国。在北京,有一个丝绸市场,以低于品牌市场价10倍的低价出售从中国南方运来的质检不合格的丝绸制品。但是这却不影响挑剔的欧洲人在这个丝绸市场上大量地进购丝绸商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摒弃过度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社会文明的“美丽中国”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在哈媒记者笔下,在中国各地,黎明时分老百姓聚集在一起晨练,在街心花园、在公园里、寺庙旁边、在广场上、区党委会楼前… 每天早晨中国人聚集在一起,大家练武术、打羽毛球、跳健身操,为了给即将到来的辛劳的一天充充电。他们跳舞吗?当然跳舞啦,而且还不是随便的什么踢踢扭扭,而是高雅的华尔兹和探戈。作者用不乏幽默的笔法描写了令中国各阶层老百姓爱之恨之的广场舞,读来令人莞尔。另外,喜马拉雅山上的藏族居民都是高山舞者,严酷的自然环境不是阻碍,人们依然欢快地舞蹈着。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正是“美丽中国”之社会美的最经典写照。

“美丽中国”不仅仅是三山五岳、长城巍峨、桂林山水、西湖碧波。“美丽中国”还要有清新的空气、蓝色的天空、整洁的城市、美丽的乡村、肥沃的土地、善良的人民。美丽的中国不但要外在环境美,社会美,更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之美,相信每个人都向往这样的“美丽中国”。

三、人之美

“美丽中国”还包含人与人关系友好的人之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有机体的健康稳定,关系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在一篇名为《在中国九天》的报道中,哈媒记者特列乌让(Тлеужан) 每一步都震惊于古代建设者、陶瓷工人、木工的工艺,他突然重新认识到为什么在中国宫殿的名称上都一直有一个“和”字。原来人们不仅仅是在干活,他们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地球上最高的价值——和谐。而这种劳动本身也是留给后代子孙不可剥夺的财富。可以毫无差错地说,对劳动的热爱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去。在整篇报道中,哈媒记者特列乌让对中国人的勤劳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赞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直接影响到生态文化的形成,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人与自然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拥有和谐生态文化的中国人。

第三个层次的美是指人的心灵与行为之美。任何文明都是由人来创造的,离开了人这个主体无从谈及其他。在哈媒记者笔下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皮鞋擦洗工,在等车的红绿灯路口,机灵的小伙儿带着鞋刷子,几元钱就能把皮鞋擦洗得焕然一新;来自民间的巫师,用很多动植物干尸来为人们治病或改变人的命运;电梯服务员,位于上海市浦东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创建于1994年,它的高度占世界第五,评判这个建筑物的气势可以看它快速运行的电梯,乘坐该电梯的体验就像乘坐飞机,且电梯里也有一个漂亮的女服务员,像空姐一样;此外还有乌鲁木齐街头兑换钱币的维吾尔族小伙儿、中国传统的印刷匠人、新疆库尔勒的拉面师傅、西安的毛笔制作师、北京的京剧脸谱绘画师等等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流淌在作者笔端,也深入到读者的心中。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最重要的主体条件。

“美丽中国”更须我们每一个人实实在在地创造和实践,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省一滴水、少用一度电、爱惜一张纸、公交车上的谦让、给陌生人一个笑脸等等。而在哈媒记者特列乌让的笔下,在这个伟大的亚洲国家游览最令人愉悦的印象是老百姓对哈萨克斯坦的友好态度。“美丽中国”必须我们每个中国人时时、处处去创造美,彰显自己的道德之美。

哈媒记者们游览了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和城市,发表了多篇报道,对中国却情有独钟,从其中很多用语可以看出来。例如:对“中国”一词的表述时常用“天朝”—Поднебесная,该词本身就是对中国很尊崇的表达方式;“吃饭”不是用的俄语中任何一个表达吃饭的词汇,而是中式俄语 —почифанить,结合了吃饭一词的中文发音和俄语动词词缀;另外,在报道中展望中哈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了在交通、能源、金融、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也扩展到科技、环保、旅游、保险、教育、对抗自然灾害等主要领域。所有这一切都将影响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长期友好稳定的关系。

虽然作者写了众多的游览世界各地的报道,但是在众多报道中,中国的光芒却不曾被掩盖,不仅因为中国拥有着自然环境美、社会文化美、人的心灵美相生相谐的大美,更是因为中哈作为邻国,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两国间的互惠互利政策越来越多,两国的各领域往来越来越频繁,哈萨克斯坦民众对中国各方面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来华学习和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学习中国,与中国合作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斯坦年轻人的选择。若这类报道能拥有更多的读者,则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传播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更好地发展自己独有的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美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了解中国,给本国民众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

在我国政府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网络为中国塑造形象提供了机遇。哈萨克斯坦新闻网站《快报》网记者们的这种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报道方式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抓住读者的心灵感受,激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对于宣传“美丽中国”形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人民出版社,2012:39.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玩命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3]http:/www.express-k.kz/.

G210.7

A

张媛(1985-),女,现任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学。

本成果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名称:《中亚网络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与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EDU010713A01。

猜你喜欢

快报哈萨克斯坦美丽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星球快报
星球快报
星球快报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