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二胡曲《病中吟》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段落

孙 博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辽宁 沈阳 110000)

谈二胡曲《病中吟》

孙博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辽宁沈阳110000)

二胡曲《病中吟》创作于1915年,是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的代表作品,乐曲以“人生何所适从”提出思考,以独特的音乐旋律阐释和记录了刘天华先生当时的生活状态,本文研究这首作品的创作与演奏特点,分析这首作品的音乐背景,梳理这首作品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发展所给予的贡献。

刘天华;病中吟;演奏特点;音乐贡献

一、音乐家刘天华

刘天华先生是中国近代优秀的民族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他从小热爱音乐,时常深入学习和了解各类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并学习和掌握多门乐器演奏技法。因他从小受新学思潮影响,所以,有许多先进的、革新的理念都扎根于他的学习和生活中。笔者从演奏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出他先进的音乐思想,以及进取的民族音乐创作理念。他所积累的民间音乐和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在他的音乐作品创作中既有民族音乐元素,又有西方音乐技术,可以说:“融合”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创新意识,这也为近代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带来了新方向。刘天华先生的音乐观可谓是科学的、先进的、积极的,他认为艺术是平等的,而不是贵族们的玩具,要普及于一般民众之中,因二胡这件乐器自来受轻视,以及“难能登大雅之堂”等一些蔑视的说法,受到刘天华先生当时极力的反对,他认为一件乐器产生的艺术价值在于演奏和作品。于是,他潜心投入到二胡作品的创作中,为二胡在高等学府的专业领域争取了一席之地,他为改变二胡地位所付出的努力也终于成为现实。他一生为二胡共创作了十首乐曲,四十七首练习曲,填补了在二胡教学与实践中的空白,将二胡的演奏方式逐步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他的十首二胡作品的创作中,有许多的演奏技巧借鉴了如小提琴、古琴、琵琶、三弦等乐器,这些创新的演奏技巧都源自于他对民间音乐的积累和对各种乐器演奏技法的熟悉,这些作品的产生为近代二胡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刘天华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着,在他创作的十首二胡曲中可以体会到刘天华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他对民族音乐的贡献并不止步于创作方面,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以规范的记谱方法整理和记录民间音乐的,《梅兰芳歌曲谱》就是由他根据梅兰芳先生演唱,记录并且整理的。他无论身在何处,时刻都在学习、记录与音乐有关的事情,即使出现再多的难题也从未离开过对音乐的学习与研究,纵观刘天华先生的一生,他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发展与贡献是巨大的。

二、病中吟

《病中吟》这首作品是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开篇之作,创作于1915年。此曲原名为《安适》,后改为《胡适》,因与文学家胡适先生同名,最终确定曲名为《病中吟》。曲意为“人生何所适从”,这首作品讲述了刘天华先生怀着对民族音乐改革理想的时候,却不能够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以充分的施展。与此同时,他还遭遇了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困境,当理想和现实一次又一次的被束缚,他不得不对人生今后的奋斗目标产生了质疑,他需要重新审视以及思索未来的方向。然而,刘天华先生对音乐改革的执着信念使他没有向冰冷无情的社会现实低头,虽然他经历了种种苦难,但他却以音乐为伴,用音乐旋律去抒发和记录着失意的生活状态,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创作出了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病中吟》的“病”并不是生病的意思,是暗指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暂时安逸的人生提出疑问,乐曲主要揭示了刘天华先生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却又无力抗衡的苦闷思绪,音乐旋律平缓深沉,体现出了作者彷徨与挣扎的内心感受。

三、演奏特点

全曲共分为三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第一段落的音乐旋律整体有些压抑,开始的乐句一直以平稳的中音区进行叙述,当音乐旋律进行到高音区时,立刻又将上扬的情绪重新拉回,这样的语句好似欲言又止,而作者并没有离开对苦闷与挣扎的矛盾描写,他再次挑战心中不满的情绪,第二次的高涨情绪仿佛无奈与挣扎交织在一起。随后再次展开不断迂回的音乐线条,演奏者要特别注意相同的音乐旋律,在演奏时应注意区分音色与音量的对比。首先,要注意呼吸与右手运弓的配合;其次,要对左手的揉弦频率和换把的速度有合理的布局;最后,要注意四次的上行七度,音准的把握和音乐语气的连贯性。将刘天华先生内心纠结的情绪能够充分地予以展现,此段落的高音区演奏要有所保留,情绪并不是一次性的完全发泄,而是不断地拉开心中愤懑的情绪。试问人生何所去从,在面对所有生活中的坎坷时,迷茫而彷徨的人生该怎样重新定位?是刘天华留给乐曲第一段落的思考。

在第一段落与第二段落的连接中,虽是慢起渐快,但演奏速度始终应保持适中,这一段落体现的音乐思想好似刘天华坚定不移的抗争决心,以不断进取的乐句叙述着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该乐段的音乐旋律铿锵有力,两次快速的七度大跳使音乐极富张力,大跳跃的音乐旋律也将情绪推向高潮,演奏时要注意运弓饱满,换把要准确,声音要干净、有力,以及把握音量在各音区中的控制,虽然情绪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本段落结尾处,作者又将音乐情绪拉回了现实,仿佛如梦初醒,哀叹与忧愁再次萦绕心头,之前对光明勇敢的向往也只能暂停于此,演奏时要注意右手在低音区对音量的控制,对节奏要有由快放慢的合理布局,要演奏出叹息的音乐意境。

第三段落再现了第一段落中的部分乐句,经历了前一段落中大起大落的音乐情绪,该段落更多地表达了心中不能平静的音乐画面,演奏时要加大左手揉弦的力度与幅度,右手运弓要开阔自如,乐句之间要有连贯性,以饱满的演奏状态表现出内心激动的思想情感,在小六度的回跳乐句中,音乐旋律逐渐回归至第一段落的演奏状态,内心情绪逐渐趋于平静,演奏时要注意左手揉弦、右手运弓的力度、弓速等方面的控制,要将音乐情绪慢慢收回。

尾声段落,再现了第二段落的音乐情绪,音乐旋律跌宕起伏,段落虽然短小,但却表现了刘天华先生仍有与黑暗做斗争的想法,演奏时要一气呵成,节奏的把握要由松到紧,音量要随着节奏和旋律而有变化,在最后夸张的下行大跳中顷刻间情绪突变,这种音乐张力要合理布局弓子的长短以及力度与音量的控制。虽然刘天华先生失落、无奈、彷徨,但最后随着一声声的叹息结束了全曲,对人生不禁感慨万千,命运的捉弄使他再次思索“人生何所适从”……

纵观全曲的演奏技法,没有复杂的音乐旋律,也没有左手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乐曲始终贯穿着作曲家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不断迂回的音乐旋律中,更多的是体现演奏者对乐曲背景的诠释,对于演奏者而言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为重要,是否能够将揉弦、滑音、音色、运弓等演奏技巧融入于音乐情感的表达中是乐曲演奏的难点。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对演奏技术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意境。

四、音乐贡献

今年是刘天华先生诞辰120周年,笔者认为,研究刘天华先生的音乐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回眸《病中吟》这首音乐作品已有100年的历史,一首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它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份量,然而,历史赋予这首作品的音乐贡献是巨大的。

乐曲创作历经八年,是刘天华先生作品中表现思想情感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它成为了近代二胡作品中具有开拓性的一首音乐作品,写作手法虽然借鉴了西方再现曲式结构,但音乐旋律仍然选用了民族音乐素材,由此可见,刘天华先生在当时就已经做到了中西合璧。由于他先进的创作理念,丰富了二胡音乐作品,改变了二胡独奏的地位,为二胡在近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依然是专业院校考试的必拉曲目,更时常出现在各类重大二胡专业比赛之中。随着历史的进步与音乐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作为当代二胡教育者,最应该继承和发扬刘天华先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态度,有了对民间音乐深厚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发展和继承民族音乐事业。

[1]张尊连.2012,《二胡名曲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乔建中.1999,《中国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袁静芳.2005,《浅草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J605

A

孙博(1982-),女,青年二胡演奏家,辽宁省沈阳市。现任教于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二胡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先后师从于中国音乐学院张尊连、宋飞老师。擅于演奏传统乐曲、现代炫技派乐曲、现代风格创作乐曲。其演奏韵味浓厚、手法细腻、音色纯美,音乐情感的表达极其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出当今二胡演奏技术的全面性。多次获得国内外二胡优秀教师奖项,并成功举办个人独奏和师生音乐会。

猜你喜欢

刘天华二胡段落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趣味•读写练 答案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思乡(二胡短曲)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一把二胡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