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构图的多元化

2015-01-30张玉学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人物画现实主义中国画

张玉学

(西安中国画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论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构图的多元化

张玉学

(西安中国画院,陕西西安710065)

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救国图强的时代心声和西方文化观念意识的渗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现实主义的语体力量,一扫传统中国人物画中的困顿萎靡之风,脱离吟风咏月的闲适,书写人生、承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人物画构图也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巨大变革,在新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现实主义人物画家们,以现实主义为思维方式,或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或“承载传统、唯意创新”,开拓了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的新视野、新领域。

新时期;人物画;构图;多元化

新时期,由于东西文化观念的互撞交融,瓦解了中国人物画构图的传统模式,冲破了半个多世纪的苏式美术体系束缚,为中国人物画构图开辟了新的通达之路。究其原因,一是人们思想的多元化,这主要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是其主要原由;二是中国画自身强大的包容性,中国画从历史上就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中国画不断推陈出新的强大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中,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构图在新时期,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呈现出多元并举的新局面。

一、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的个性风貌

新时期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坛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风筝不断线”。他们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西益中,构图表达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或“承继传统、唯意创新”,推陈出新,开拓了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的新领域。这两类作品共同探索新时期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的新途经、新方法,这也正是人物画贴近现实、关注人生的延承性表现,同时又是现代人物画在构图上的继承性创新。这种传承与变革,构成了新时期中国人物画构图的多元气象,体现在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的个性风貌上,按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两类。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人物画在经徐蒋体系、八五思潮洗礼后,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建构画面,成为人物画构图的一种新亮点,这同传统构图相比,又有以下几种特点。

1.构图焦点化

西学造型体系经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倡导后,中国画构图空间的焦点化,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丰富了空间关系的构图表现力,克服了传统绘画中在空间纵深感上的局限。如田黎明的《碑林》一画,焦点构图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了结构的形式内容。而将焦点和散点结合在一起,则更是中国画家在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如张道兴的作品《儿子》,左边海军人物焦点化,而中心人物父亲和儿子及右边人物散点化,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加深了作品的纵深感,表现了军人生活的特殊环境。

2.描绘的客观性

对人物环境客观真实地描绘,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表现环境的局限,这不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更给作品以朴实之美。如李乃蔚的《山菊》,客观的环境映衬着农村青年女子勤劳、朴素、善良的品格。

3.表现的立体化

二度空间关系、平面布局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随着西式素描教学体系的引入及西画观念的深化,空间体积观念是当代国画家的基本认识和思维,由此在中国人物画构图上,立体化地体现主题内容与形式关系,是新时期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的必然取向。如史国良的《礼佛图之四》一画,无论人物刻画,还是空间构图结构,都具有立体化关系,这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4.构图的满幅式

布白,是传统中国画构图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画构图的民族特征。构图的焦点化、环境的客观化,使满幅构图呈现为一种必然现象。如梁岩的作品《黄河谣》,以满幅特写的构图手法强化作品的主题,极力刻画北方农民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所特有的沧桑面庞及坚毅与忠贞的品格。

(二)承袭传统、唯意创新

继承传统基因,融合现代人对生活的理解构思作品,这是新时期现实主义人物画在构图上的又一时代气象。同传统人物画构图相比,又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传统手法的现代运用

传统绘画中的点线面、黑白灰,既是承载绘画构成的基本要素,又是组合绘画形式结构、形成画面节奏韵律的具体方法,扬其所长,用现代思维解构画面是现代画家们构思作品的又一现实选择。袁武的作品《大山深处》,其绘画要素在画面构图上的巧取妙用,一方面刻画了战士的精神风貌,营造军人常年生活环境的艰苦,另一方面,强化了作品形式的整体性、现代感。

2.现代平面构成的引入

中国画构图力求布势造境。利用平面构成关系,通过组合造势,散点分布,形成画面结构关系,这种方法是在运用传统构图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关系的一种构图方法,其特点是强化画面的构成关系、增强画面形式的现代感。如郭全忠的《选村官》,在传统的笔墨中运用了现代构成关系的安排,完成作品的置陈布势和形式因素。

3.着力形象的塑造、减少背景的描绘

传统中国画中点到为止、以少胜多,既是美学观点,也是艺术手法,源于中国的哲学思维:阴阳互变、虚实相生,求感悟与心灵的沟通。新时期对这一传统的运用,更是着力塑造形象,而对环境的描绘则精减到几近极致。如何家英的作品《清明》,着力刻画了青年女性的静穆如肃,而对环境背景的交代只通过几朵白花、一把剪刀,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风,就点化了主题,把清明时节世人对故人的追思情怀提升到一种“中国根”的地步。

4.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在传承中求图创新

传统中国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融会贯通的是中国美学中写意会神思维与中国哲学指导下的审美体验,这也是传统文人画的一种典型范例。新时期当代国画家们在传承这种传统的基础上,更是赋予它新的形式美感,反映出作者的全面休养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5.借鉴民族姊妹艺术形式、提升构图的表现空间

在本民族其他艺术中,博采众长,融合贯通,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上又一出路,这也是中国画历史上就有的博大包容的具体体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构图的新途径。如唐勇力的《敦煌之梦》,在借鉴敦煌壁画的形式语言的基础上,将当代的思维与传统的艺术观念互相渗透,其内涵丰富而深厚。

现实主义人物画坛个性独立,构图多样,其庞大的阵营构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多样格局,空前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人物画的构图艺术、笔墨技艺,这也正是新时期中国画坛繁荣兴旺的标志之一。

二、历史题材中,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方式的演变

现实主义历史画,在文革前十七年,内容上多为描绘民主革命内容和古代历史内容,在构图上常以一个事件高潮为契机,情节性地安排内容、构思画面,追求波澜壮阔的场景和动人心弦的时刻。新时期以来,当代画家们以静虑历史、追怀古人的思绪,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安排人物,置陈布势,营造气氛,强调作品的形式感、整体性,强调形象的造型性、精神性,力求在碑铭性的静穆中,沉淀江海涛浪的历史内容和波涛汹涌的情感起伏,以此形成了新时期历史人物画构图的新气象。

三、田园风情题材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的风味

对田园农村题材的选择与表现,以画家各自的适宜的构图构思表现出来,是这类画家们着意恒久淳朴的乡风民情、人性温暖的感怀,亦是寄寓自己精神家园的逸情别绪。

综观新时期现实主义人物画构图的多元气象与格局,正是贯穿中国人物画坛的主流构图式样,其内容也是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百姓民声的主流载体,是当代画家们以人文关怀的文化基脉和“为民写真”的情怀,寄予对社会之和谐、人生之美好、艺术之崇高的理想信念。新时期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这种主流样式,既有延承,又有演化,延承的是与现实社会、大众生活的关联,形式美中借以畅神达意的美学原理与手法因素,演化的是对现实主义的再认识、再拓展,形式美中对画面语言体系的形式感、现代感的追求。中国画这种技能与心源艺术的不断延承,不断演化,对中国人物画的繁荣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正是中国画走向未来的起点,亦是现实主义绘画所召示的应有的力量和体感。正因如此,我们在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中,就要守规寻变,“弄潮儿向潮头立”,方能有所作为。

[1]《中国人物画创作教程》.贺荣敏.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二十世纪中国画史》.刘曦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贾德江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中国画构图法则》.李峰.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5]《绘画形式语言》.蒋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6]《中国画·人物画教学》.杨晓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J212

A

猜你喜欢

人物画现实主义中国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