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色也流行

2015-01-30邢延青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音色

邢延青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音色也流行

邢延青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音色,是音的特色,它不仅具有音的分类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泛音区分声音,做到非此即彼。

音色;流行;分类功能

记得是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家里经常有人来做客。有一天,我在另一个房间写作业,无意间听到了一个陌生人在和哥哥聊绘画。这个声音很陌生,但是不同寻常,他的语气、节奏、用词、音色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有一种想看看他长什么样子的冲动。由于一时找不到想看他的借口,所以他的声音就很深刻地留在了记忆中。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刻起,我开始留意人们的声音,甚至后来一度想报考播音专业。有意思的是,我现在不仅能听到更加丰富的人的音色,还从事着塑造人声的声乐教师职业。

当时的一种无意识的听见,到现在有意识的培养,我深深地知道美好的声音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情绪影响,甚至是细微的心理变化。

音,是一个很生硬的物理现象。我们通过听听、看看、敲敲就可以直观地对事物进行简单归类,音乐中的“八音”,就是通过对音的质感来划分的。而音色,是音的特色,它不仅具有音的分类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泛音区分声音,做到非此即彼。当然,音色对音质的要求极高,特别是人声,好的音质通过后天的训练可以获得更好的音色,好的音色甚至可以涵养人们的精神和气质。我注意过身边人的说话,其语气、节奏、音量、内容、表情都通过音色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个人的性别、年龄、健康、职业、性格、学养。因为局部音色构成整体腔调,外感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内感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我们将它分门别类,研究声乐演唱专业中的不同唱法,每一种唱法在音色的表现上自然具有每一种唱法的意义。

当下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的划分都与音色不无关系。只要是对音乐有所关注的人,听到他们各自的腔调,唱法何如,通过音色便能划分出来,起码能够通过其腔调就能够区分歌曲和戏曲。看似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关乎文化意识在歌唱中如何运用和体现的社会学问题。不要小看唱法划分的意义,任何一种唱法都有它追随的社会群体,更有一种唱法意识需要它完成的使命。

美声唱法是舶来品,它从贵族中来,表现的是戏剧中人物性格的魅力,体现的是戏剧精神,不能断章取义;通俗唱法是大众文化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的是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体现的是人们对情感的困惑、对单调繁杂生活的反抗精神;而民族唱法则情感单一,表现的是人们美好的生活,体现的是音乐教化的社会功能,对音色的要求自然是清纯、亮丽;至于原生态唱法,它生于斯,长于斯,是原始生活的标本,表现的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原生生活状态,体现的是淳朴的民风和顽强的文化生命。

一、美声唱法主导意识的形成

欧洲歌剧的诞生对于美声唱法形成的技巧和音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欧洲声乐艺术的表现中,极大地丰富着欧洲文化欣赏的习惯和美学价值。当美声唱法来到中国,我们听到的是不同于我们演唱习惯的一种声音现象,它以其文化历史“先发制人”的优势输出全球,当这种形式与爱唱歌的中华民族相遇,其中的影响足以激动我们对于演唱表演艺术的热爱。

从我国五四时期的美声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先生到解放前的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先生,他们将这种流行于欧美的文化潮流介绍到我国,并使之成为文化参照。后来我国各大知名音乐学院从成立初期以至今天,仍然是以美声唱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的声乐基础。目前,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混合着中西文化、并不断积累起来的演唱技法,这种技法对于不同唱法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方面,也投射着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欲望,总体上也算是社会急速变迁的文化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标新立异,是一种通过声乐来表达的文化,是一种品味,是富有深刻精神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

可以想象,用欧美的技法,中国人演唱,尽量使中外风格保持一致,这说明了交流后开始注意情绪概念,甚至关注情绪与感官的轻重取舍,是分辨创造优劣的重心。美声唱法在中国走着急速的步伐去学习欧美的演唱技法,到了今天,在概念、听觉与技术层面的文化转移,自觉已成风格。

多年来在音乐界的共同努力下,转变是巨大的。不乏歌唱家代表中国登上了世界歌坛,成绩斐然。迪里拜尔、黄英、廖昌永等声乐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唱确实得到了国际上对本土声音的肯定。

二、民族唱法意识崛起

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标识中特有的演唱方式。它的生成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一脉相承,具有非常鲜明的美学品格和突出的综合艺术特色。这种唱法隐然有别于欧洲美声唱法,它的余韵仍然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精神内涵的关照。面对我国城市的巨大潜力,以及文化创作者对人们精神面貌与文化个性的发掘与追求,我们正在感受着它独特的魅力,一字有一字之安全,一声有一声之美好;唱之何意,传之何情,实际上最具民族文化意识,它为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在模仿与仰慕的躁动之外,开始了一个消化吸纳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幅度与深度,远远超过了“中西结合”的观点。目前,吴碧霞、宋祖英等一批声乐表演艺术家,在传统的把握、技艺的控制、音色的布局方面均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也深刻地激荡着我国声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流行意识的发展

市场的智慧,销路是保证。流行歌曲是以盈利为目的,只不过是借助于演唱这种艺术形式。决定它的美学特征最根本的要素是“流行”。流行唱法之所以吸引人,是它追求随意性,强调乐感与模仿、个性与特色、自然流露与即兴发挥,没有固定的模式,极易上口、人人皆唱,它让人们充满了想象力。我们都感同身受流行文化和文化流行的意义。流行和时尚所生产的是感性、身份、符号、品味、色彩和生活。最早感受过流行服装、流行色;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感受更加丰富,流行美食、流行旅游名胜、流行养生,甚至网络用语的流行,等等。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消费文化。流行以可以流行的理由,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文化;从内到外、从技术到学术,从形式到内容,层层叠叠、林林总总。如果说过去的这种流行影响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那么音色的流行,可以说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更高层次。

音色就像一个人的脸,年轻富有活力总是被人们喜爱。它的面目,是这个人整体气质的体现,音色的好坏,如果不加以内外保养,天生丽质也会变成昨日黄花。音色无疑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这其中媒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生活当中有如此多的材料变成产品,音色被当成产品批量生产,作为消费品已既成事实。特别是美声唱法不再作为演唱的范本,流行唱法成为人生情绪的一种释放,是与购买各种东西属于一种消费形态。消费形态的演唱能够得到听众的青睐,不需要那么多精英意识的话题,需要的是感官受到刺激、情绪得以释放、精神得以崇拜、赚足票房,这或许就是流行歌曲的标准。

近年来,流行唱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于将一定的技能技巧运用到歌唱中,丰富加强了流行唱法的表现力。其主要原因是有大批既具有突出的演唱感觉,又具有美声演唱基础的歌手也喜爱流行唱法并在此方向发展。《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栏目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对比80年代的流行唱法,无论从歌曲创作、思想内容,还是演唱方式、表现尺度都已经从过去的轻声叹息发展成为今天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解放,消费市场给予了他们更加有创意的胆量。这种进步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精神诉求的筛选,伴随着物质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给平凡的人以机会,也释放着人们强烈的精神需求。

流行唱法这种感官消费形态的转变是很多专业演唱人士无法忍受的现实并为之自我坚守,但是,不得不看到这样的抵制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对抗,事实毕竟大于人。比如,抗战时期的抗战歌曲,现如今的军旅歌曲,这种从高亢有力的音色中获得的感召力、凝聚力就是时代的产物。各种形式的唱法,音色是不可缺的流行元素,这个元素不管是以个体为代表,还是以突出的技法表现,亦或是时代的需要,不论是高贵经典的美声唱法,还是清脆透明的民族唱法,即使代表着浪漫生动的流行唱法,也同样活跃着我们的生活。

少年对声音的记忆,青年对声音的追随,中年对声音的思考,最终对音色的向往是我们得以提升的境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绪通过音色获得快感,对音色的认识,实际上就是感受、接受种种不同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其中尽情地抒发自我,坚定地展现自我,这种抒发和展现使音色充满了个性,充满着自由,这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我所为”的音色能不流行吗?

演唱只是一种表达形式,是彼此互相认识的情感力量。

J60

A

邢延青,教授,就职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从事声乐基础教学工作,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