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曹禺剧作中的女性悲剧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陈白露繁漪剧作

王 凌

(天心岛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6)

探究曹禺剧作中的女性悲剧

王凌

(天心岛小学,福建厦门361026)

曹禺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大家,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学贯东西,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在结合本民族特色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创新了现代话剧模式。此外,由于20世纪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曹禺凭借其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细心观察,用手中的笔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妇女形象。下面笔者从曹禺著名剧作《雷雨》和《日出》中分析其笔下的妇女悲剧形象,感受曹禺剧作精湛的悲剧美学。

曹禺;知识女性;悲剧

一、《雷雨》中知识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催化下,中国萌发了一大批有思想、有追求的资产阶级女性,这些女性受过先进教育,向往自由和平等,追求独立与解放,敢爱敢恨,对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充满憧憬,给当时处于黑暗中的旧中国输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以《雷雨》中繁漪为代表,她反对封建压迫,蔑视三纲五常,反对封建家长的专制,但是现实很快将这星星之火扑灭。繁漪是旧中国不可多得的知识女性,她经常脸色苍白,灰暗的眼睛中充满忧郁和惶恐,她渴望自由和解放,却被冷漠的丈夫束缚。当“五四”的新思想照进现实时,自由平等的新思想和封建旧思想在繁漪身上激烈碰撞,其所产生的焦躁和苦闷,迫使繁漪爆发了生命中原始的野性,大胆地爱,大胆地追求自由,她不顾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束缚,和丈夫的儿子周萍陷入了不伦之恋,她执着地追求心中所需、所想的情感。但是悲剧的是长久的封建压制,剥夺了她的聪慧,长久的精神压拖垮了她的身躯。繁漪原本是一位有钱的大小姐,养尊处优,知书达理,当她满怀憧憬地嫁到周公馆时,却落入周朴园封建家长制的牢笼与精神压迫之中,丈夫周朴园或许只是寻找三十年前梅小姐的身影罢了,他希望繁漪安心相夫教子,生活规矩、百依百顺。但是这并不符合繁漪心中对爱情的定位,她需要丈夫情感慰藉,而周朴园一心将心思放在事业上,导致繁漪精神空虚,感情世界空白,感受不到家庭的美满和幸福,最终和周朴园关系剑拔弩张。

在繁漪和周萍陷入爱恋之后,这位勇敢和自由的女性因爱变得软弱,屈服在周朴园的封建淫威之下,时时刻刻都小心谨慎地防止和周家的大家长周朴园发生正面冲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繁漪作为知识女性的机智,但是周朴园却不时地用家庭伦理束缚繁漪,为此还给其扣上了“精神病”的帽子,《雷雨》中的繁漪喝药片段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周朴园封建家长的威严,繁漪为人妇和为人母的无奈,令人窒息。这使得繁漪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变得畸形,欲寻求自身人格和经济上的独立,因此她不顾封建的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极力抓住最后一根情感稻草——周萍。繁漪极尽所能追求周萍却遭到情感背叛,双重打击使她陷入绝望,变成了一个比鬼还可怕的女人,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甚至不惜牺牲小儿子周冲。繁漪制造了罪恶,也揭开了周家败絮其中的虚伪和周朴园的伪善,于是在剧作中的一个宁静的黑夜,她撕开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面具。繁漪这一女性,既让人感到可怕,又令人可怜,她为爱痛苦和挣扎,她追求自由和解放,却无时不要遭受封建文化的压制和束缚。作者曹禺曾经说过:“繁漪是最不忍的恨与最残酷的爱的化身。”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一女性时下了很大心思,可以说他是同情繁漪的,为此给繁漪的行为找了很多的理由,比如周朴园的专制和蛮横,周萍的见异思迁,甚至于雷雨天气前的烦躁和苦闷,都是繁漪行为的理由。繁漪的“漪”原义为水面的波纹,作者曹禺将其形容为一种不安定因素,仿佛波动的涟漪,必将打破周公馆虚伪的宁静,将这一泓封建死水搅动起来,将封建丑恶揭露出来。

从剧作整体来看,繁漪是一位爱憎分明、正直善良的人,她知道了周朴园太多的底细,因此注定得不到自由,最后因不堪忍受而变得疯傻,这也是繁漪心存善念的体现,当死水掀开,真相大白,繁漪突然觉得周萍的命运更加悲惨,因为这种善念,使得繁漪在儿子周冲与情人周萍死后,心理和生理都无力承受,直至崩溃。繁漪作为旧时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代表,她的悲剧性在于,自身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灵魂和现实中封建文化的格格不入,她大胆追求爱情和情感慰藉,抗争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抗争命运和封建伦理道德,却内心崩溃。但对繁漪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在近乎变态的世界里的重生。

二、《日出》中走入公共空间的女性悲剧

在曹禺笔下,走入公共空间的女性大多出身卑微,依靠“卖肉”维持生计。在供嫖客肆意蹂躏和践踏之外,还要遭受其他人的唾弃,是一群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女性。《日出》中的陈白露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是一个意外闯入上层社会的高级交际花。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陈白露柔弱一人,孤身闯天下,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不惜运用“肉体”获得物质上的享受。陈白露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渴望真爱,憧憬婚姻幸福;另一方面她又不希望过早地将自己束缚在平淡寡味的家庭生活中。由于孩子的夭折,陈白露得以走出家庭,从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走进了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她渴望物质享受,她的身体和灵魂都被腐朽的资本主义侵蚀,当方达生提出要带她离开时,陈白露总是不甘心放弃美好的物质享受。美丽让陈白露变的骄傲,物欲横流将其同化,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得她没有勇气打破眼前的生活,没有勇气放弃眼前的一切,重新生活,这注定了陈白露的悲剧结尾。通过作品《日出》读者也能看出,陈白露是讨厌和潘月亭调情的,她甚至不愿意见到潘月亭。陈白露厌倦了带着面具生活,可以说精神世界和物质享受在她那里已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王福升手中的账单打破了陈白露的幻想,离开了有钱的人,她活不下去。所以最终当潘月亭破产将陈白露抛弃后,她处于无奈,先后向曾经被她取悦过的男人求助,却不得而果。最终陈白露看清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她累了,不愿意再充当男人的玩物,便寻死以解脱。陈白露注定和方达生走不到一起,因为在物质上,方达生满足不了她,即使方达生能给她真爱。陈白露的悲剧性在于,将人生最宝贵的爱情拿来戏耍,万事到头一场空。

作者曹禺对享乐主义的陈白露是批判的,当人对物质享受和金钱的向往越强烈,那么其必将遭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在剧作的第一幕,陈白露对玻璃霜花的惊喜,依然表明其在美丽的容颜背后有一颗单纯的心。陈白露向往人人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她也明白作为朋友,方达生是合格而且优秀的,但是却不是自己心中苦苦思索和等待的情人,而假洋人张乔治只是场面上的朋友,因此陈白露拒绝了两人的求婚,她内心的寂寞只能靠场面的热闹来排遣。陈白露是当时社会现实和精神追求的矛盾结合体,是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一群追求自由与民主,向往平等的走向公共空间女性的缩影。从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大胆走自己的路,多么不易。换一个角度来说,追求物质财富并不能简单地运用好与坏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陈白露所说,我竭尽所能弄钱,是牺牲我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这无可厚非。在剧作中陈白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努力帮助小东西这个女孩子了,小东西是陈白露内心深处良知的体现。虽然她不能自救,却想救人。当小东西打金八的时候,陈白露是高兴的,她拍手称快,这也说明她对像金八这种恃强凌弱之人的痛恨和憎恶,对被欺负者的同情。陈白露选择了死亡,她看透了这个世界,不公犹存,黑暗犹存,人心难测,死亡是剧作的悲剧,是陈白露这个角色的悲剧,但却是陈白露之人的重生。陈白露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金钱利益,但是在解救小东西这件事情上,却让广大读者感受到在都市发展的进程中,人物内心深处所寄存的美好。她一方面代表着狂热追求物质而迷失自我之人,另一方面又因为其角色所带来的人性金钱关系而让后人反思。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曹禺剧作中的女性悲剧人物,体现了时代发展进程中,在五四等新思想的影响下,女性所具有的追求解放和独立,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她们的悲剧不仅仅是角色的悲剧,更是新旧思想碰撞,新旧时代碰撞的悲剧。不管是繁漪还是陈白露,无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出卖肉体的底层人物,都经曹禺之妙笔,抨击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残留的专制和愚昧。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这一批有思想、有追求的女性,无法张扬个性,无法自我救赎,无法自我解脱,便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因此可以说,曹禺笔下的女性悲剧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女性的悲剧缩影。

[1]曹禺笔下的“火”与“水”——从繁漪到愫方[J].社科纵横,2006(05).

[2]论曹禺早期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质[J].文学评论,2003(04).

I207.67

A

王凌(1985-),福建省龙岩市人,毕业于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陈白露繁漪剧作
从女性解放角度分析《日出》陈白露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本质”缺失下的死亡
——玛格丽特和陈白露的死亡真相
我看《雷雨》
《日出》文本细读:陈白露之死
浅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