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尹庄土陶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土陶制陶窑炉

傅 伊

(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山东尹庄土陶

傅伊

(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尹庄土陶是山东省郯城县尹庄村的民间制陶产品,造型古朴简洁,具有平和朴素的审美意趣。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另外还有其他独特之用。这篇文章从材料、成型工艺、烧成方式与产品用途等几个方面对尹庄土陶进行了记录,为其传承提供文献资料。

尹庄土陶;材料及工艺;烧成方式;产品用途

尹庄村位于山东省郯城县的西南部,是当地的一个主要制陶村,制陶产品多是不施釉、少装饰、造型简洁的土陶。这里的制陶历史不足百年,20多年前是其鼎盛时期。那时村子里有上百口人在从事制陶,后来随着需求的减少陶工的人数也急剧下降,现在村子里仍在制陶的人数在10人左右。三五个人为1组的小作坊式生产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村里的陶工多是一些会制陶的农户,由于家里的土地并不算多,每年阳历的3~11月,只要避开特别寒冷的季节并不拘于特定的日期,都可以制作陶器。

每年过完春节,全村的陶工就会一起去距离村庄1千米远的河道里挖泥土,准备制陶的原材料。柳沟河和老墨河是村子里用水的主要来源,而泥料就是从这两条河流里人工挖掘而来的。在挖掘过程中河道最上层的沙土是不能用的,要至少1米以下的黏土部分才可以用来制陶,这样的挖掘既满足了制陶的需要,还疏通了逐渐淤积的河流。这种黏土属于河流漂积土,是2次黏土,由于其所需要的烧成温度较一次黏土低,也叫易熔黏土。这种黏土在漂流过程中会混进大量杂质,但仍有较强的可塑性。一般的制陶原料会在黏土中加入沙土、蚌壳末、植物的秆叶等羼和料以改善泥料的性能,可以达到增强立性、防止崩裂以及耐温度剧变等目的。当然,把采集来的黏土直接使用在民间制陶中也是常见到的,而尹庄制陶就是其中1例。这里直接使用易熔黏土而不加其他羼和料来制作陶器,这使得其在成型过程中可以使用快轮成型的方法,但在烧制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因升温过快而造成的坯体的崩裂。

在早些年,挖掘回来的泥土需要经过晾晒、拍打、脚踩、剔沙等工序,目的是为了将泥土踩得软硬合适并将其中大粒的砂石剔除出来,避免在成型的过程中伤到手。这是基础而又关键的一步,然而现在的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工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更加快捷,原本至少需要3~5天的工作量现在只要1天就可以完成。将采集来的黏土倒入机器中,就可以输出能够直接使用的泥条。

轮制手工拉坯成型和模制成型是尹庄制陶主要的成型方法。轮制手工拉坯成型用的是电轮,分快慢2档,主要用于做陶罐等小型器物。起初用慢档,取1小团泥块,捏成圆形后置于轮盘之上,然后用1根较粗的泥条盘筑在器底上,将整个陶坯黏合紧密就可以换上快档,进行拉坯。在拉坯的过程中,要先双手沾水,骑口提泥,然后右手拿着湿布与左手配合将坯筒拉高并外展出罐腹,最后拉出器口并稍作调整,这样陶坯的器身就初步完成了。用细线将器身与转轮分离开,在罐肩放1竹圈再将其取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在搬下的过程中出现变形。而模制成型主要用于制作陶盆,有专门的石膏模具,配合机器将泥土均匀平整地压在模具内侧。待泥土晾干就可以将成型的陶盆取出。至于陶缸等大件器物则使用拉坯、盘筑、拍制等多种手法成型。这样初步制成的坯件都需要放在院子里自然阴干,大约要晾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进窑烧制。

地面升焰圆窑烧制是尹庄制陶的一大特色。升焰圆窑作为一种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窑炉结构,在夏商周时期被普遍使用,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半倒焰窑的出现而趋于衰落。这种窑炉建在地面上,整体呈馒头型,窑门开在窑炉西侧的下半部,燃烧室也在这里,出风口是在窑炉顶部中央开1个圆形的小口。烧窑时顶端的出风口是开着的,通风状况良好,这样陶器都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烧制时,先用小火慢烧,持续5小时左右的低温,窑炉温度保持在二三百度,然后再用大火烧制7~8个小时,使温度达到并保持在900~1000℃。燃料主要是从村子里买来的农户家中的稻草,两角钱1斤的稻草烧一窑就需要2000多斤。窑壁上有观火口,陶工们凭经验根据投柴量多少来控制温度。这样连续烧制12小时之后,还要闷炉冷却1天一夜才可以出窑。在闷炉之前对燃料的投放也导致产品出现黑陶和红陶两种品类,如果在烧制结束时不再放入稻草直接封死窑炉,最后出来的是红陶;如果在烧制快结束时放入大量稻草,在封闭的窑室中形成1种还原气氛,稻草燃烧形成了大量的游离态碳烟与器壁接触使其熏制成为黑陶。红陶的烧制量大约是黑陶的1半。虽然升焰圆窑相对比较原始,烧制温度也仅能达到1000℃左右,但其适应当地的易熔黏土,符合当地百姓经济需要,是历史经验的选择。时代的进步导致了主流技术的创新,但是不同区域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其对技艺方法的选择。

尹庄的土陶产品主要是陶罐、陶盆、陶缸等生活用品,不施釉,一般也不进行装饰,造型古朴简洁。陶罐和陶盆主要用作日常生活用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质朴的外形及其耐用的特性而为老一辈人所偏爱。除此之外,陶罐和陶盆还作为丧葬用品在附近地区广为使用。摔盆的习俗自古有之,一般由死者的长子来进行,若无长子则由长孙,若无长孙则由其他子侄按照长幼、嫡庶、亲疏轮序,若是侄子则必须是未婚侄子,因为在摔盆的同时还要继承死者的大部分家产,这也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继承关系。陶盆先是放在灵前烧纸,然后在出殡起棺材之前将其摔破,盆摔得越碎越好,民间对此有替死人受过和碎碎(岁岁)平安等多种说法。传说人死后到阴间要遭受酷刑来为生前做过的亏心事赎罪,儿孙为了让死者免除酷刑和牢狱之灾,便以盆为牢,事先囚禁,多送钱财酒菜,等盆碎开,阎王一看,牢已蹲过了,又有诸多钱财酒菜享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狱之苦。陶盆作为摔盆这一民俗事项的重要道具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对其质量要求并不高,而且尹庄烧制的土陶价格低廉,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另外,陶缸也是尹庄制陶的主要品种,除了日常生活使用外在当地还用作烤牌炉。烤牌是鲁南地区的特色小吃,尤以山东郯城出产的最为有名。这是一种长方形类似火烧的面饼,一面撒满了芝麻,烤成以后外观金黄,闻则香气扑鼻,品则酥脆可口。烤牌炉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炉子,里面的一层就是陶缸。将陶缸的底砸掉,倒扣过来,外面罩上铁皮,这就是烤牌炉的基本构造。烤牌炉开口在顶部,烤的时候将擀好的面饼贴在陶缸的内壁上,通过陶缸器壁的高温烤熟面饼,陶缸的温度和导热速度比较容易控制,且未施釉的土陶密度较低使得面饼易于粘着,这都是经过世代的摸索而总结出的经验。

民间制陶是民间造物艺术中延续历史最长的一个门类,不论是其成型工艺,从手工捏塑到泥条盘筑,再到轮制拉坯;还是其烧成技术及窑炉结构,从露天堆烧到烧成坑,从升焰窑再到倒焰窑,都是一个不断总结、改进、创新的过程。但无论是手工捏制还是拉坯成型,坑烧还是窑烧,人都是创造的主体,制陶艺人的创造性劳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一种“异质美” 的体现,在处于工业社会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手工的制作是手对主人思想的表达,追求的是自然天成,少有刻意的成分,是民间制陶的魅力所在。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都趋于衰落,尹庄民间制陶就是其中1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也就对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陶罐、陶盆的使用越来越少,而更多地选择塑料制品、金属器皿、现代瓷器这些美观轻便的工业产品作为日用器皿。从而,民间制陶业的收入也不断减少。以尹庄民间制陶中的陶罐为例,一窑烧制的成品陶罐为300~400个,每个陶罐的批发价大约是3、4元钱,零售的话卖10元钱1个,可谓是非常廉价。虽然制陶所用的泥土是挖掘的河谷漂积土,原料基本不用花钱,但是烧制一窑的燃料钱至少要4、5百元,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成本费用,一个制陶者的月收入最多也只有1500元左右,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愿意学制陶的人也越来越少。

这种为实用而存在的民间制陶业,依托于民间的土壤,传承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它不会出现在工艺美术史中,因为只有青铜器、漆器、瓷器、景泰蓝等这些代表主流大传统语境下的传统手工艺才被人们记录,而民间土陶这种非常普遍的,似乎寻常可见而又没有太多特别的日常生活用陶并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在这种貌似普通的陶器中,积淀着底层民众几千年来的文化与生活,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注释:

柳宗悦先生在《民艺论》中将手工制品的美和机械制品的美分为“异质美”和“同质美”。

[1]邱耿钰.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9.

[2]吕金泉.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12.

[3]张海超.曼斗傣族慢轮制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7.

[4]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2013,5重印).

K876.3

A

傅伊(1992-),女,籍贯:山东省郯城县,单位: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民艺学。

猜你喜欢

土陶制陶窑炉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一种带二氧化碳回收的全制氧燃烧石油焦工业玻璃窑炉系统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土陶记忆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