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村村落文化的发展之路
——赣南村落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5-01-30温建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村落特色

温建宁

(赣州市群众艺术馆,江西 赣州 34100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村村落文化的发展之路
——赣南村落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温建宁

(赣州市群众艺术馆,江西赣州341000)

本文对赣南村落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框架中提出了发展思路。

村落文化;对策思考

随着十七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特别是村落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赣州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村落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

一、赣南村落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3475个行政村,目前,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18个中国传统村落,87个特色文化村,1094个农家书屋,2638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362个业余文艺表演队。

1.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

一是编制了保护规划。为全市的传统村落编制了保护规划,编制率达100%。同时,切实做好了保护档案建设和规划、措施等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二是抓好了保护利用。一方面对村落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保护。另一方面对村落古民居、旧居旧址为载体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开发。

2.培育了一批特色文化村

立足村落的实际情况,注重生态保护,打造各具特色、彰显风采的特色文化村,如客家文化村、红色文化村、生态文化村等。截止目前,全市共有87个特色文化村,初步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

3.有效地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

为保留农村历史文脉,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如开展新农村文物专项调查,发现全市各村落现存红军标语、漫画600余条(幅),古建筑、古祠堂等100多处。全市目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5处,国家级“非遗”名录10个,省级“非遗”名录96个,市级“非遗”名录136个。

4.发展了系列特色文化产业

各地立足村落文化的特色,逐步打响了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客家民俗风情”、“红绿古”、“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5.组建了一批特色文化活动队伍

扶持和组建能彰显当地村落文化特色的民间文艺队伍,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以及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特色文化活动。

6.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村落文化活动

结合节庆日以及地方民间民俗,引导、组织开展各类富有特色的村落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一个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平台。近几年来,我市依托节会平台,举办各类村落文化活动1000余场。

(二)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评价,近年来,赣州市的村落文化建设有了一些变化和进步。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千村一面”的“特色危机”,村落文化发展环境、人、财、物等许多问题急需克服和破解。

1.村落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政策不够配套。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村落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问题,在干部和农民身上都存在。在干部身上表现为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农民身上表现为不热心村落文化工作,甚至破坏一些重要的村落文化遗存。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大氛围不浓。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人气不旺,农村“老龄化、空巢化”严重。农村文化建设大氛围势必影响村落文化建设。

2.村落文化村落文化遗存破坏严重

一是村落文化遗存自生自灭。除少数列入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大多数传统村落仍“散落乡间无人识、无钱修”,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些精美木雕构件、门窗被一些文物贩子盗卖。

二是村落格局风貌破坏严重。农民不断以“新”代“旧”,拆建改造了大量百年老宅盖新房。缺乏统一规划,新楼洋楼与古宅建筑混杂一起,极不协调,古风古貌氛围尽失。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方官员,不考虑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急于搞“千村一面”的形象工程,使传统村落格局风貌和乡土建筑遭受“毁灭性破坏”。

三是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村落陷入“有文脉、没文化”局面。一些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濒临消亡;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

四是过度开发,村落文化正在走上 “加速折旧”、“文化变异”之路。“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地方盲目对村落文化进行过度开发,甚至擅自进行文化遗存迁建、移建,人造“古村落”。疏于管理,严重破坏村落原真性文化特征和原生态自然环境,村落文化正在走上 “加速折旧”、“文化变异”之路。

3.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村落文化活动供给不足

一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赣南经济欠发达,县乡政府财力有限,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够,更不用说村落文化;另一方面,村级集体大多经济薄弱,难谈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是人才匮乏。村落文化工作,牵涉到文化、文物、规划等多种人才,目前主要依靠的是乡镇文化队伍。这些队伍懂文化、能胜任的不多,又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工作难有起色。没有专门的人员加之缺乏指导,仅凭农民自身力量难以做好搞活动村落文化。

三是村落文化活动开展过少,文化供给不足。没钱没人,氛围不浓,开民村落文化活动次数寥寥可数。以石城小松镇为例,2014年开展活动20次,每村平均不到2次,有7个村没有开展活动,明显与农民的文化需要有很大的差距。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村村落文化工作的思考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就是要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特色文化的繁荣,推动村落文化发展是其内在要求。赣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村落文化建设带来了政策、人才、资金、生产、运营等方面的机遇,抓住这些机遇,村落文化必将焕发生机。

(一)出台相关政策,将村落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理论体系,使之步入规范化轨道

政府要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理论体系时,要将村落文化相关管理办法纳入其中。要尽快制定出适用于赣南村落文化发展的管理办法,将全市村落文化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

(二)编制发展规划,将村落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管理

要科学编制村落发展规划,并将村落文化发展规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管理。要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既要注重改善村落基础设施条件,更要加强村落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村落文化保护资金投入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将村落文化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中统筹一部分。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资金投入机制,适度开发,鼓励、吸纳多种资本参与村落文化的建设与开发。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门要组织专家对各地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和实践培训。文化部门更要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村落文化建设的指导。必须要加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特色文化队伍建设和培养。充分发挥农村、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村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确保村落既有文脉又有文化。

(五)保护和利用村落特色文化,依托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对村落文化进行适度开发利用

保护和利用好农村特色文化,适度开发利用村落文化,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申报工作。二是要继续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利用中既要整治村风村貌,又要保护古民居建筑,更要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做到有效保护与发掘研究、合理整治、适度开发相结合。

(六)积极开展特色村落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宗祠、古庙、古戏台、古民居建筑在农民心中的影响和凝聚力,大力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

一是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等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素质和对农村文化及村落文化建设的热情。二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特色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特别是要加强对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举办各类展演、展示、传承活动。三是要发挥村落文化的规范教育功能,引领创建文明村组、文明示范户。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农村村落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G07

A

江西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4301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村落特色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