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研究

2015-01-30买买提阿布都拉阿布都艾尼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阿訇伊斯兰教新郎

买买提阿布都拉·阿布都艾尼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研究

买买提阿布都拉·阿布都艾尼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维吾尔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在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形成了得到国家法律保护,受伊斯兰教法教规和民族习俗约束的“尼卡哈”仪式。“尼卡哈”仪式作为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除了伊斯兰教规定的必要条件以外还选择性地吸取了很多维吾尔族民族习俗和社会体制变化带来的一些新成分并更加丰富了“尼卡哈”仪式的内容。本论文从宗教学、人类学视角对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进行全面的论述和分析。

维吾尔族;“尼卡哈”;分析

“‘尼卡哈’,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穆斯林婚姻,指享有爱情权利的男女穆斯林的结合”①。维吾尔族穆斯林的“尼卡哈”仪式,同世界穆斯林的“尼卡哈”仪式相近,但具有民族性;与中国各地穆斯林的“尼卡哈”仪式类同,又具有地域性;在不断的演变之中,也显示出历史的传承性。在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中,“尼卡哈”仪式是在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形成而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同时受伊斯兰教法教规和民族习俗约束的,程序化了的“尼卡哈”仪式。维吾尔族穆斯林通过这种“尼卡哈”仪式,从国家法律层面得到法律保护;从宗教层面获得安拉和民间认可的目的。

一、对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的描述

维吾尔族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一般婚礼时间为一整天,重要活动为“尼卡哈”仪式和接待客人而举行的宴会仪式。参加“尼卡哈”仪式的人主要有新娘和新郎、伴郎和伴娘、双方的父母、邀请的客人和长者以及念“尼卡哈”的阿訇等。按照传统习俗“尼卡哈”仪式一般由阿訇来主持。念“尼卡哈”仪式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结婚之日,阿訇、新郎和新娘各要做大净——仪式化了的沐浴。仪式性淋浴的目的在于使参与仪式的人物在肉体上得到洁净 ,完全摆脱肮脏,并进入仪式的神圣情景与领域中。大净程序结束后 ,他们都穿各自最干净的衣服准备参加“尼卡哈”仪式 。从婚礼服装方面谈起,在维吾尔族婚礼中一般民族服装为主。新郎头上穿维吾尔族小花帽和手工刺绣的衬衫,新娘穿的是爱提赖斯做的婚纱的衣服和纱巾,阿訇也得穿的圣服。从“尼卡哈”的地点谈起, 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通常在新娘家举行。婚礼正式举行的那天早晨晨礼结束后,新郎的家长、亲戚、朋友都去新娘家里做客并送麦合日(聘礼),新郎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去新娘家,新娘方面专门收拾好一间干净的房子摆上抓饭、煮好的羊肉,薄皮包子、馕、糖果、甜点、盐水等。

然后,大家开始入座。“尼卡哈”仪式正式开始之前, 新郎和新娘忌在同一房间里,往往被要求相互隔离,坐在相互隔离的相邻房间里。在“尼卡哈”仪式结束之前绝对不允许新娘在大家面前出现,但是 ,在念“尼卡哈”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必须听得清阿訇的诵经声。阿訇跟新郎坐在同一个房间里,阿訇坐在房子的最高处,而新郎坐在房子的中心必须面对着阿訇。这时参与仪式的父母和朋友都围绕他们站在周边 。参加“尼卡哈”仪式的人们在“尼卡哈”仪式过程中始终保持沉默,认真聆听阿訇所讲的一切。阿訇首先开始讲关于伊斯兰教里“尼卡哈”仪式的来历、“尼卡哈”的目的、双方的义务等一些问题的小型演讲。演讲结束后阿訇对新郎和新娘进行一些关于伊斯兰基本教义的考核,让他们背诵比较短的、常用的经文,回答一些关于婚姻方面的常见问题。如果考核过程中有没有背出来或回答不上的问题,现场就教他们学。考核完了,阿訇对着新人念诵《古兰经》中的“证婚词”并跟新郎问:“您是否愿意娶××家长的姑娘××为妻?”新郎回答说:“我愿意”后,阿訇面向新娘房间问:“您是否愿意嫁给××家长的儿子××,把他当作为您的丈夫?”新娘回答说:“我愿意”。如果新娘恋家、害羞等原因说不出口的时候这种询问连续问三次,新娘声音太低或依然说不出口的情况下,伴娘或新娘的父亲替新娘大声地说出新娘的意愿,然后阿訇大声地公布新娘和新郎正式成为合法的夫妻。

最后,“尼卡哈”生效后阿訇带领大家为新的夫妻做读瓦和祝福。参加“尼卡哈”仪式的有权威的长老让新郎和新娘喝盐水和吃馕并同时开始宴会仪式。接待客人而宴会仪式是新郎和新娘家庭都同时举行。宴会仪式中,主要是以抓饭为主食,之后是汤饭,各种干果和水果,不摆酒席。开完饭后亲戚、亲朋好友、客人都给新娘和新郎送些礼物。礼物是没有一定的规定,送什么礼物都可以,一般是都按各自的情况送些现金、家具、生活用品等等。这些都结束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祝贺一对新的夫妻。

二、伊斯兰教教义中规定的“尼卡哈”仪式程序和必要条件

穆斯林特别重视婚姻问题,对成年而有条件的穆斯林来说结婚是必须完成的天命。伊斯兰教教义里面提倡每个成年穆斯林通过婚姻的方式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同时要完成族中的繁衍,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古兰经》指出:“众人啊!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他从一个人创造了你们,并由同类上造化他的配偶,并由他俩繁衍了许多男女。”②(4:1)。伊斯兰教里的结婚通过“尼卡哈”仪式来实现,伊斯兰教教义里面关于“尼卡哈”仪式的必要条件如下:

参加“尼卡哈”仪式的男女双方必须是穆斯林,双方互相见面,必须心甘情愿。

在“尼卡哈”仪式中必须有两个或以上的成年穆斯林作证并当众宣布双方念“尼卡哈”的事,以便得到众人和社会的承认。

男方必须给女方一定的聘礼(麦合日)。聘礼是一份赠品,而非彩礼,多少取决于男方经济条件和女方的情谊。

邀请穆斯林中的长者念“证婚词”。一般阿訇来主持“尼卡哈”仪式,也是阿訇在“尼卡哈”仪式上念诵“证婚词”。

经过上述的程序,“尼卡哈”即生效,一个家庭也从此产生。至于“尼卡哈”仪式上的一些细节,“尼卡哈”仪式的场面等等各国各地千差万别。因为这些都不是“尼卡哈”仪式的本质内容。

三、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的分析

在维吾尔婚礼当中,“尼卡哈”仪式是婚礼的核心部分。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在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形成而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同时受伊斯兰教法教规和民族习俗约束。构成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的主要成分有伊斯兰教宗教因素、民族习俗和社会体制变化带来的一些新的因素等。

(一)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当中的伊斯兰教因素

第一,维吾尔族的“尼卡哈”中要双方都是穆斯林,双方自愿的。新娘和新郎在订婚过程中互相见面过,互相满意后才准备念“尼卡哈”,不会出现婚后再反悔,或者陷入苦恼之中的情况。

第二,“尼卡哈”仪式上,通常请阿訇到仪式上念“证婚词”,念“证婚词”之前给新娘一定的麦合日(聘礼)。念“尼卡哈”之前要求新郎和新娘隔离。维吾尔族婚礼比较热闹,亲戚、亲朋好友和邀请的客人也比较多,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这样的场面不方便新娘露面。

第三,念“尼卡哈”之前有阿訇的小演讲。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中阿訇念“证婚词”前阿訇围绕关于婚姻、“尼卡哈”的题目进行小型的演讲。这个演讲虽然时间短但演讲时大家保持安静聆听阿訇讲的内容,这是维吾尔族穆斯林除了主麻日或重要节日学习伊斯兰知识以外学习教门知识的好机会。

(二)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中的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当中,除了伊斯兰成分以外还有很多本民族的民族习俗成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让新郎和新娘分食沾盐水的馕。维吾尔族人们认为,盐和馕是人生生存保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盐,就像小鱼永远离不开水一样。而馕作为维吾尔族传统的食物便于携带,不容易损坏,也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将盐和馕放在一起食用,预示着新郎和新娘如盐和馕一样,相依为命、永远不离不弃。

宴会仪式和送礼品仪式。伊斯兰教中“尼卡哈”仪式程序很简单,伊斯兰教也提倡越简单越好。但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上在伊斯兰教原有的“尼卡哈”仪式基础上增加了,接待客人而举行宴会请大家吃大餐、给新郎和新娘送礼品、结婚的双方也给客人们送一些小礼品、最后大家祝贺新婚唱歌跳舞等一些内容。

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中的服饰。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当中对新娘和新郎的服饰没有特定的要求,一般穿民族服装。新郎穿的是手工刺绣的衬衫和维吾尔族花帽,新娘一般穿的爱提赖斯做的衣服和纱巾。

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中的饮食习惯。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中抓饭、煮好的羊肉,薄皮包子、汤面等作为主食,甜点、干果和配食等作为辅食。

(三)社会体制变化带来的因素

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维吾尔族以简单的“尼卡哈”仪式实现合法的婚姻关系,也得到真主和社会众人的承认。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婚姻法》的越来越完善,维吾尔族人们也逐渐形成结婚前去相关的部门登记及办理其他手续的法律理念。同时意识到了登记结婚能得到国家“婚姻法”的法律保护,因此,现在要结婚的一对新人念“尼卡哈”前必须拿到“结婚证”,阿訇也才为他们念“尼卡哈”。

第二,演讲时间和念“尼卡哈”时间的变动。维吾尔族传统“尼卡哈”仪式当中为其他程序顺利进行时间不会太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关于婚姻方面理解的不多,因此,在“尼卡哈”仪式中通过这此集聚的机会多讲一些婚姻方面的知识。念“尼卡哈”的那天,由于考虑到人的生理上的需要,“尼卡哈”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这样以免破坏小净之类的情况,要是重新洗净会带来一定的不便,特别是新娘需要重新化妆。

第三,新娘权利的提高和对双方要求的严格化。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中,新娘害羞、恋家等原因不能亲自表示意愿时,新娘的父亲替她表示意愿。但随着现代化和我国法律得越来越完善,念“尼卡哈”时必须新娘亲自表示意愿,这样可以实现我国婚姻法的法律保护。过去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当中没有对新娘和新郎的考核。但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教门的知识越来越淡薄,因此现在“尼卡哈”仪式当中,阿訇讲完演讲后,对新郎和新娘进行婚姻知识的小测验,主要是让他们背诵一些常用的、较短的经文,一些关于伊斯兰教的问题。

第四,参加“尼卡哈”仪式人数的变化。传统的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当中,有两个成年的穆斯林作证“尼卡哈”生效。但当今,阿訇认为作证的人越多越好,以便得到更多众人和社会的承认。

四、总结

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是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形成,得到国家“婚姻法”的保护,同时受伊斯兰教教义和民族习俗的约束,从而体现“尼卡哈”仪式的神圣性和民族性。维吾尔族“尼卡哈”仪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地吸取很多新的内容并进行自身调整。除了包含着伊斯兰教教义中规定的必要要素之外,还吸取了维吾尔族民族习俗和社会体制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新的因素,从而,更加丰富了“尼卡哈”仪式的内容。

注释:

①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②马坚译.古兰经(第4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

[1]马坚 译.古兰经(第4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

[2]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民俗学概论[M].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4]艾克拜尔.卡德尔.论维吾尔族婚礼中的传统习俗[J].内蒙古大学学 报,2005,2.

[5]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6]陈亮.畏兀儿婚俗制度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4).

G812.47

A

买买提阿布都拉·阿布都艾尼,男,维吾尔族,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伊斯兰教。

猜你喜欢

阿訇伊斯兰教新郎
新郎与新狼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浅论回族阿訇的社会职能
1929年的那次比武
《笑一笑》
《笑一笑》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我是新郎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