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汕头民间信仰中的多神崇拜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汕头妈祖信仰

于 洋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180)

汕头民间信仰中的多神崇拜

于洋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180)

民间信仰,又称“民间宗教”,是在原始宗教崇拜的基础上,吸纳了当地人文特色的历史产物,具有凝聚群体共识、整合地方社会价值认同的作用,民间信仰与“正统宗教”一样,对于当代宗教文化生态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汕头地处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带,其民间信仰自古以来神祇众多、形式多样、典型性突出,多神崇拜的特点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精神与现实需求,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民间宗教;多神崇拜;妈祖信仰;三山国王;“神缘”与“亲缘”

引言

从古至今,我国的民间信仰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汕头作为清朝第一批开埠的通商口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地之一,经济的繁荣也带来民间宗教的极大繁荣,加之岭南地区自古水土多瘴,疫病频发,古代就有“好巫尚鬼”的民风传统,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扎根的土壤。民间信仰也称为“民间宗教”,是相对于“正统宗教”而言的,但是从宗教意义来看,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并不存在一条界限分明的断裂带,世界上许多宗教流派在兴起之初,也是作为民间宗教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间传播。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民间信仰的庙宇往往是社区中重要的活动中心,肩负着多种社会功能,联系着同一族系的“神缘”与“亲缘”。在我国台湾地区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在大陆学术界,研究民间宗教似乎还是“非主流”的方向,这类专著与田野调查的原始数据均较少。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等因素,民间信仰有了复兴趋势,人们科学水平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促使民间信仰不断摒弃迷信与愚昧落后的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扬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与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由于民间信仰的分散、自发、多元、缺乏制度化的特点,导致其呈现鱼龙混杂的状态。对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来说,为了避免民间信仰造成新的权威中心,而威胁君主权威的存在,往往受到部分人的排挤,历史上就出现过“禁淫祀”,所以民间信仰往往要向佛教、道教等“正统宗教”靠拢,才能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加拿大学者丁荷生(Kenneth Dean)在《道教科仪与中国东南的民间信仰》一文中,根据田野调查材料,认为道教与民间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道教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另一方面民间宗教也往往借用了道教的东西(主要是科仪)。中国民间宗教的神祇大部分被道教收录,有的甚至成为中国佛教的部分,受儒家思想影响,敬天崇祖是中国民间最基本的宗教信仰,祭祖是最基本的民间宗教活动。

神祇信仰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主体,有别于我国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的制度化模式,自原始社会即存在,更早于佛教、道教,它与民间大众的生产、生活更为贴近。汕头民间神祇类型与我国其他地方,尤其是福建、台湾等地有许多相似之处,按其来源,大体上包括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英雄人物、创世祖先、行业祖师、乡里名人、自然崇拜等等,经过神化奉上神坛,香火旺盛,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一、汕头民间信仰的主要神

汕头开埠时的居民组成主要为本地海民与山民,以及外来移民三部分,他们信仰崇拜的代表分别是妈祖、三山国王、关帝,所以供奉这三种神的大小庙宇遍及城乡各地,在汕头众多的神祇之中,他们可谓主力。虽然源自民间的妈祖、关帝等已经收录入道教诸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庙宇多数并未列入道教宫观管理,仍属于民间神祇范畴。

(一)海洋女神——妈祖信仰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老妈等,是历代海员、商客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在福建、台湾、广东潮汕、天津等中国沿海地区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妈祖,原名林默,为莆田宋都巡检林愿之女,生而灵异,能预言祸福,善治病救人,成年后漂泊海上,不知所终,民间传说妈祖身着朱衣,于海上显灵,救人危厄。从宋代到清代,妈祖历受封建皇家敕封,更为沿海百姓供奉。

在中国成百上千的民间神祇中,妈祖是影响力极为深远的神祇之一。在古代,她获得多名帝王的加封,从闽粤之地走向中国各地沿海城市,并声播海外,因名声大噪而被列入道教谱系。在现代社会,妈祖同样获得官方认可,许多地方借助妈祖的历史与文化魅力打造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汕头市2013年举办首届“妈祖文化节”,截至2015年,连续三年由政府部门举办“妈祖文化节”,弘扬 “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第三届以“弘扬妈祖文化精神,同心共建幸福汕头”为主题,通过举办祭祀妈祖的文化节庆活动,彰显了汕头市在“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妈祖信仰的弘扬和妈祖精神的发扬光大再续薪火。妈祖不仅在国内拥有满园芬芳处处香的美誉,也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连续剧《妈祖》,将神话与文娱性融为一体,这种神话的传承与现代演绎,也饱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仁义之士的敬仰之心,对广阔海洋带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心。妈祖文化将海内外华人凝聚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识中,成为一种精神脐带,连接着相同的血脉。

妈祖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民间信仰,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缩影。“妈祖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纪念妈祖的活动规模逐年升级,妈祖在港澳台和海外同样有着很大影响,台湾地区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就超过2000座,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传承,造就了台湾与大陆间难以割舍的“神缘”和“亲缘”关系。而从闽粤移居海外的华侨们又将妈祖信仰传播到各国,对以中国沿海为中心,辐射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的海洋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妈祖成为了真正的海洋女神,妈祖也已然发展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纽带和桥梁。

三山国王是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本土神,建于隋朝的广东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就是“三山国王”祖庙,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三山得名于潮州独山、巾山、明山三位山神,宋太宗封此三山神为“国王”,故有此称。

隋初隋文帝时期,三座大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到了唐朝,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潮汕人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是为百姓禳灾纳福。当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于是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到了北宋,“三山神”因为助力宋太宗征北汉刘继元有功,宋太宗遂“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三山国王”经历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仅局限于潮汕地区,明清以后,随着大量潮汕人移居邻近省市又漂洋过海,三山国王的香火被传到了台湾地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但是三山国王在当代气势渐微,与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息息相关,与最初古代山民境遇不同的是,如今在汕头的社会大环境下,居民生活早已经走出了靠山吃山的传统民耕生活,这三位山神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内容逐渐疏远,所以三山国王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知名度并不高。

(三)人神之首——关帝

除了上述起源于中国南方本土的妈祖与三山国王信仰之外,汕头的民间信仰也一直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北方崇拜的神灵一路迁徙,在这里播下了种子并深深扎根,其中就有关帝。

关帝同样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一位神祇,他的影响力比妈祖、三山国王更胜一筹。如果说妈祖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那么关帝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的集体追求,在西方人眼中更像是东方人的代言人,他的身上充满了中国人骨子里向往的英勇神武、忠诚爱国、侠肝义胆。

关帝原型关羽,又称“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关圣帝君”等,千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地位,借用关帝的“忠义”教化世人,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加上戏曲与文学创作的不断演绎,关帝逐渐成为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形象。明清以后,关帝庙与供奉孔子的学宫并称“文”庙与“武”庙,列于官庙地位。关帝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职能,由于法力无边,被封为人神之首。汕头古港的贸易精神从古至今延续下来,善于经商已经演化成为汕头人普遍的一种精神特质,生意人家中必定奉有商贾守护神关帝,拜关帝是他们每天不可缺少的功课。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美国、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帝的膜拜之风同样历久不衰。港澳台崇奉关帝之风,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在台湾,关帝又被称为“伽蓝爷”、“恩主公”、“玄灵高上帝”等,台湾有300多座大小关帝宫庙,而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日本人奉关羽为学问与生意之神。

首先,是德行的培养。人若无德,与禽兽无异。德行,是一个人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的前提条件。一个有德无才的人,我们可以培养他的才能。但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

二、多神崇拜在汕头民间信仰中的呈现

汕头民间信仰神祇众多、形式多样、具有多神崇拜的特点,常见有民间信仰各路神祇之间毗邻共处,也有与佛教、道教共聚一地的例子。除了久负盛名的古代官方庙宇,“丛祠”(即“乡野间的神祠”)也十分多见,说“村村有庙宇,保保有神灵”毫不为过。汕头宗教古迹不胜枚举,因学识与经验有限,挑选其中几处特色集中的多神崇拜地点加以研究。

(一)维系乡愁的汕头老妈宫与关帝庙

妈祖崇拜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在潮汕人族群中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作为精于经商的潮汕人,关帝在潮汕地区的地位有着更为巩固的群众基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的老妈宫,又称天后宫,与毗连的关帝庙,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天后与关公,两位毫无关联的神祇,在这里和谐地成了邻居。

两座庙仅一墙之隔,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992年重修开放。嘉庆年间,台湾沿海经常遭受海盗侵扰,嘉庆皇帝派兵屡次击败并最后歼灭海盗,他认为这与天后保佑清军有关。嘉庆皇帝对天后敬奉的虔诚明显胜于前代帝王,嘉庆十年九月,“辛酉,上诣天后宫拈香,颁御书匾额,曰:灵昭海镜”。当时皇帝敬奉的众神庙中,禹王庙被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天后、关帝、河神、湖神、风神等。走进关帝庙,殿前匾额为道光壬午阳月澄海协副将程思高敬题的“浩气凌霄”,殿中央的匾额为咸丰御笔的“万世人极”,这源于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天后宫的布局与关帝庙如出一辙,建筑工艺中处处可见潮汕风格的典范,比如门壁的石质浮雕、梁柱的木雕彩绘,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特别是一对由整块石头雕刻的透雕盘龙柱石,上有八仙立像,工艺高超,古代只有在皇宫和孔庙才能见到。由于身处几近荒废的旧城街区,如今平日里来庙内上香的香客已经不多,其中相当多数是来自海外,一半是来此寻根缅怀先祖,另一半是因老妈宫粽球慕名而来,找寻家乡的味道。

(二)信仰与历史积淀而成的神山古迹

神山,又名冠山,历史悠久,在汕头澄海区西北5公里处,是另一个多神崇拜的典型。据1986年所编《澄海县地名志》记载,“山高40余米,环山500余米”,有说法是因山下有冠山古庙甚灵,山虽小,却名神山。山上有摩崖石刻群,据《澄海县文物志》,现存有“观日峰”、“壶迹仙踪”等七幅具有历史价值的石刻,1984年“神山古迹及摩崖石刻”被澄海县(现汕头澄海区)人民政府列为澄海县文物保护单位。

神山山脚下的冠山古庙,正中面目狰狞的主神像,多少让人有些畏惧,实际上庙中供奉的是三山国王。冠山古庙其中一副对联“枫树吐红莲香飘一座,霞霄翻旗影光照四旁”记载了三山国王的传说,这里“枫叶红莲”指相传隋时三国王自石穴而出,此时枫叶忽生红莲。“霞霄翻旗影”指的是宋太宗征战太原时,天降三神助阵,迫使北汉刘继元降宋,宋太宗收兵时,见云中一旗,上书“潮州独山神”五字。三山国王虽然是潮汕地区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但是并不像妈祖信仰那样人尽皆知,在当代的影响力远不及古代,所以如今前往冠山古庙的人非常稀少,并不如神山上的其他宫庙那般香火鼎盛。

神山山腰位置的冠山石佛寺在当地颇有名气,山门上刻有中国著名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的题字“冠山石佛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大悲阁等建筑,香堂里供奉着当地人的祖先灵位,每到逢年过节,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神山高处有一处道教的魁星楼,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多有求学之人来此烧香祈愿。几百米之遥的就是天后宫,山后还有关圣帝君庙、地藏阁、冠山书院等建筑。

小小的一座冠山,居住多路神灵,且自古以来繁荣不退,留下了清朝雍正、乾隆等多个时期的石刻、牌匾,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长期共存,在共存中又相互影响,除了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之外,还因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着非常浓厚的泛神论思想,“拜的神多,自有神庇佑”这句话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三)街巷里的小庙

潮汕地区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有供坛,在汕头尤为突出,方圆几里的乡里间就有多个小庙,别小看这些小庙,他们各具特色,里面供奉着各路神灵,有些还是有一定历史的。笔者在汕头澄海区衙前市场一带方圆1公里范围内行走,就发现了五六座小庙,另有一处宗族祠堂。

例如梁山王庙,上有明崇祯元年澄海知县吴载登题词:“甘霖应祈”,主神为梁山大王,左右供奉有莆田分派知府祖、舍人老爷、横塘祖等,庙旁就有一个很小的天后大妈宫。又如慈济宫,道光甲午年重修,上有康熙乙亥年的题词:“道德参天”,主神为保生大帝,左右供奉有大姑娘、二姑娘、狮爷、童姬爷、桃将爷、李将军、太子爷、李爷。据笔者考证该小庙的主神保生大帝,即吴真人,他是福建和台湾地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灵,在台湾被列为十大祀神之一,保生大帝在成神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间的民间医生。其信仰起源于漳、泉交界的青、白礁一带,自宋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明清时期,随着漳、泉移民在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一带的活动,保生大帝信仰开始向海外延伸。今天,保生大帝信仰已发展为闽台与东南亚一带的强势地方神信仰。

这些街巷里的小庙,活跃于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之中,乡邻生活在此多年,但能说清楚供奉神灵来历的人却极少,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相对于古代,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但是每逢各神灵的诞辰,各乡都会热闹而隆重地请神、祭拜、侍奉香火、祈求神灵保佑,并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这与汕头人日常频繁的家祭一同,成为延续“神缘”与“亲缘”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费尔巴哈说过:“人的宗教信仰不是荒诞和幻想观念的总和,而是人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表现,是人对苦难和欢乐的异化反映。”远有“禁淫祀”,近有“破四旧”,民间信仰经历了一次次摧毁,又经历了一次次重建,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民间信仰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时间对精神内涵的寄托而总结出来的产物,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最底层、最贴近生活的文化烙印,不仅是大众调剂生活的方式,也是表达情感与愿望的方式,对于英雄主义等充满正能量的神祇崇拜,也具有导人向善的教化功能,反映了民众渴望正道的主流价值取向。

汕头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商贸与文化双重繁荣,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大量的海外移民,使得汕头地区民间信仰与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交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有着崇巫信俗的历史渊源,浓厚的社会风气下民间信仰在此发展如鱼得水。汕头的民间信仰具有多神崇拜的特点,信仰对象繁多,有从上古自然崇拜中继承下来的各类物神,有从历代皇朝祭祀对象中遗留下来的圣贤、神主,也有从佛教、道教、神话小说中吸收来的菩萨、神灵、鬼怪,老百姓在生活中也在不断地创造着神灵,各路神灵和谐共处。汕头的民间信仰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神祇的来源,还是庙宇的潮汕式建筑风格,以及其自古流传而香火不断的繁荣景象,不仅满足了人们千百年来的心理慰藉,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特色,见证了潮汕地区历史文明的变迁。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为促进海内外及海峡两岸文化的交往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发挥民间信仰的“神缘”与“亲缘”作用,对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和精神号召力,以及当代我国宗教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路遥,李远国,刘仲宇,许尚枢.道教与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

[2]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海风出版社,2007,4.

[3]陈绿平.和的智慧——广东宗教文化行[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2.

[4]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民族宗教1000问—宗教篇[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9.

[5]汕头市第三届妈祖文化节在潮阳举行[N].汕头日报,2015年5 月5日.

[6]范正义.保生大帝——吴真人信仰的由来与分灵[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2.

[7]神缘亲缘两相牵 共同文化基因为两岸搭“心桥” [N].新华网,2006年8月17日.

C913

A

于洋(1984-),女,满族,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宗教学。

猜你喜欢

汕头妈祖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妈祖祭典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诗画汕头
“万国茶帮”拜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