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2015-01-30吴利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工少数民族民族

吴利霞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吴利霞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在我国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存在着一支有着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群体,这就是少数民族农民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他们正在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进入城市的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等的差异,使其城市融入更加困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而这一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民族团结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少数民族;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对策

农民工是我国在特殊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提及的农民工取狭义解释,即指离土又离乡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这一农村劳动力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2013年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工就有1000万人之多。

应该说少数民族农民工进入城市,对增进民族了解、加强民族间沟通、促进民族间学习和丰富城市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由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等的差异,使他们在社会融入问题上面临更为严重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

对于城市融入这个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未有统一明确的概念,严格地讲,它应当属于社会融入的一部分。社会融入是国际移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认为,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差异,移民往往会出现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文化多元主义和远离主体社会的三种生存状态。

(一)群体分割的生存状态

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主要集中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中,如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民族土特产品的营销、民族餐饮业等等。正因为他们的就业类型较为单一,所以造成了与汉族非常明显的分割状态。

在众多的因素当中,造成这种群体分割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感情。少数民族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等的差异,内心很容易产生迷惘和很强的戒备心理。而城市对他们这种外来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双重认同的缺失,使得普普通通的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在少数民族农民工身上就变得敏感而复杂。

(二)文化多元主义的生存状态

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文化的变革也是日新月异。旧文化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新兴文化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而这些多元文化的存在,给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问题是他们在城市融入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服饰、饮食、居住、礼仪及婚丧嫁娶等方面。而一个城市能否接纳这样的传统文化也成了限制少数民族农民工融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远离主体社会的生存状态

社会适应作为城市融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体现在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少数民族农民工入城后,在社会适应上未能成功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少数民族农民工在人际交往上有很强烈的族缘依赖,其主要以亲戚、朋友、老乡为交往对象,其职业发展也主要集中在同族或同乡之间,这就导致了社会交往规模变小,其他社会资源难以介入。二是对族际通婚的接纳程度不高,少数民族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与本民族以外的民族通婚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少数民族的婚姻选择,更是阻碍了社会城市融入的顺利实现。三是少数民族农民工多数来自边远地区,他们的孩子文化底子相对薄弱,汉语基础较差,进入的城市学校也不能提供少数民族儿童本民族文化教育。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重重,让他们有了一种远离主体社会的生存状态。

二、解决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对策

随着少数民族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为社会所创造出的价值也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更为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

要促进城市更好的接纳少数民族农民工,不仅需要我们在保障全体公民的平等权利及消除社会歧视方面做出努力,更需要我们将其提高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政治高度,不断优化社会政策体系,不断推进社会融合机制。

(一)加强民族工作立法,落实完善城市民族政策

法律规范是国家的强制性规范,加强民族工作立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落实城市民族政策,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居住、就业、子女教育、养老和医疗等等。由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大,各项保障也难以落到实处。从他们自身而言,往往是因为自身居住条件差,工作状态不稳定,收入低,社会保障意识匮乏等,导致其很难融入到城市中来。

城市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登记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作用,提高其社会参与程度。社区组织应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做到心中有数,利用社区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农民工进行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个人及整体素质,及时发现并化解他们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形成的矛盾。

(三)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增强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础

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多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主,且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很不均衡。随着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赶不上其他地区城市的发展脚步。我们要不断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城市发展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传承与保护民族特色教育的同时,积极与城市现代化教育接轨,不断提高并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素质教育。让少数民族农民工更容易接受和融入城市生活。

(四)城市发展要兼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需要,加强民族平等宣传

城市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民族平等的宣传,要让广大市民熟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宣传民族风俗习惯,增进民族了解,消除民族隔阂,培养民族感情。要避免“大汉族主义”,在全社会树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观念,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培育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三、结束语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至今仍没有引起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双重二元结构”条件下,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可以说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没有办法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李骏.从两西移民看西部贫困地区人口迁移[J].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

[2]王伯承,彭小娟.论少数民族农民工城镇居民地位获得[J].凯里学院学报,2014年.

[3]王次富, 苗志娟.论沿海城市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权益保护[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4]薛高强.浅析农民工问题及维护农民工的权益[J].知识经济,2011年.

[5]班永飞,李辉,殷红梅.少数民族农民工融城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868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

[6]胡令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新情况、新问题.[J].民族论坛, 2001(4):37-38.

[7]高向东,余运江,黄祖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基于民族因素与制度因素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4-49.

[8]汤夺先.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若干特点论析——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J].民族研究,2006(1).

[9]迟松剑,刘金龙.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原因差异的民族因素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2(1):84-90.

[10]王振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研究——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5): 109-113.

[11]侯海坤.近年来国内关于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视角浅析[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9-81.

C95

A

吴利霞(1980-),女,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现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农民工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