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必选手段

2015-01-30沈君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学琴特长

沈君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当今,稍有条件的家庭都设法培养自己的孩子学点儿特长,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一个丰硕成果。试想:如果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为温饱而挣扎的层面上,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花样诸多的繁荣教育。在庆幸我们的孩子生逢盛世的同时,必须理性地利用客观资源,为培养儿童的特长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音乐教育无疑是儿童教育的理想手段。从儿童自身成长发展规律而言,儿童早期最容易接受的知识信息就是音乐,因此,围绕音乐这一核心,设计儿童的早期教育是最佳的选择。目前,年轻的知识女性,在“准妈妈”阶段所做的胎教工作,无一不是从听音乐入手。生命科学家发现,人类在胎儿形成初期对音乐就有较敏感的反应,而出生后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音乐都是他们的最好“伴侣”。大多数儿童,对于音乐有着天性的亲合力,如果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目的的培养,就一定能拥有自己的特长。培养儿童音乐特长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智力开发过程,也是对儿童素质培养的过程。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许多西方国家的儿童,从小都接受过正规的音乐特长培训。所以,国民的综合艺术修养水平普遍较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如果“不懂音乐”还可以说得过去,但做为“80后”,如果一点儿音乐都不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也在不断地提高,要想尽情地享受生活,塑造完美人生,就必须要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做基础,而这种修养的形成,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培养儿童的音乐特长,是提高未来华夏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

提倡儿童音乐教育,不但有利于全民族艺术素养的提高,还能为未来的中国早出、多出高精尖的音乐专业人才奠定厚重的基础。有些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儿童抓起,因为儿童时期的身体机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阶段接受专业训练,能使肌体的发育向着有利于完成专业技能的方向发展,这时期的基本功训练,就是人们通常提到的“童子功”。很多音乐专业需要童子功,如钢琴、小提琴、舞蹈等等。儿童一旦确定并开始接受音乐专业特长训练,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论最后专业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训练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曾呼吁:“人一生至少要学一件乐器……”这位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研究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谈及儿童教育时非常认真地说:“人一生至少要学一件乐器,因为学琴教育,可以为低龄孩子提供最复杂的综合刺激训练,这种训练相对于其他各种教育手段,对儿童的心智能力提高,以及肢体控制的整体配合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是儿童教育活动的必选手段。因此,我们可以以学琴为抓手展开音乐教育,带动孩子心智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段话是周海宏教授专门就鼓励孩子学习乐器的阐述。周海宏教授的观点,与当今西方先进国家的育儿理念不谋而合。

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普及率极高。早在前苏联时期,国家教育机构就制定了《全民普及音乐教育纲要》,其核心内容就是提倡儿童教育阶段,应以音乐教育为主导,极力提倡儿童学习器乐。当时俄罗斯无论是在繁华大都市,还是僻壤农庄,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因地域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而产生差别。渐渐地,俄罗斯民众把音乐教育视为实施儿童教育的必选手段,一直延续至今。俄罗斯国家所有儿童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训练,音乐教育在俄罗斯的儿童教育环节中没有空白点,这就使得俄罗斯国民的整体艺术表达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公认俄罗斯的全民艺术教育是最成功的国民教育模式之一。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缩小国民音乐能力方面与欧洲的差距,实施了一项旨在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教育工程。政府聘请俄罗斯著名的合唱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霍夫曼·杰夫林为政府艺术顾问,推行一系列的强化音乐教育措施。其中一项的内容是,鼓励“准妈妈”上音乐培训班、学弹钢琴,学习费用由政府埋单。“准妈妈”在领取孩子准生证之前,必须参加有关音乐方面的培训。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测试结果表明,日本国民整体的音乐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尤其在音感、节奏、音准方面的良好感觉表现得更为出色。在亚洲区域,日本低龄儿童音乐教育普及率是最高的,其次是韩国。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美国的世界名牌大学,办学特色各有不同,专业差异也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所有名牌大学都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艺术特长。在校学生选修课有相当的比例是音乐专业内容。各大学都无一例外地把音乐视为高级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兴趣爱好。正如卡尔·伯纳克博士所说:“音乐不是奢侈品,不是我们钱包鼓了的时候才来消费的多余物,音乐不是消遣,不是娱乐,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让人类生活得有意义的方式之一。”欧洲人这种重视音乐的理念在15世纪就根深蒂固了。黑格尔甚至夸张地把音乐与做人的标准联系起来:“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能称作人。”可见音乐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国自古也把音乐视为人的立命之本,《礼记·乐记》中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纵观东西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无一不把音乐视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音乐和天文学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天文学是研究永存于外部世界的可见物体的学科,音乐则是研究深藏于人类内心世界的隐秘情感的学科。”音乐对于人类的心理发育、身体发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是生存的一部分,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是人类证明自我价值的必然表现。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的情感。音乐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内心隐秘情感之间的关联,引导人们用理性思维调整虚幻的精神世界。音乐是从懵懂的婴儿时期就可以接受,直到暮年也欣赏不够的最具价值的东西。人类的本性中不能缺少本真的音乐,文明社会带给人类的精神成分中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甚至可以影响到人一生的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尤其要重视儿童音乐教育。

儿童音乐教育是一个严肃、系统的工程,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实施。儿童家长的作用不可小觑。家长们首先要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并理性地对待。很多学琴的孩子家长都认为孩子学琴没兴趣、天生不是学琴的材料、不愿意学就别逼迫了等等。孩子不喜欢学琴怎么办?我个人的观点,孩子不愿意学,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和游戏。学琴是学业,就像孩子去上学、去完成作业一样。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上学、对写作业不感兴趣,家长绝对不会允许,相反,家长会想尽办法、恩威并重,直至孩子就范。如果家长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琴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儿童音乐教育,是关乎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工程。爱因斯坦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中国社会未来的精英,不能与音乐绝缘,高品味的人生更需要音乐做陪伴,因为音乐能成就人的潇洒脱俗、怡然自得以及气度不凡。而这种行为与情感的表达能力培养,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儿童教育阶段正是开发智商、情商的黄金时期,让儿童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将为其提供终身的高质量生存保障。所以,音乐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因此,一定要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让音乐伴随着我们走过成长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学琴特长
孔子学琴
老板的特长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新媒体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
美国学前儿童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培育及启示——以弗吉尼亚州为例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与特长
炀炀的“三心二意”学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