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打造机制平台切实提高科研能力

2015-01-29戴霞

江苏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博爱项目组教科研

戴霞

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科研机制,创设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加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科研网络的形成,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美誉度。

一、教师培训机制

我校的教师培训机制可分为全员培训、私人定制、团队培育三个层次。

1.全员培训

学校成立了博爱小学教科研论坛,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校本科研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头脑风暴”、“共读一本好书”、科研沙龙、教师讲坛等,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为校本科研活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头脑风暴”用一个明确的话题作为风暴的起点和核心,让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或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还选择一些问题,让问题的提出者进一步阐述问题的背景和问题的真正含义,然后再组织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提供思考和方法上的借鉴和启发。这样的培训使教师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思路得到了拓展,理念得到了更新,并能真正学以致用。

“共读一本好书”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阅读书籍的推荐,推荐书目来自学校教科室。教科室会采用个性阅读、学科组共读一章节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除了好书,教科室还为教师精心挑选了优秀教育影片,让教师从中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2.私人定制

(1)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

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以个人自行制定、分层审核、统一考核的方式进行。由每位教师每学期(每学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职业追求制定发展规划,师傅、教研组长、中层、校长等进行审核,最后在每学期末(每学年末)由教师发展部组织人员进行统一考核,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将每一位教师的历年发展规划存档,形成每位教师的成长手册。

(2)梯队沙龙

新教师——以“向博爱教育深处漫溯”为主题,从师德修养、学校教科研工作、教育教学常规、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培训,通过沙龙互动、座谈、讲述故事的形式,让每一位新分配教师先“入格”再“入门”,争取早日“入道”;让每一位新调进的教师,早日了解博爱文化,缩短与之融合的时间,在平实而又鲜活的生动事例中感受到博爱教师的智慧和职业的幸福。

成长型教师——以校级课题为抓手,培养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利用实践解决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能力。

成熟型教师——首先我们提供走出校门进行脱产学习的机会;其次我们鼓励这些教师参加市、区教师工作室的评选活动,对没有评上的教师,我们帮助其成立校级工作室。我们还开展优秀教师教学特色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使学校的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形成、完善和升华自己的教学特色。如“师德报告会”、“1+1=成功”教研组沙龙、“某某老师的教学风格展示会”等,激发每位教师对于个性化教学的追求。

专家型教师——我们借助市区的平台,让教师进行课堂展示与讲座活动,将其教育教学经验在全校、全区、全市进行推广。

3.团队培育

(1)学科教研组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建设优秀的学科教研组,是孕育教师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成长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对各学科教研组逐一进行调研,对各学科组的优势、劣势、特色、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创设各学科学习、研究、实践的平台,制定优秀团队奖励制度。

(2)项目组

英语课例研究项目组——学校引进了南师大刘学惠教授的英语课例研究这一合作项目,依托高校和教研部门,提升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的教科研水平。全体英语教师与专家一起确立研究的主题,开发观察工具,并用全新的方式进行课后研讨。通过剖析鲜活的课例,及时进行有深度的研讨和反思,寻求创新的教学思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微课程”项目组——近几年学校的各项研究一直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借助常州市电教馆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力量,创建了“微课程”项目组。以项目组为研究主体,由各个学科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相关内容微视频的拍摄,构建“博爱微课程学院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在构建学院网的同时,项目组又尝试着进行微视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更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基础,让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差异和共享,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课程”项目组——学校参与了“全课程”教学实验,教师自发形成了“全课程”项目组,对于“全课程”的理念、教学方式、主题设计、教科研活动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并先后两次对市区学校进行了“全课程”的展示。

数学课程基地项目组——学校借助课程基地统领全校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编制、数学活动的设计、数学场馆的设计和运行、数学评价的研究等各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机制

我们建立了以专家型教师领衔、成熟型教师跟进、成长型教师学习为运作方式的课题群。专家型教师领衔引领性课题;成熟型教师为引领性课题的核心成员,并主持引领性课题下的相关子课题,进行市区级课题的申报;成长型教师则成为市区级课题的研究成员,并主持校级课题。我们还形成了学校的校级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课题的主持人今后将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成为培训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主体,成为更高一级课题的主持人。

我们制定并出台了博爱小学“思研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方案,专门针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方案中规定了论文的选题、字数、网络筛选等相关细则。我们还请学校内的资深写作者担任“导师团”导师,负责修改初审中发现的比较好的文章。我们把教师在省市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的论文,进行了投稿,得奖率和中稿率很高,教师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认识到写论文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难。

三、课程建设机制

多样的课程一直是我校办学的特色之一。为了让课程的制定不再成为单独几个人或行政的工作,学校让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实施方案的重构工作。

我们整理了博爱课程体系构想,从课程任务、课程原则、课程框架等方面进行了诠释,让教师以学校主人翁的角度思考如何基于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适切性的课程原则,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的整体设计、学习社区的打造、综合活动的开展,使博爱学生成为具有完整生命的“博爱人”。每位教师共同思考探讨如何基于自己执教的学科特点来衍生设定相应的选修课程,如何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来执教选修课程,如何真正让选修课程有趣有效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进行了社团课程的调查研究工作,征求教师自愿设置的课程科目和内容,公布了原有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两门,以考查科目的集中性,同时让学生自己设定所需的课程;也让家长对学校课程提出相关建议,提供课程资源。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提出了宝贵的设想和建议,不少热心的家长更是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目前,我们形成了每两人共建一门校本课程的建设机制,在具体实施中不断增加课程实施的内容和评价,并形成相应的课程资源包。

四、评价激励机制

我们对原有的教科研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调整,加大科研培训、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的考核力度,并在每学期认真组织校本科研开展情况的评估工作,评选优秀课题组、优秀团队、教科研先进个人,促进教师对校本科研的重视和关注。

此外,学校将校本科研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与教师的岗位评聘相结合,还将校本科研作为评选学校名师的条件之一。

上述四大机制的建立,充分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兴趣,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于科研的本真追求,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当然,“校本科研如何创新”“如何贴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拥有近一百二十名教师的情况下如何使教科研工作更为扎实有效”,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后续研究。正是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行走。我们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润物无声,最后能花开似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

猜你喜欢

博爱项目组教科研
The Sound of Tennis 网球之声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博爱之歌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道路探索
七千台湾人呼吁废除“博爱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项目化设计
大宇宙中谈博爱(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