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道德的重整与道统传承

2015-01-28曾庆榴

粤海风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文化信义仁爱

曾庆榴

五四时期有新文化、新文学、新思潮、新青年之说,道德于是也分出了新旧。自古以来的一些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于是被归为旧道德,贴上了“奴隶道德”或“封建道德”的标签,批判为“不适合于现代生活”。崇新摒旧,追新逐热,遂成为一时之风尚,一发不可收拾。

何谓道德? 道德是一种调节社会和人群生活的成规,一种不同于法规、法令、纪律,而以自发、公认和舆论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成规。鲁迅说得好,“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既然这样,所谓道德,应当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良好品德。有道德的人,是以德服人,得到社会普遍好评的人。行大道,立嘉德,是人生至高的境界。因此,道德固然可因时代之演进而区分新旧,但不应笼而统之,简单画线,一概否定和全盘摒弃旧道德。

孙中山是一位革命家。他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不排斥华夏传统文化。讲到道德,孙中山虽然也讲旧道德、新道德,然而他却与新文化人物不同,并非一味喜新厌旧和扬新弃旧。他在多次关于“精神教育”的讲演中,都讲到要发扬中国固有的道德;国民党一大期间和之后作三民主义讲演,在讲民族主义时,他更是大力倡导要恢复中国固有的旧道德,对华夏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和核心价值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孙中山明确指出,对中国传统道德应加以分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抹杀。他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再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这就表明,孙中山对旧道德采取的是一分为二的态度。他多次讲过,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曾经是世界头等强国,这与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不是没有关系的。道德之为用,是以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调节世人的言行举止,让人规行矩步,言信行谨,归真向善。道德上了轨道,人民据德而行,当政者握道而治,必定带来民族精神的振奋,文明程度的提升,也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古代曾经的文明和强盛,当然是那时社会道德水准的反映。传统道德的作用、价值,显然是不可抹杀的。旧道德中当然会有“不好的”的一面,但不能因此而将它“好的”的一面也给抛弃了。这一段话,也清楚表明了孙中山对“醉心新文化的人”的不满,将“新文化”是与外来民族的“压迫”联系了起来,并使用了“横行”一词,这实际上是表达了对盲目崇外,一味贬斥中国传统的不良之风的反感。

孙中山以上讲到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传统道德的基本点,或曰核心点,也是备受新文化人物严厉抨击、极力摒斥的箭靶子所在。对这些东西应当怎么看? 孙中山在他的讲演中,逐条逐项,做了全面的阐述。

──忠孝。什么是忠? 孙中山说,做一件事,始终不渝,做到成功,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这便是忠。古人讲忠字,推到极点便是一死。忠是好道德,要保存。在民国,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如果以为现在没有皇帝,便不讲忠字,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那便是大错。民国道德被破坏了,根本原因就是在此。讲到孝字,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至。世界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 仁爱。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古时所谓“爱民如子”,所谓“仁民爱物”,对什么事都用爱字去包括。中外交通之后,外国人在中国设立学校,开办医院,是实行仁爱。仁爱还是中国的旧道德,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 信义。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诚信的。讲信用,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中国人交易,没有什么契约,只要口头一句话,便有很大的信用。外国人和中国人做生意,都赞美中国人。讲到义字,中国在很强盛的时代也没有完全去灭人国家。中国强了几千年而高丽犹在,日本强了不过二十年便把高丽灭了,由此便可见日本的信义不如中国。中国所讲的信义,比外国要进步得多。

── 和平。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只有中国是讲和平。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论到个人,便重谦让,论到政治,便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外国人便有大大的不同。中国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中国所讲的信义,比外国要进步得多。

此外,孙中山还指出,中国古代的修、齐、治、平,即《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是“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其特色是“要把一个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这是一篇“精微开展的理论”,“很精密的知识,是一贯的道理”,所有外国人都没有这样讲过,是我国政治哲学中“独有的宝贝”。这也属于道德的范围,是应该保存下来的。

孙中山以上讲演,对中国传统道德之内涵和价值做了全面的阐述,充分肯定,赞誉有加。他所讲的这几条,新文化诸子的评论是截然不同的,如陈独秀说“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可见彼此的认识和结论相反,相去何止千里! 孙中山的讲演,讲到了历史经验,对中国、外国的情况做了比较,并引述了外国人(罗素等)相关的观感;还有一点,提出了对于传统道德的认识,不能够只看字面的意思,而应当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等等。显而易见,这是一篇孙中山对旧道德的翻新、改造和重整之作,是一篇烙上了孙氏印记的道德观。

应当指出,孙中山这里提出的对传统道德应着重于其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具体说到“忠”字,古时是忠于皇帝,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责任,如此等等,这是对“忠”的精神实质的继承和翻新运用。这种办法,此后也有人引申和发挥过,还给起了个名字,叫做道德的“抽象继承法”,当然这是曾经备受批判和责难的。然而,由孙中山倡导、后人发挥的道德“抽象继承法”,实在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因为对任何传统的道德观念、意识和行为举止,要说继承的话,只能是抽象继承,也就是领会和运用其精神实质,而不是去仿效它的表现形式或具体做法。自古以来洋洋乎大哉的顺德而行的人物,各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是不同时代的道德楷模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道德衍译。他们将固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以自身的行为和不同的形态展现于世,表现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很显然,后人要继承的,只是他们的行为所涵蕴的精神,至于对他们各人的具体表现、具体的言行举止,那是不必去仿效,也是“继承”不来的,这不是“抽象继承”吗? 时至今日,讲到“忠”字,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忠于职守,政府官员就职,要举行宣誓。这就是对“忠”的价值观的抽象继承,是赋“忠”字于新意的运用。可见,孙中山当年提出的旧道德重整原则,是无可挑剔的,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孙中山以上的讲演内容,讲述于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及之后,这应当不是偶然的。

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及后欧风东渐,新、旧潮流互相冲突,传统文明愈加失落,整个民族之道德水准,日益滑坡。

1913年8月,李大钊发表过《风俗》一文,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气,人群的心理、道德和精神状态有很细致的描述。其文曰(摘要)──

政如疾风,民如秋草。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盈廷皆争权攘利之桀,尽寡廉鲜耻之客,钩心斗角,诈变机谲。将军变色于庙堂,豺狼横行于道路,雄豪自专其政柄,强藩把持其兵权。论功闻击柱之声,思乱多满山之寇。其民敢劫货杀人,有士皆鸡鸣狗盗。祭祷开淫祀之风,有类好巫;嘉禾锡聚敛之臣,庸知尚俭。仁暴不同,流风自异,与人以术不以诚,取士以才不以德;不仁不孝,迺受崇奖;有气有节,则遭摈斥。少年不以学问为本,士夫但以势利为荣。谗谄面谀,青蝇惑耳,直言谠论,寒蝉销声,不为光武之成,徒事孟德之毁。

李大钊的这篇文章,写尽了当时社会各界风气败坏,道德颓丧的情形,简直是一幅道德坍塌的乱象图。孙中山在他的讲演中也说过一句很重的话──“民国道德被破坏了”,显然亦有道德坍塌之忧。曾经有学者认为,孙中山这时就中国固有旧道德所发表的意见,并非是冷静的结论,而带有浓厚的感情成分,是即兴式的呼吁和发挥。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这种看法无异于否认了孙中山重整传统道德的意义,以为述旧不足以矫枉,或以为孙中山是一位以西学为主的新派人物,他的思想意识是倾向于新道德一边的。这就未免流于表面化、简单化矣。实际上,孙中山有感于新、旧潮流冲突,西学“横行”,中国固有道德蒙而不彰,国民无所适从;出于道德坍塌之忧虑,正是要溯源追远,发幽显隐,述既往,讲传统,以正世风之浇漓。此乃大有深意的举措,怎能说是“即兴式”之作为呢? 当时,孙中山既有以旧道德来救治人心世道的愿望,亦有传承华夏民族道德传统的担当。当年不远万里而来,与孙中山有过数度面谈的共产国际使者马林,曾亲耳听孙中山说过,他是孔子的“直接继承者”。可见在孙中山的胸襟之中,确有“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的情怀,有追随孔子,传承道统的担当。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也说,孙中山是一位将孔孟之道发扬光大的人物。因此,孙中山当时对于中国旧道德的大篇阐发,无疑带有正本清源的意味,是要通过道德的重新整合,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地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孙中山在作了上述讲演一年之后就死了。历史情况已经表明,他所阐发的道德观,并未收到什么实际效果,旧道德如同用破了的扫帚一样被摒弃的情况,依然如故。此后数十年,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乱象,一日一日地继续着。李大钊《风俗》一文描述的道德坍塌现象,不但没有歇制,反而花样翻新地不断重演着、活现着。道德的持续坍塌,除了掺杂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之外,西方话语霸权扩张,西化、泛西化狂潮泛滥,华夏文明失落,民族精神受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陈寅恪说,“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伤哉此语! 警矣此语!

中华民族文化,包括所谓旧道德,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时至今日,中国要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地位,当然要虚心学习外国,努力借鉴外来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但不能对民族传统采取虚无主义、任意否定的态度。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任何发展都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而脱离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煦养,也无从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孙中山的道德观,值得再读。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新文化信义仁爱
信义兄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新文化教学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尴尬官司:40万元买不断一桩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