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应用初探
——以合武铁路湖北省境内段工程为例

2015-01-28陈君高超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年1期
关键词:林草护坡扰动

陈君高超

(1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中心 武汉湖北 430072 2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应用初探
——以合武铁路湖北省境内段工程为例

陈君1高超2

(1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中心 武汉湖北 430072 2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近年来铁路建设飞速发展,铁路工程由于呈线性分布,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工程建设过程中隧道开挖、路基填方、路堑挖方、弃渣弃土堆放、取土场开挖、施工便道修筑等扰动了原始地貌,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并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铁路工程;水保监测;治理

目前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前提和我国“扩内需保增长”的大政方针指导下,铁路建设力度将会继续加大。到2020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在12年内将突破5万亿元,铁路将新增4万多公里营业里程[1]。

1 工程及工程区概况

1.1 工程概况

合武铁路湖北省境内段工程全长155.18km,征用土地730.37hm2,其中永久占地441.14 hm2,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1.24×107m3,总弃土弃渣量4.28×106m3,由安徽省金寨县境内越长岭关隧道进入湖北省境内,线路西行穿大别山隧道,途径麻城、红安、黄陂,于黄孝河附近上跨江岸西站接入汉口站。

1.2 工程区自然概况

工程位于湖北省东北部,线路跨越麻城市、红安县、武汉市的黄陂区。线路金寨县以西至麻城段属大别山中段北坡,为江淮分水岭主脉,群山连绵,沟谷深切,自南向北地势由高趋低,为低山丘陵区,相对高差最高达500m,其间河谷深切,植被绿化较好;局部为丘陵区,相对高差10m~50m,植被覆盖较好。

2 工程水土保持分区及防治措施

由于铁路工程线性分布,途经地理位置各异,造成隧道、桥涵、站、段、所多样等,所以造成水土流失点多面广、形式多样,为了准确的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对工程区进行水土保持分区,针对各个分区,进行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布设。

2.1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施工区的特点,建立分区防治措施体系,在料场、弃渣场、施工场地等“点”状位置,以护坡、排水等工程为主;在铁路沿线等“线”状位置,以护坡工程措施为主,绿化措施为辅,在整个施工区“面”上,土地整治和绿化工程相结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1)路基防治区。路基按其再塑地貌分为路堤和路堑,其中路堤为密实堆垫体,路堑为挖损地貌。根据边坡稳定与否,采取相应的植物措施或工程措施,并注重排水工程。(2)桥涵及改河地段防治区。由于桥梁墩台压缩河道过水断面,导致其上下游直接影响区河床及河岸的局部冲刷,桥涵锥体虽为密实堆垫体,但其坡面裸露,常年在河流、沟渠等地表径流冲刷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故防护措施主要以锥体护坡、河岸护坡为主。

3 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3.1 监测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扰动土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这几个方面对水土流失的防治的效果进行监测,从而来验证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作用。具体的监测项目有: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土壤流失量监测。

3.2 监测方法

根据铁路项目建设特点,确定在水土保持监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资料收集法、抽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地面定位观测和询问等。

资料收集法:向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甚至施工单位收集有关工程资料,从中分析出对水土保持监测有用的数据。

抽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护工程(包括护坡工程、排水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和覆盖度等。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

询问:通过访问群众,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和危害、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对本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以及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人员、专家意见。该工程水土流失监测共访问群众120多人次。

4 水土流失监测结果

4.1 扰动土地整治率和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监测结果

根据监测,本项目建设期累计扰动地表面积606.86hm3,治理面积达595.58hm3,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8.1%;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达213.38hm3,永久建筑物占地面积为382.20hm3,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4.98%

工程施工前,项目工程建设区主要为平原微丘区,且多数为农田、林地和坑塘。工程建设结束后,对建设区域被破坏的植被主要是通过人工种草、种乔木进行恢复。对破坏的土地主要是通过覆土整治进行恢复,经现场调查,通过整治后的土地生产力基本得到恢复。

4.2 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监测结果。

根据监测,本项目可恢复植物措施面积为183.37 hm3,工程完成植物措施治理面积达181.90hm3,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9.2%;本项目建设共期征地606.86hm3,完成植物措施治理面积达181.90hm3,林草覆盖率为29.97%。

根据以上的监测结果以及结合表明,本工程扰动土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指标都达到方案要求的标准,说明本工程水保措施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成效,以后随着不断的维护,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能更好的发挥水土保持的作用,为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植被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1]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2008]2901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2]郭索彦,蔡建勤,李智广.关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总体设想.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79-85.

[3]许锋.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问题.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9-21.

陈君(1980—),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林草护坡扰动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带扰动块的细长旋成体背部绕流数值模拟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究
某变电站护坡现存缺陷原因及危害分析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结合向量化和FFT技术的模型扰动引力快速计算
生态护坡在城市道路边坡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AUVs固定时间编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