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闽台闽南语合唱音乐特点

2015-01-28彭燕燕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361100

大众文艺 2015年22期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形式

彭燕燕 (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 361100)

刍议闽台闽南语合唱音乐特点

彭燕燕 (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 361100)

闽南歌起源于闽南一带,台湾本地称之为台语歌,而在漳州、厦门和泉州一代也非常流行,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因此闽南语的合唱艺术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富有乡土气息,合唱音乐不仅歌词简单质朴、通俗易懂,而且在歌曲中也应用了大量的俚语、俗语和谚语,集中体现了闽南语方言本身的韵律和声调特点,受到当地人民广泛喜爱。为此我们从社会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闽南语合唱歌曲的特点,并从理论角度分析其音乐艺术特点。

闽台闽南语;合唱艺术;音乐特点

合唱艺术的历史悠久,鉴于表现形式多样化和音乐风格的多变,以及广泛的团体参与性和大众普及化形式,成为音乐世界中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从幼年课堂学歌开始,西方的合唱艺术就开始扎根中国,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从最初的照搬模仿逐渐到合唱创作和创新,合唱的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越来越高。同时来自于民间的合唱艺术也逐渐的受到重视,例如闽南语方言所演唱的歌曲就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由于闽南语丰富的音律和声调,所以闽南语合唱也有着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为此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解读闽南语合唱歌曲的特点,并就音乐的角度分析闽南语合唱的艺术特点。

一、闽南语合唱歌曲的文化价值

首先闽南语歌曲是由闽南方言演唱的极具地方特点的歌曲,是两岸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类型。但事实上闽南语歌曲和台语歌曲还有着一定的差异,无论是语言的载体还是发展历史,宏观上来看两者都共同属于闽南文化的一部分,而台语歌曲又是属于闽南语歌曲的一部分,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那么闽南语歌曲所承载文化价值有哪些的,从闽南语歌曲的参与者来看,她即是“土歌”也是“乡音”,旋律蕴含的生活气息就像印在了血液中,体现着闽台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艺术形式来看,闽南语歌曲远不止歌曲这种形式这么简单,而是戏曲音乐、经济结构、民间信仰、语言文字等所共有的文化特点。从题材、歌词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闽南文化特点。

1.题材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闽南语歌曲题材丰富,包含了个人情感、宗教意识、家族观念等等多个角度的内容。例如,《爱拼爱会赢》《一定会成功》集中体现了闽南人勇敢拼搏和进取的精神,这和长期以来的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表现着闽南人艰苦拼搏、开拓精神等,“打拼”题材为主题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很大的成分。同时由于闽台是中国大陆的临海部分,所以自古以来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海洋文化的特点,迫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或者要向大海寻求生活,而《台东调》《浪子的祈祷》《望乡调》就是表现闽南人思想的情绪,表现出了闽台地区人民强烈的族群观念和祖根意识。同时情感题材也是闽南语歌曲的常见创作形式,例如《伤心到何时》《伤心歌伤心肝》《伤心的所在》等都表现着闽南人民的悲情思想,尤其是台湾地区的人民的边缘意识和形态。

2.歌词创作

由于是民间的合唱歌曲,所以歌词自然也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歌词的创作非常的口语化,因此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同时由于闽南语的韵律和声调特点,歌词的创作自然在韵律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沿袭,歌词多隔行押韵,或者上下押韵、隔二行押韵。不仅如此歌词创作还和闽南语的逻辑特点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歌词中渗透着独特的闽南方言文化以及悠久的闽南文化,因此也只有当地的人才能充分的理解闽南语歌曲的韵味。

3.形式的平民化

闽南语歌曲更多的是表达人民的心声,同时讲述的也是平民故事,因此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文中提到题材创作和歌词创作都集中体现着闽南文化的特色,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创新,演唱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合唱、多重唱、对唱等。另外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音乐创作从早期民间艺人变成了专门的艺术专业工作者,他们不仅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同时也有着很高的音乐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得闽南语歌曲在平民化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二、闽南语合唱的发展简史

上文中分析了闽南语歌曲的艺术特点,而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也让闽南语歌曲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合唱艺术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820-1920年,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传入为闽南语合唱奠定了基础;1920-1940年,闽南语合唱逐渐的向哥仔蜕化,并延伸到歌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战争的影响也诞生了很多抗战有关的合唱歌曲;1940-1970年,此段时间开始进入闽南语合唱歌曲的创作阶段,诞生了大量专门合唱的歌曲;1970至今,闽南语合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逐渐的趋于多元化,在保留了基本的音乐特点外,或者更多的创新和商业化包装。

三、闽南语合唱的艺术特征

1.调式和和声

早期的闽南语合唱有着显著的乡土特点,因此其旋律也充分的显示着闽南方言的韵律和语调,有着独特的民间语调痕迹。而调式和和声则充分的借鉴了当地的民间曲艺、民歌民谣以及戏曲的特点。所以早期闽南语合唱的调式也多为五声民族宫调式,但不同的是闽南语合唱并不仅仅局限于严格的民族调式,会随着歌曲内容而有一定的变化,曲调则也和词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保留了“闽南风格”的基础上完成了进一步的创作。创作的主要类型有:首先是根据闽南童谣的改变,此类作品由于朗朗上口而且保留的原有的调式和调性,还在改编中加入了和声和复调。其次是对原有的民歌、戏曲和曲艺进行创作,此类歌曲的创作形式则更多采用七声音阶,有的也会加入特色的偏音。例如,《渔歌》《我爱我的台湾》《台湾真是好风光》《杂菜汤》就是这种创作形式,即采用了较为常见的七声音阶形式进行创作,其中《台湾真是好风光》这首歌就采用了典型的清乐七声音阶作为常见的创作方式;有的歌曲在创作中也会将特色偏音加入到原有的五声调中,例如《杂菜汤》《正月点灯红》就是这样的方式加入(#F)使得旋律更加的多变,而(#4)变徽音以及变宫音等偏音的加入也使得原有的乐曲色彩更加的丰富,同时乐曲本身和唱词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形成独特的闽南特色。

就和声来说民族调式和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通常还会结合三和弦的结构特征融入一定的二度音、七度叠字音程等。而协和音程是二声部中最常见的合唱形式,一般会搭配不同的不协和音程来使得歌曲更加的悠长,而广泛的应用四度音程和平行四度在三、六度音程也是其典型的特点。例如,《正月点灯》就在前十个小节中就应用了大量的平行四度。而《永远的故乡》和《阮的希望拢在这》等为了强调民族调性色彩,而在钢琴伴奏中加入了很多二度和四度叠置音程;但是也而有一些歌曲比较特殊,例如《农村酒歌》则采用了夕阳的三和弦和钢琴为主的表现形式。

2.音乐织体

首先在相当多的闽南语合唱歌曲中,大量相同节奏和声织体的应用使得在合唱中每个和声能够保持一致,而这种音乐织体的方式也广泛的存在于很多的合唱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有《情》和《阮的希望拢在我心》就分别采用了加多的四部声合唱和二部声合唱等,这些乐曲由于采用了相同节奏的音乐织体,因此合唱中的和声非常的整齐。其次是大量的简化歌词和衬腔的使用,这种形式的音乐织体一般在无伴奏合唱中比较突出,例如《台湾岛唐山祖》这周著名的无伴奏合唱歌曲就使用了合唱哼鸣的形式,同时也衬托出了歌曲独特的结构和旋律特色,不仅如此在合唱哼鸣的中间还穿插了节奏模仿和轮唱等形式的变换,提高了情感的表现力。而《正月点灯红》也极大的利用了衬腔的特点,并以女中声部为主旋律,高声部则作为简化的歌词进行补充,之后男高音和脑低声也是利用了这种方式进行。于此同时声部数量也非常的多变,一般为了获得音色和音响上的变化会加入逐渐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最后是多使用由闽南语特色的衬词,常见的有啰嗦、啰嗦啰嗹、洗咯等。

3.曲式结构

闽南语合唱作品多采用传统多段的结构特点,同时也大量的应用了伴奏曲的创作方式,有时候也会采用回旋曲的方法,例如整首乐曲中可能会多次出现某一段旋律和主题,当然也有一些依然使用了带有副歌的二段式结构以及三段式结构等。例如,《台湾真是风光好》就是非常典型的是四句式乐段结构,音乐织体共经历了三段变化,并在其中加入了一定的副歌链接部分,形成了特殊的句式结构。而《台湾岛唐山祖》则采用了AAABBB的结果,可以被认为是各自不同的的六个段落的变奏方式。

4.演唱特点

就演唱形式来说,闽南语合唱的演唱过程除了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调式和和声特点,还必须能够展现出闽南语的特色。与其他民间演唱形式一样,闽南语合唱的演唱方法和艺术形式也非常的强调音响协调、声部平衡和声音统一,而不同的民间合唱艺术也自然和当地的民间文化有着纤丝万缕的关系,很多歌词的发音和语调都继承了方言的特点。闽南语合唱形式非常的多样化,从音色来区分有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同声合唱等,其中混声合唱比较多见,从声部的角度来区别以下面几类比较常见例如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和多声部。从伴奏来区分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两种。

就唱腔来看,自然闽南语合唱融入了闽南语的特点,同时从其歌曲的创作来看也加入了很多地方戏曲、民谣和曲艺的特点,尤其是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早期的闽南语合唱显示出了委婉、哀伤和忧郁的独特风格。同时在演唱过程中为了突出作品的表现力,很多的歌曲中往往还会带入很多歌仔戏中的“哭调仔”的唱腔,因此歌唱者就要使用带有特点的哭腔来演绎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语合唱也加入了很多商业元素和流行元素,演唱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作品中也逐渐的摒弃了哭腔这种表演形式,但都保留了闽南歌曲的特点。

就咬字来说,与西方合唱艺术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例如常见的“说声母唱韵母”的基本形式等。比较经典而且流行度较高的有《爱拼才会赢》中在唱的不免怨叹的叹时,如果是西方合唱的方式那么一般归韵发生在合唱的韵头、韵腹和韵尾上,一般情况下,韵头占据了十分之三,其余的十分之七被韵腹和韵尾占据,而且演唱中主要强调韵腹的“an”音,但是在显示的闽南语合唱汇的咬字中更加强调韵尾的“n”音,例如演唱中会强调不免寒胆和那通失去希望等咬字的时候也要注意突出韵尾的“n”音,就共鸣来说,闽南语合唱也与西方合唱有着很大的区别,大部分的闽南语合唱歌曲的共鸣特点也非常的靠前,因此相比于西方合唱中共鸣腔来说也没有其打得那么开。但是相对来说闽南语合唱比独唱的要表现的更强一点,所以也可以在演唱中适当的借鉴西方合唱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闽南语合唱是在原有的闽南童谣、原哥仔册发展而来的,当然也有近现代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结合,让其成为当地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闽南语合唱以真切的情感、通俗的语言、生动的表现力等让我们感到到了一股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艺术审美,这种沁人心脾的情感表现力也将我们带进了闽南人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中,感受闽南人的务实拼搏和勤劳勇敢的精神。不仅如此,闽南合唱艺术也展现着足够的人文关怀,重视亲情、雅俗共赏的审美文化形态和人文内涵。我们从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了歌曲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并分析了闽南语合唱的艺术特点,有着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并没有给出更加详细的闽南语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实况调研,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并结合发展给出可行性的观点和建议。

彭燕燕(1980.11-),女,籍贯:福建厦门,现职称:中级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闽南语合唱。

猜你喜欢

闽南语闽南形式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闽南话
闽南话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