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创作的实用性方法与写作技巧之钢琴小品篇
——针对非专业音乐院校作曲专业方向学生

2015-01-27孙璐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5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织体音程小品

孙璐莎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510000)

音乐创作的实用性方法与写作技巧之钢琴小品篇
——针对非专业音乐院校作曲专业方向学生

孙璐莎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510000)

钢琴小品创作是作曲及电子音乐专业方向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是管弦乐及影视配乐创作的根基。在进行钢琴小品创作之前有单旋律写作、织体写作、和声等等一系列的训练,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专业音乐院校从附中的高中部开始就有作曲学科,高中三年的最终创作目标就是钢琴小品及歌曲配以钢琴伴奏,历经附中三年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这些学生的大学志向往往还是专业音乐院校;而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的作曲及电子音乐专业方向的生源基本来自普通高中,这些学生的专业基础非常薄弱,有些甚至从未学习过任何相关专业的课程,且要在大学四年中完成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花费八年时间完成的课程内容(专业音乐院校作曲专业附中三年+大学五年),对教师和学生都是艰难的挑战。本文针对非专业音乐院校作曲方向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实用性写作技巧进行诠释。

本文将从辅助练习、写作思路两大方向阐述创作钢琴小品的技巧要点。

一、辅助练习

(一)视奏

非专业音乐院校作曲及电子音乐专业方向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由于专业基础薄弱,且在入学后才会接触视唱练耳及和声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对于音响缺乏想象能力,需要借助创作工具。钢琴无疑是最好的创作工具。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大多从小学习钢琴,而非前者大多钢琴水平不高但有一定的基础,无法驾轻就熟的运用创作工具。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钢琴程度相当的钢琴曲进行大量视奏,不需要把一首乐曲弹奏的非常熟练,只要完整的弹完一首乐曲,就可以进行下一曲的视奏,旨意不在提高技术,而在于在识谱的过程当中增加弹奏钢琴的手感,熟悉钢琴小品的流畅性、律动性及结构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艺术作品也是一样,视奏大量的钢琴小品,既能够加强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提高音响的想象能力,又能深入了解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在钢琴小品中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的驾驭钢琴这个创作工具。如果一个学生每天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练琴,对于作曲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用这些时间进行大量的视奏要比用来提高钢琴演奏技巧更加实际,一举多得,是钢琴小品创作最有效的辅助练习。

(二)分析

在艺术创作的学习过程中,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分析完整的作品,把“作曲四大件”(和声、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的理论部分转化为实践。曲式与作品分析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生需要花费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且涵盖的内容包括作曲四大件的全部,前提是完成四大件的学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尴尬的境况。学生入学时几乎是零起步,所有课程都要在大学里完成,四大件和钢琴小品创作的学习几乎是同步,因此按照正常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要求,学生是达不到的。而这里我们所提及的分析,不是单纯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而是根据入学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手段来进行“另类”的实践分析。

首先,如何选择用来分析的作品?很多学生从未进行过钢琴小品的分析和创作,但在他们音乐道路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钢琴小品,比如学习钢琴时弹奏过一些曲目,听过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等等,这些经历对于实际的钢琴小品创作有利也有弊。利自不必多说,而弊是影响钢琴小品创作的关键。学生弹过和听过的作品大多是最简易的钢琴曲(练习曲的比例更大)或流行钢琴曲,这些乐曲是为了提高钢琴某方面的技巧或为了迎合钢琴学习者的喜好而存在的,这对学生对钢琴小品的理解是有负面影响的。学生脑海里对钢琴小品的概念容易扭曲为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以简单的分解和弦式织体,这是一个牢笼,很难跳跃出来,因此,在选择钢琴作品时,应避开古典时期以前的作品,适当选择浪漫派(此类风格的钢琴小品很容易让学生误解为流行钢琴曲)后期、印象派及现代派部分作品如巴托克的《小宇宙》等有鲜明的个性化创作风格的钢琴作品,选择个性化的作品可以开阔学生创作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多元化钢琴作品,从视觉和听觉上打破教条式创作理念。

其次,如何分析所选钢琴作品?把分析的重点从曲式与和声转换为和声构成的最小单位——音程。按部就班的学习了四大件之后再从专业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这是所有专业音乐院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模式,而对于非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来说,课程安排和时间上都不允许。学生开始进行钢琴小品创作时,配器、复调及曲式分析课程都没有开设,只有初级和声的基础,那么对于这些几乎是零起步的学生来说,传统的分析方法显然是遥不可及的。如果我们把所选钢琴作品的旋律、织体结构及和声等表现手段全部以音程为单位化整为零来加以分析,将会事半功倍,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巴托克的《小宇宙》第61首,旋律声部横向线条可简化为纯四度、五度和大二度音程,左手为增四度、小二度和纯四度音程,而左右手同时撞击迸发的纵向音程以三六度为主,左手的增四度有解决,由F#—G,主干音为纯五度、四度和大二度,与右手是统一的。

二、写作思路

(一)旋律

入校后,大部分学生在旋律写作方面都显现出能力,可以轻松的掌握旋律的流畅性和可听性,因为学生基本都精于一样乐器(很多学生电声乐器比钢琴更加熟练),且喜欢听流行歌曲或曾经参与过电声乐队的排练和演出,流行歌曲充斥了学生几乎全部的学习生活,可是对于钢琴小品创作来说,光是解决旋律的流畅性和可听性是不够的,还有新的问题,那就是——钢琴化。简单的来说,钢琴化旋律是指根据钢琴的键盘构造和手指的灵活性而创作的适应于钢琴演奏的旋律。对于学生来说,这点不难理解,却很难做到。原因前面已经提及,学生对于歌曲的熟悉会为钢琴小品创作增加一定的难度,从而导致钢琴小品的创作像歌曲伴奏,或流行钢琴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在视奏环节中已经提及,多视奏有鲜明个性的钢琴作品,可以辅助学生打破创作思路的教条模式。

2.在一个乐句中,尽量避免三和弦完整出现。例如,一个乐句中已经出现了C和E两个音,那么G最好不要出现。学生几乎没有和声的基础,但对于TSD三个和弦却不陌生,甚至只会用这三个和弦,如果三和弦中的三个音全部出现在一个乐句中,那么这个乐句学生只能配这个三和弦,不敢尝试其他的编配;相反,如果只出现其中两个音,和声的灵活性大大增加,织体中加入变音也不会听起来怪怪的。

3.旋律线条的起伏设计要大胆,两个乐句至少有一次超过八度的跨度。相关知识的缺乏会阻碍探索的脚步。学生在旋律的设计上容易被困住,经常出现一个完整乐段的旋律在一个八度内完成。钢琴的音域非常宽广,要充分利用钢琴这一特色,使旋律更加丰富,深入人心。

4.不受半终止和完全终止的约束。虽然未学习曲式,但学生都会具有一定的结构感,尤其是对歌曲过于熟悉的学生,对半终止和完全终止有难以动摇的归属感,使学生的钢琴小品创作陷入一个固定的很难打破的模式。因此,建议学生在进行钢琴小品创作时,忽略对半终止和完全终止的期待,尝试其他的结束乐段的方式。

5.旋律不要一气呵成。也许很多学生会认为这个建议完全违背了音乐创作灵感的自然流露。的确,灵感的自然流露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但前提是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而本文中面对的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是无法做到的。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一气呵成的旋律只有一种可能——像歌曲,而本环节恰恰在讨论钢琴化的问题,因此,一气呵成的旋律未必适合钢琴演奏,甚至会使创作陷入窘境,导致这个作品最终只是一个歌曲伴奏,无法体现钢琴这个乐器的特点。建议学生在写钢琴小品旋律时,以乐句或乐节为单位,运用音乐的整体表现手段例如反复、模进、衍展等,节约音乐素材的同时,可以更加适当的使主题得到发展,使作品的音乐素材得到统一。

6.设计旋律时钢琴的演奏法也要一并考虑。一条平平无奇的旋律加入适当的演奏法,会变成个性鲜明的旋律。

7.主题节奏的设计切忌过于复杂。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大多会在主题节奏设计上有过多的考虑,使节奏过于复杂而适得其反。在作品的发展中,节奏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张弛有度的主题节奏设计会为作品的发展留下空间。节奏如何可以设计的巧妙是一项需要大量浏览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篇幅有限,在这里只提及几点设计节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三连音的应用。经过一些考前培训班训练的学生对三连音情有独钟,尤其在一条旋律趋向一个小高潮的时候,学生经常会用连续的三连音音阶推向高潮,模式化写作显而易见。三连音的应用是需要一定技巧和“环境”的,要慎用连续出现的三连音,这种情况容易改变旋律的和声节奏感,三连音只有在与平均时值节奏对置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改变节奏稳定性且不会造成节奏混乱的作用,或横向或纵向(三对二或三对四),如果连续使用三连音,一次也不要出现三组以上,且连续使用三连音后要出现平均时值的节奏;其次,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的音值组合的应用。在一拍中,前面是一个八分音符,后面是两个十六音符(简称后十六)这样一组节奏单位虽然是强调重拍的节奏,但是与三连音过于相像,因此要尽量避免与三连音连用,而其本身也要避免连续使用,后十六节奏律动好像走路一样,容易造成左脚高右脚低的错觉,使用后,也需要平均时值的节奏来平衡;再次,切分音的运用。增加节奏律动性最好的选择就是切分音。切分音可以连续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连续使用后造成的重拍移位需要回归,如果旋律为切分节奏,那么织体部分就要避免与切分相同的节奏型,同样,如果织体部分是切分节奏,旋律也要使用平衡强弱拍的节奏来与之对置,值得一提的是,尽量避免使用发生在一个单位拍中的十六分和八分音符构成的切分节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切分。浏览过大量钢琴小品后不难发现,在实际的钢琴作品中,小切分是凤毛麟角(个别作品用小切分作为发展动机),因为它的律动单位过短,没有完全体现重拍移位这个切分节奏的特性。

(二)和声

如果要求学生以传统和声的思维去构思钢琴小品,运用和声知识为他们所设计的主题配和声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和声这门课程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里不涉及复调内容)。前文提及,在分析作品时,可以把单位简化成音程关系,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和声的构架拆解为音程。学生的和声感觉大多来自流行歌曲,虽然无法正确的运用和声功能,但对和声色彩并不陌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辅助学生完成作品的和声部分。

首先,在短期内,对音程色彩进行听觉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音响想象力并可以熟练的运用;其次,当主题动机的旋律部分完成,需要和声支持时,暂时摒弃TSD带来的稳定性,考虑用音程去解决和声问题,可以把和弦理解为音程叠加,例如,大小七和弦可以分解为五度加小三度;五度音程可以发展为纯四度加大二度;增加空灵感可以用大三加大二;增加紧张度可以用小三度叠置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织体部分在低音区,那么和弦最好省略三音,这点似乎与传统和声的规则不同,因为泛音的关系,低音区的音程关系要以开放排列的音程为主,而传统和声中的和弦省略音规则是省略五音,这点不难理解,纵向和声的构成不单是织体部分,还有旋律部分也是和弦的构成音,因此和弦中由于需要开放排列而被省略的和弦音,可以在旋律声部弥补。音程的选择取决于旋律,简单的说,除了开头和结构分界点需要稳定的音程关系,结构内部的织体部分要避开旋律声部重拍出现的音高,尤其当织体与旋律都为单音的时候,避免运用同音,这里所提到的同音包括不同八度内出现的同一音级,人类的音乐听觉接受能力已经大大扩展,除了一个八度内的小二度和大七度仍然会有强烈的不协和的感觉,其他音程可以大胆使用。

(三)织体

织体的形态千变万化,是音乐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由原始和声转化而成的可动的横向思维线条。写出有特点的织体形态是需要丰富的分析和创作经验的。那么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呢?首先,织体写作的基本要点是一定要掌握的,织体部分要与旋律部分形成节奏上的互补,当旋律的音符密集,音符时值短的时候,织体部分的节奏要以“松”为主,不能喧宾夺主;其次,织体的功用主要体现在编织音乐的整体外貌,因此不是越复杂越好,相反,动一点点脑筋设计出巧妙简洁的织体形态会对推动音乐作品的发展有更大的意义,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平均时值的固定低音通过改变重拍位置而形成崭新的音响画面,改变重拍位置绝对是平淡中求奇的最有效的创作手段之一;再次,善用休止符,学生经常会把每一个单位拍都写满音符,甚至经常用十六分音符作为织体形态的律动节奏,这样做,不仅不会对音乐的音响有任何帮助,反而使作品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而一个小小的休止符,既可以改变作品带给听者的习惯性律动,增加新鲜感,又可以为后续音乐提供一个可发展的音乐元素;然后,钢琴不止是一个有音高的乐器,还可以作为色彩性打击乐使用,换句话说,织体摒弃线条型运动而以节奏形态体现,忽略和声功能性而强调色彩性,用以模仿打击乐效果;最后,织体是多声部线条的载体,即使是分解和弦作为织体形态也要考虑到隐藏的最低音和最高音的设计,使音乐更加立体,增加音乐线条。

结语

音乐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严谨的专业基础和长时间的创作磨练才能完成,经历了正规的旋律写作、织体写作及和声的训练等,完成钢琴小品不是难事,而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缺少了高中三年专业训练的宝贵时间,丢失了很多训练的环节,而需要达到的目标却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一样,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长处就在于他们的音乐“忠诚”于内心感受,不受学院派教学模式的限制,他们的创作心态纯净,不为取悦他人的喜好而做作,而比起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一味求新的创作态度更加能够展现他们音乐的灵魂。为了让这些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在有限条件下减少受基础匮乏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实用性写作技巧,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内心的音乐感受,创作出更好的钢琴作品。

猜你喜欢

织体音程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音乐游戏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