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堂乐歌”的音乐发展概况分析

2015-01-27田亚茹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730070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乐歌李叔同乐理

田亚茹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730070 )

“学堂乐歌”的音乐发展概况分析

田亚茹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730070 )

学堂乐歌出现在国家水深火热、外忧内患的时代,它宣扬了浩然正气、激发国民觉醒。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西方音乐及其教育在我国的传播与创立,所以对它的音乐概况的分析和梳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来对学堂乐歌的概况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学堂乐歌;概况;意义

1902年清政府在《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在新式的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从此开始,各地学堂陆续开设了“乐歌”课,这一行为是中国教育几千年未有的“壮举,”它使中国的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地纷纷兴起乐歌的创作及西方音乐理论及教学法传播的浪潮,自此开始,西方的音乐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学堂,一批专业或非专业的留学人员,怀着满腔的热忱投身到这股浪潮中,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点燃了圣火。

一、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沈心工、李叔同和曾志态是学堂乐歌时期众多留学人员中比较突出的三位,他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乐歌的创作和音乐理论的编著。

沈心工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素有“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沈心工留学日本时,就在东京创作了《体操》(后改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歌,开学堂乐歌的风气之先。这是沈心工学堂乐歌曲的处女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他还出版了《学校唱歌集》,书中除歌曲外还附有《乐理摘要》、《风琴使用法》,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学堂乐歌教材和音乐教科书,在倡导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中,沈心工在编曲和教学方面的影响最大,沈心工编写的音乐教材中唱歌作品由他作词又作曲的作品共180首。受到了近代日本音乐教育的影响,沈心工先生为部分乐歌配以游戏,先生在编辑《学校唱歌初集》时,曾特辟专章《游戏法》,对利用“乐歌”做“游戏”进行指导。先生认为利用这种音乐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一种“活泼”的人格。而对“活泼”人格的推崇是近代教育理念变迁和“救亡”的时代呼声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也是对上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举比稳重”“根器端静”认知的挑战性实践,因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在音乐学习教学中深受儿童的喜爱。与此同时,沈心工也是学堂乐歌“礼仪功能”的倡导者,他最初的实践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学典礼、学习进行中、毕业典礼的仪式歌曲,后来,除了这些专门为典礼、仪式准备的歌曲外,依据不同的情况,《学校唱歌集》中的部分乐歌作品也会成为集会、仪式上的重要角色。

李叔同的乐歌作品有70多首,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以选曲作词的方式完成的,就是将别人的诗、词配以既成曲调,让词曲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也是学堂乐歌时期比较流行的创作方式,他不主张对旧乐的全盘否定,因此他编的《国学唱歌集》在歌词上,不是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是大胆提倡国学。在曲调选用上既运用西方音乐的曲调,也选用传统音乐曲调。李叔同出版了我国近代最旱的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虽仅出版一期,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国人来说却是具有启蒙意义的。他通过这本杂志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家及乐理知识,其中所包含的栏目有音乐史、乐典、乐歌、杂纂、社说、图画、插图、词府等,曾刊出木炭画一幅、木板画两幅、文章七篇、乐歌三首、词章五篇。《音乐小杂志》序文仅仅五百字,但李叔同的传统文化底蕴、音乐美学观以及创办刊物的宗旨都己跃然纸上。它所载的三首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早期同类创作中的模范作品,可视为中国人创作学堂乐歌的早期见证,也为我们研究这方面的歌曲创作和创作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合唱歌曲——《春游》,这首三声部合唱曲长期以来成为校园合唱歌曲的典范,开启了我国合唱歌曲创作的先河。

曾志态也有十多首乐歌问世,他主要的贡献在于对西洋乐理的介绍和传播,他在《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来介绍西方乐理,1904年又出版了他自己编译的《乐典教科书》,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针对中国传统旧乐,此书中还建议建立一种“新音乐”。1905年,他又编印出版了乐理、唱歌及风琴练习的综合书籍《音乐全书》。并于同年在《醒狮》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编写的《和声略意》。

二、学堂乐歌发展概况的主要体现

学堂乐歌时期,各地新式学堂设立乐歌课,由大量留学人员或本国基督教堂中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也有从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人员来组成教师队伍教授课程;全国掀起了乐歌创作的浪潮,与此同时涌现了一批乐歌创作集,他们不仅成为当时的音乐教科书,也为以后进行特定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学堂乐歌也鼓舞了一批留学海外的学子,他们不仅实施教学实践也同时编译一些西方的音乐理论著作,不遗余力的介绍西方乐理知识,为国人更好地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声乐教学法和器乐教学法也随同教学本身逐渐系统化,并有很多理论性的介绍产生和传播。

三、学堂乐歌的意义

学堂乐歌的这股浪潮随着很多高等学府的音乐专业教学机构的设立而逐渐衰退,尤其是到1927年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真正开始,“学堂”转变为“学校”,“唱歌集”转变为“教材”,意味着“学堂乐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学堂乐歌在歌声中传播民主、平等、自由、博爱,在歌声中宣扬少年强则国强。它的出现在国家水深火热、外忧内患的时代,宣扬了浩然正气、激发国民觉醒。它的意义的体现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打开了一扇大门,让国人可以了解西方音乐知识与文化;2.结束了长达上百年的音乐无教育现状;3.学堂乐歌所宣扬的新思想对推动国名的觉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引进,不仅仅让中国人了解了多声部的音乐,更重要的是他成为鼓舞人民斗志,团结人民力量的有力武器,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学堂乐歌也是促成我国专业音乐体系建立的动力机,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当然在学堂乐歌中,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但是从历史的大背景,学堂乐歌的意义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怀念的!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戴嘉杭.李叔同一弘一法师的音乐观及其学堂乐歌创作[J].中国音乐,2002.1.

[3]杨雁行.论李叔同‘学堂乐歌’的艺术特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5.3.

田亚茹,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乐歌李叔同乐理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弘一法师的账单
绝配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画说乐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