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审美文化研究之学科定位

2015-01-27王誉茜南京农业大学210095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学学科研究

王誉茜 (南京农业大学 210095)

论审美文化研究之学科定位

王誉茜 (南京农业大学 210095)

审美文化学是以审美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审美文化就是艺术/审美未从一般文化中分化出来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文化形态。审美文化学着重研究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审美文化学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这个知识体系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审美文化史,第二个层面是审美文化学原理,第三个层面是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这三个层面大体框定了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学;学科性质;现代性

审美文化研究曾经是20世纪90年代美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大批中青年美学研究者,收获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1997年,教育部学位办正式将审美文化学列为文艺学的一个学科方向。但是,十年来,审美文化研究学科建设却一直没有长足发展,甚至连学科定位等基本问题也没有得到深入探讨。本文拟从审美文化研究缘起、审美文化研究学科性质、学科范围三个方面,试对该问题作初步论述。

一、审美文化研究兴起与美学转型

20世纪90年代出现审美文化研究热潮,既有社会现实方面原因,也与美学研究转型相关。就社会现实而言,1993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出现了审美化色彩:户外广告亮化了城市,室内装潢美化了家居,美容、美发、文身、化妆重塑了身体形象,购物、美食、洗浴、旅游改变了生活方式……有学者在1994年就指出:“90年代的新形势在于,一方面,纯粹的‘审美’不断向普通‘文化’领域渗透弥漫于其各个环节;而另一方面,普通‘文化’也日益向‘审美’靠近,有意无意地把‘审美’规范当作自身的规范,这样就形成两者难以分辨的复杂局面。在此意义上不妨说,当代文化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文化,同样,当代审美其实正演变为宽泛的文化。”2当代文化的深刻变化,引发了学者阐发、研究的热情,这是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客观基础。此时,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化研究观念的引进,又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与研究视角,对审美文化研究推波助澜。

由于最早从事审美文化研究的学者,大多来自美学或文艺学领域,因此,如何将新兴的审美文化研究与自身的学术领域以及固有的学科体制联系起来,对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合理定位,从而为其合法性作有力辩护,这是摆在审美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1994年,王德胜就提出,审美文化研究是美学研究的话语转型,他说:“当代美学的话语转型,其从根本上所指向的,应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审美文化批评。”李西建认为:“纯粹的美学研究已经很难深入,而提出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客观地扩大了美学学科的理论视界,调整了当代美学研究的重点和格局。”所谓“纯粹的美学研究已经很难深入”其实是指,传统美学所研究的美的本质与审美等问题脱离当下现实,在社会文化急剧变革时期很难成为学术研究的兴奋点,而审美文化研究恰恰以其与当代文化的无间联系,以其当代性与现实性,“扩大了美学学科的理论视界,调整了当代美学研究的重点和格局”。但是,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研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学界似乎没有在学理层面进行深入追问。

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美学与审美文化研究差异巨大。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问题、审美规律、审美范畴、审美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理论问题,其核心是审美问题。而审美文化的研究对象,诸如现代传媒、流行音乐、文身、健美、旅游、超市购物、都市广场、街道等,与其说是审美问题,不如说是具有一定审美色彩的文化问题;其关注点并非是研究对象的审美属性或主体的审美意识,而是这些文化现象中所隐含的文化观念。由此可见,美学与审美文化研究面对的既不是同一类问题,其研究旨趣也无多少相近之处。就研究方法而言,美学或采用自上而下的思辩的方法,或采用自下而上的实验的方法,而目前审美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常接近于文学批评的方法,与美学研究方法迥然不同。既然审美文化研究并没有延续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我们就没有必要把审美文化研究纳入美学谱系中。当初主张审美文化研究是美学话语转型的王德胜,五年之后非常坦率地承认:“尽管‘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发生直接联系着以‘美学学科定位’为目标的‘美学话语转型’的努力,然而,实际上,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展开及其具体表现,却又无疑在另一个层面上做着另外的一件工作。”

二、审美文化学的学科性质

王德胜在《批评的观念: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主导性意识》一文中曾经提出:“批评的观念”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主导性意识”;惟有“批评的观念”才能使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积极地介入当代历史/文化的实践进程,介入当代人的现实生存领域,从而实现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之于各种‘当代性现象’的有效揭示。”1也就是说,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在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坚持文化批评立场,固然可以有效地参与当代文化建构,实现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但是,我们能否就此将审美文化研究定位为文化批评呢?我认为,以“批评”来定位一个学科方向学理依据不足。批评什么、以什么来作为批评武器、如何批评,这些问题都不是“批评”本身所能解决的。换句话说,以“批评”来定位一个学科,并不能解决任何学科定位问题。就当下审美文化研究现状而言,网络、电影、大学体制、波鞋6、超市等一切文化现象似乎都是其批评对象;其理论资源与批评立场也五花八门,毫无学科领域约束。突破学科界限,有时可以为学术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多学科交叉互补,也有益于发现新的研究视角,但是,全然漠视学科建制,甚至鼓吹反学科建制,却有害于学术的健康发展。因为学科建制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术研究的自由空间,但是也为学术研究在某个领域向纵深方向推进提供了保障。

本文认为,曾经轰轰烈烈的审美文化研究要想避免沦为过时的学术时尚之厄运,必须重新审视其研究立场,将审美文化学建构为一个知识体系,而不是停留在文化批评层面。这个知识体系究竟是从属于美学,还是从属于文化学,应该作进一步辨析。上文已经指出,审美文化研究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根本不同于美学研究,因此,审美文化学不是美学的话语转型。那么,审美文化学是否就是社会美学,或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呢?在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实践方面,审美文化学与社会美学的确具有相似之处,但是,审美文化学既不关注研究对象的审美属性,也不关注主体的审美意识,这与社会美学截然不同,也就是说,审美文化学其实并不关注审美问题,因而它不是社会美学,当然也不是美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审美文化学与文化学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审美文化的字面意思是文化系统中具有审美属性的类型或层面,因而,审美文化学应该是文化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其实,审美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极其复杂,有人认为它特指当代文化中出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还有人认为,“审美文化是一种完整的形态和系统,是建立在人类生存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感性文化。有别于工具文化和社会理论文化的功利性与规范性,审美文化显示出超功利性与自由性相统一的特质。”也就是说,审美文化并非现实的文化系统中审美的和艺术的方面与部分,它具有理想性,对现实的社会文化应该具有规范、引导意义。本文赞同审美文化“是一种完整的形态和系统”之说,认为将审美文化仅仅看作文化系统中具有审美属性的类型或层面,实质上否定了审美文化概念的独特内涵,消解了审美文化学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本文并不认同对审美文化超功利性与自由性之鼓吹,认为审美文化就是艺术/审美未从一般文化中分化出来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文化形态,这样的文化状况/文化形态并不局限于当代,而是出现在人类文化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而已。据此而言,审美文化学不是文化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总而言之,审美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审美色彩,但其关注点不在于研究对象的审美属性或主体的审美意识,这是审美文化学与美学的联系与差异之处;审美文化学虽然致力于研究审美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揭示其中文化观念变迁与现代性等问题的复杂关系,但是,作为审美文化学研究对象的审美文化并非一般文化系统中具有审美属性的部分与层面,所以审美文化学与一般文化学既有一定联系,又不属于一般文化学的分支;审美文化学看重学术研究对于当下文化状况的批评与建构意义,但是并不以文化批评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而是强调学科意识,力求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审美文化学与文化批评的既有联系,又大不相同之处。鉴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审美文化学虽然与美学、文化学、文化批评有着一定联系,但完全可以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三、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审美文化研究在前苏联曾经蔚然成风,前苏联学者对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也曾经深入探讨过。奥夫斯相尼柯夫的观点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审美文化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他提出,审美文化“贯穿在文化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地段。因为,人的审美积极性表现得极为广泛,它毫无例外地表现在人们活动的所有领域中——表现在劳动和科学认识中,表现在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体育中,表现在人们日常交往和艺术生活中”。如此看来,审美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几乎等同于整个社会生活,其研究范围没有一个相对明晰的边界;另一方面,奥夫斯相尼柯夫的审美文化研究着眼点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所表现出的“人的审美积极性”,这接近于我们的社会美学,也就是说,这个意义上的审美文化研究仍然是美学的发展或分支,与我们所谓的审美文化学有着明显区别。国内有学者提出,审美文化“指的是从建筑外观、室内布置、人体服饰、新区布局、旅游景观到文学艺术多层面审美领域的总和。”他还提出,在研究这些审美领域时,“要从审美的外观形式中揭示其与整个文化变动的关联。”这个主张触及了审美文化学的核心问题,即审美文化研究的着眼点是社会文化的变动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而不是纯粹的审美问题。但是,将审美文化理解为“审美领域的总和”,仍然未能揭示审美文化研究的独特性;而且“整个文化变动”这个概念的外延也过于宽广,似乎应作进一步限定。

本文认为,审美文化就是艺术审美未从一般文化中分化出来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研究的着眼点是考察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审美文化学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这个知识体系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审美文化史,第二个层面是审美文化学原理,第三个层面是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这三个层面大体框定了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审美文化史主要研究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包括原始审美文化、古典审美文化、现代审美文化、后现代审美文化等等,并考察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与特定历史阶段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审美文化学原理主要研究审美文化的内涵、性质,审美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范畴、主要问题、重要关系等,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艺术/审美从一般文化中分化出来这个历史过程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考察艺术/审美与一般文化由混同到分化,再到融合这个历史过程中,人们文化交融/团结感的变化状况。当代审美文化批评主要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媒介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建筑文化、消费文化、性别文化、种族文化、身体文化、时间体验等当代审美文化的现象与问题,依据审美文化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这些现象与问题背后的当代文化分裂感、文化团结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无庸讳言,我国的审美文化研究虽然已经有近20年的学术积淀,但是审美文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目前尚处于草创阶段,关于这个学科的一些设想难免不够成熟。本文提出审美文化学是一个区别于美学、文化学、文化批评的独立学科,并尝试着讨论其研究范围,旨在强调审美文化研究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学术空间,以保障学术研究能够在纵深方向挺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空间,而不是一味消耗其突破学科壁垒的批评冲动力。

[1]就本文所见,仅有张法的《审美文化:范围、性质和操作方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J].1994(4).91-93)与王德胜的《批评的观念: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主导性意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J].1994(4):83-86.)两篇论文研究了该问题。

[2]王一川.审美文化概念简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J].1994(4):87-88.

[3]王德胜.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求是学刊[J].1994(5):65-67转90.

[4]李西建.审美文化与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浙江学刊[J].1998(1):60-62.

[5]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学科定位.文艺研究[J].1999(4):45-46.

[6]程文超.波鞋与流行文化的权力[A].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7]肖鹰.当代审美文化的界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J].1994(4):88-91.

[8]肖鹰.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9]奥夫斯相尼柯夫.社会主义的审美文化.文艺理论与批评[J].1987(5):115-125.

[10]张法.审美文化:范围、性质和操作方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J].1994(4).

猜你喜欢

美学学科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盘中的意式美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外婆的美学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纯白美学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