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人文情境下的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研究

2015-01-27顾莉莉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322100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婺剧金华脸谱

顾莉莉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322100)

一、当前区域人文情境下的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研究的表现状况

婺剧脸谱视觉艺术的发展与壮大都是在婺州大地这个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的传承对婺州地方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婺剧舞台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涵盖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多种多样的,婺剧脸谱造型与图案渗透了婺州地区的乡土人情和生活理念等当地重要的民俗要素。因此,婺剧脸谱视觉艺术是婺州文化表现的形式特征。其次,婺剧脸谱视觉艺术的文化特色是引起关注瞩目的重要因素,从对外来文化交流来看,婺剧脸谱艺术是获得艺术性认可的一张金字招牌。婺剧脸谱视觉符号如果能加以包装和策划,显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必然能成为一张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新名片。再次,婺剧脸谱视觉艺术的解读是通过当地民众确认的特殊方式来实现,是凝聚区域文化艺术的重要手段。在艺术文化的发展下,本土化的解读使人们会对自己的文化特质产生偏爱并加以精心呵护,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的跨文化发展极可能推动婺州地区的视觉艺术本土化生存向现代方向发展,而婺州地区的民众正是通过婺剧脸谱这种传统文化获得了自我体验和身份认同。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地方剧种的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面临生存危机。首先,地方戏曲缺少年轻观众,许多年轻人缺少多元的文化观,婺剧脸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婺剧艺人的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要是哪一天随着老艺人逐渐离世,这些婺剧脸谱可能有失传的危险。其次,与国内其他剧种脸谱相比,致力于婺剧研究的人就显得太少了。并且在当下,国内针对区域人文情境下的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研究主要表现为一些当地出版的精美画册中,整体来看对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现代完整的系统,和视觉符号研究相脱节,存在表面化的误区。

二、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作为金华地区传统造型艺术的婺剧脸谱,在国外是没有直接以“婺剧脸谱的视觉符号”这一名称为主题研究的文献查询。国内对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婺剧脸谱画册上,以图文专著的形式对婺剧脸谱进行介绍,正如洪波的《中国婺剧文化》、阎寿根的《婺剧画册:魅力婺剧》、金华市艺术研究所编的《中国婺剧脸谱》等。这些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给本文的论点以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著作都是从脸谱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而忽略了对其视觉符号与色彩关系的研究。对婺剧脸谱艺术的研究停留在一个老的层面,和现代艺术理论有脱节的危险。对婺剧脸谱艺术的研究还未形成一个现代、科学的系统。深入的对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研究的学者和研究成果都较为欠缺,更没有涉及到金华地区人文背景对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的影响,使婺剧脸谱的视觉符号研究脱离了地方人文情境,孤立了婺剧脸谱研究的背景。

因此如何在金华区域人文情境下探索和发掘婺剧脸谱的视觉符号,通过现代艺术符号学理论,多种层次,多个视角对区域人文情景下的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进行发掘研究,分析视觉符号与内容形式之间的深层联系,建立起完整深层的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理论就成为我们应该为之探索的重要命题。

三、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研究的内容

(一)婺剧脸谱的视觉图案

视觉图案是指以图形图案为主要特征,用以传递某种信息的视觉符号。婺剧脸谱正是用这种视觉符号来传递婺剧情节内容。婺剧脸谱符号便于内容的传递表达,视觉图案有简明清晰、直观易懂的特征。使我们婺州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容易接受和理解。婺剧在脸谱上描绘出各种视觉符号,用不同的图形图案表示人物的性格,尽管脸谱千变万化、光怪陆离,但它的线条和图案,都有一定的寓意。

1.植物图案

有的用花卉图案表示,就像在婺剧《丝罗带》中铁瑞英的脸谱上绘了梅、兰、竹、菊的图形,其形象给人一种清雅淡泊的感觉,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是品性内涵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梅、兰、竹、菊的图形的本性,但也和历朝历代文人君子的推崇与赏识不无关系;《三结义》中,在张飞额上画有一个金色的桃子,让人感受到桃园结义。

2.动物的图形

有的用动物的图形来运用,通过对动物的特殊造型进行变化和组合,采用抽象等形式使图形图案变幻莫测。在婺剧《万寿图》中,人物刘海脸上画了一只金蟾,金蟾又称三足金蟾,汉族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金蟾的造型很多,富贵自足,有“吐宝发财,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所以汉族民间有俗语“得金蟾者必大富”也;在《玉麒麟》中张顺的脸谱上绘了鱼的图案,说明他对水性非常熟悉;在《探五阳》一剧中,姚刚的脸谱上画了一只蝙蝠,在华夏的文化里,蝙蝠是“福”的象征,王英的脸上则画了一只蝴蝶。蝴蝶图案采用强化夸张的手法,将它的双须、双尾适当伸长,不仅使其美观,而且有凌空飞舞之感。

3.器物图案

有的用兵器等符号表示,在婺剧《借云破曹》中典韦的脸谱上有一把戟的图案,戟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的格斗兵器,有着刺击和勾啄的双重功能,使我们直观的了解典韦的战斗效能;而《九龙阁》中,焦赞的脸谱上画了利斧,斧是一种用于砍削的工具,刻画了焦赞的职业性格。

4.文字图案

文字图案以文字为基本元素,用局部的形象描绘进行创造而达到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在婺剧《鱼藏剑》中人物专诸的额上写有“孝”字,让人直观的了解此人的性格,说明他不仅是个侠义之士,而且还是个孝子;婺剧《大香山》中达摩的额上有一个“佛”字,从脸谱上就知道此人是佛教之人。在剧中使文字不失原意,还可增强可识性、可读性、装饰性、新奇性。上述图案丰富多彩,斑驳陆离;风格粗犷,线条精细;望图生义,雅俗共赏。

(二)婺剧脸谱的色彩性格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五色观的说法,“五色观:黑、白、红、黄、青”。这五色和婺剧脸谱的基本用色黑、白、红、黄、蓝相似。两者色彩的不谋而合绝不是偶然。婺剧的脸谱色彩选择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对色彩的单纯理性分析上。这里掺杂了许多婺州当地的浓厚民间习俗。脸谱用色彩直接让人感受到戏曲中的情感爱恨,分善恶,辨忠奸。色彩形象在剧中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忠烈,典型人物关羽,他为人恪守信义、赤胆忠心在剧中的形象是“蚕眉凤眼五绺长,红光满面侠义肠”;又如颖考叔,在婺剧《火烧子都》中用红色的脸表示他的英勇气概。黑色代表美德忠诚,如张飞,“虎头豹额赛金刚,摧邪扶正豪气爽”, 包公用黑脸表现出了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的形象;白色代表忘恩负义和残暴,如《红梅阁》中的贾似道,“双手欲遮日和月,杀人如麻鬼心肠”。青色一般表示妖孽。在婺剧《大补缸》中的活无常,一张青色的脸,阴森可怕。

四、婺剧脸谱视觉符号与区域人文情境的关系

婺剧在以金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广为盛行,作为一个内涵丰富而且极具区域人文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婺剧的产生是一种草间文化的演变,其表现形式不仅有实打实的舞台动作,还有类似于生活动作的夸张表演,都是以一些威武庄严的角色形象亮相。最开始,表演婺剧的民间艺人在乡间辗转,白天在各个庙台上演出,晚上自然也就休息在庙里,罗汉的各种形象也就给了这些民间艺人充分的灵感,很多角色形象的演变就从这种金刚罗汉中吸取。婺剧在表演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体现了极浓郁的区域人文韵味,也是金华地区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时光流转的千百年中,来自于民间艺术的婺剧,不会像昆曲和京剧那样被高雅文化所覆盖,其始终保持着金华人民地域民族最真实的乡土情怀。即使在经济飞快发展的今天,人们依旧喜欢以这种质朴和热闹的欣赏方式,乡间草台也是婺剧最流行的表演舞台。脸谱作为婺剧艺术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而规范的视觉符号系统。该视觉符号系统所表现的是金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判断的价值取向,丰富的文艺因子和哲学情愫从几寸见方的脸面上喷发而出。彰显了金华人民地域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作为地方剧种的婺剧脸谱有其自身独特的演化过程和表现特征,演员们的喜好左右着婺剧脸谱的风格——色彩丰富,图形夸张,对比强烈。草台演出的民间环境,造就了婺剧的粗犷与夸张,所表现的是金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判断的价值取向,丰富的文艺因子和哲学情愫从几寸见方的脸面上喷发而出,彰显了金华人民地域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五、小结

本文通过婺剧脸谱资料整理与查阅了解目前金华婺剧的发展状况,分析婺剧脸谱所蕴含的象征;结合地域特点,分析金华地区的人文精神,得出地方人文情境对婺剧脸谱设计的影响;对目前国内戏曲脸谱的现状展开调查,结合婺剧脸谱的色彩、图形和谱式进行比较;结合现代符号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婺剧脸谱的视觉符号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区域人文背景下的婺剧脸谱视觉符号的艺术形式,得出婺剧脸谱视觉艺术的深层内容。

猜你喜欢

婺剧金华脸谱
婺韵飘香,校园留芳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做个脸谱迎『六一』
红气球请客
灶王爷的“脸谱”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Jinhua Opera in Our School
婺剧《穆桂英》海报
浅析婺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