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嵊州民间吹打音乐传承发展之探究

2015-01-27裘利军嵊州市崇仁镇文化站312473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嵊州长乐骑马

裘利军 (嵊州市崇仁镇文化站 312473)

嵊州民间吹打音乐传承发展之探究

裘利军 (嵊州市崇仁镇文化站 312473)

嵊州吹打作为江南丝竹的民乐组成部分,在民间音乐变化、演绎和创新过程中具有浓郁的越剧之乡的艺术特色。本文通过回顾嵊州吹打的传承发展之路,认为民俗是传承发展的民间基因、艺人是传承发展的演奏主体、创新是传承发展的生命力。

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传承启示

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早期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对研究越剧之乡的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回顾嵊州吹打的传承发展之路,着重分析嵊州吹打的演艺特色及传承保护的经验。

一、嵊州吹打的历史沿革

嵊州吹打在实现从民间的骑马调到民乐吹打、从演奏传统曲目到自创节目、从烘托气氛的“配角”到独立表演“主角”的转变中,经历了自娱自乐、传承普及、创新提高三个阶段。

1.自娱自乐阶段(清末民初到建国前)。嵊州先民每逢祭祀、庆典、婚丧嫁娶,都有敲锣打鼓的习俗。据民间艺人回忆,长乐吹打的前身是长乐镇一种被称为“嬉家生”(注:长乐人称乐器为“家生”,“嬉”即为把玩,嬉家生即操持乐器、奏乐之意)的活动。1930年前后,一些曾经科班培训的乐队师兄弟在长乐镇上组织了一个8——9人的坐唱班,常常在业余时间自拉自唱,自娱自乐。后因需在行进中演奏的活动相对增多,坐唱班逐渐演变成为擅长边行进边演奏的吹打队,因经常演奏《骑马调》,人们就称之为“《骑马调》班”。

2.传承普及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嵊州民间音乐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建国后,广大劳苦大众随着政治上的翻身和生活条件的好转,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大为提高,办俱乐部、演时装戏曾经在农村风靡一时,规模稍大点的村都办有俱乐部,由于人们对吹打喜闻乐见,学习吹打《骑马调》也成为俱乐部的活动内容之一,大批农村青年加入到学吹打《骑马调》的行列中来。无论是召开社员大会,传达上级文件,还是春节慰问军属,送应征青年入伍,都会有敲《骑马调》烘托气氛。

3.创新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群众文化日益繁荣,农民吹打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环境和机遇,农村吹打中脱颖而出的骨干不再满足于吹打《骑马调》,对吹打的规模、形式和内容有了创新的需求,长乐镇在《骑马调》班的基础上,挑选业务骨干成立了农民吹打乐队,配备了大锣、大鼓、大钹等大规格乐器。1988年,长乐农民乐队自编自演吹打乐《斗角》1993年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节调演获二等奖、《万马奔腾》2002年参加浙江省首次调演获二等奖、《九州方圆》2006年参加中国锣鼓邀请赛获银奖。

二、嵊州吹打演艺特色分析

1.表演形式多样。嵊州民间吹打以单一的吹奏乐和打击乐器结合演奏为主,近年来随着活动的不断增多,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演奏为主、又兼具西洋乐器、越剧演唱、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在参加“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踩街表演中,首创吹打乐演奏和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雄壮的吹打乐和优美的舞蹈相映成趣,引来当地群众争相观看。

2.音乐风格多样。嵊州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表演丰富,较具特色的有长乐吹打、黄泽丝弦、崇仁丝弦、秋秋船、东林抬敲、滚动号子等民间音乐品牌,统一称之为嵊州吹打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泽丝弦乐以白泥坎乐队作为嵊州吹打东乡的重要代表,乐器以二胡、京胡、三弦、琵琶等丝弦乐器为主,另有大鼓、战鼓、板鼓、四大锣、五小锣、唢呐、笛子、大钹、小钹等。风格乐曲清新优雅、婉转动听,演奏多以传统曲目和富有民间情趣的民歌小调为主,与西乡的以长乐为代表的吹打以“五锣、三鼓、三大锣”等打击乐及唢呐、长号、尖号为主的,乐曲以热烈奔放、粗狂雄浑的音乐风格见长,使之成为“浙东锣鼓”的代表。

3.曲目源于民间。嵊州民间音乐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为民间戏曲越剧、目连戏等也作为伴奏音乐,剡溪两岸田野上的“看牛山歌”“种田山歌”此起彼伏,“三番十二郎”“摇船调“等民间小调几乎人人会哼唱,所以大部分曲目都是来自民间。有传统的民乐《辕门》《绣球》《十番》《都花》《节诗》《将军令》等,还有民歌小调《玉屏风》《跌落金钱》《平湖头》《渔舟》《牧牛山歌》《七朵花小调》等。嵊州吹打广纳民间小调,博采南北乐曲众长,还创作出了如《欢天喜地》《万马奔腾》《越地古风》等乐曲。

三、嵊州吹打传承发展的启示

1.民俗是传承发展的民间基因。嵊州民间吹打乐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离不开生存和发展的民俗文化活动。嵊州与浙东许多地方一样,佛教盛行,村村都有庙会,“宣卷“之类佛曲流布民间。民间舞蹈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回头拜、大头舞、调五常、叠罗汉等成为农民的业余爱好,逢年过节、舞龙求雨、消灾祈福等民俗活动催生了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为嵊州民间吹打乐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艺人是传承发展的演奏主体。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至明清时期嵊州从事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清光绪年间,民间艺人魏谷臣在黄泽镇白泥坎村组织一班“万民伞“嬉客班,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第二代传人魏其园(1886-1970)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创作演出,整理、抄录、搜集各种器乐曲牌和唱本,创作了大型民间四季组曲《春风》《夏雨》《秋收》《冬乐》,成为浙东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人物。进入新世纪,以长乐农民乐队钱增法为代表,多年从事农民吹打乐活动,会熟练吹奏唢呐、尖号和司鼓,博采民间艺术众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之一。因此,传承人在嵊州吹打的曲目编排、活动筹备、队伍组织、技艺传授、资料收集等方面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成为吹打乐队的中坚和领军人物。

3.创新是传承发展的生命力。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使嵊州吹打艺术之树常青,保持了常办常新的活力。嵊州民间吹打乐队从自娱自乐开始,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民间音乐精品。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大中型的文化、庆典活动增多,原来的吹打乐形式已不相适应。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骑马调》班的基础上,挑选业务骨干成立了农民吹打乐队,配备了大锣、大鼓、大钹等大规格乐器,传承和发展了吸气箭号这一独特的乐器与演奏方法,演奏队伍扩大到30人以上,活动形式向乐器大规格、演出大阵容方向发展,最大的演出阵容达到一百多人。

[1]卢芹娟,黄士波.嵊州吹打[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6).

[2]嵊县志编纂委员会.嵊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8).

[3]夏春燕.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7(10).

猜你喜欢

嵊州长乐骑马
嵊州本味
第一次骑马
骑马
长乐姑娘陈佼怡 新晋欧洲华姐冠军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浙江嵊州根雕传承路:“环保艺术”青年接棒
温柔的江南小城
拍脑瓜
大宋小神探 夜黑黑,敲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