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2015-01-25刘雪涵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药品报告监测

刘雪涵

北京市朝阳区妇儿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21

虽然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借助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物监管体系的重视及多次调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法律、技术、信息监测网络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而随着药物种类、剂量、剂型等的不断创新,用药人群及公众用药安全诉求的增加,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牵涉面广,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在总结近几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有效的措施,为进一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立及现状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是鉴于“氯霉素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事件发展起来的,研究关于如何发现、报告、评价、处置、防范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反应的过程[1],美国于1954年率先提出,而随着“反应停事件”的发生,德国、荷兰、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陆续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国际药物监测研究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国际通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我国于1998年成为该计划的正式成员国。随着对药物安全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逐步深入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化,初步建构了法律、法规、规章三个层次的法律体系,大体形成了自发呈报、处方事件监测及医院集中监测等监测体系。而朱玉洁[2]等对基层医院护士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知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80% 左右的护士对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度,及黄羽[3]对基层医务人员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基本概念总体知晓率为88%,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体系日臻成熟,卓见成效。

2 ADR 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逐步规范,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足,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包括:

2.1 组织管理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研究表明[4],对ADR 监测重视程度不够,医务人员对ADR 的登记报告缺乏及时性,可能会造成重要资料的遗漏,同时,ADR 发生的地点是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主管上级部门是卫生部,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物不良反应的搜集、分析、评价工作,对以后临床合理用药的改善无法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也给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我国ADR 监测中心组织管理尚不完善,负责ADR 监测的人员缺少,相应的经费不能得到满足,使该项工作不能深入全面地进行。同时,我国颁布的《药品管理法》中规定了药品生产、经营、医疗机构在ADR 方面的责任及ADR 的报告制度,缺少相应的处罚规定,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医疗费用通常由患者自行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也并未强制药事机构和药学从业人员上报不良反应,而是采取自愿报告政策。对于ADR的报告质量及相应的责任亦未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ADR实发数与报告中有一定的差异,ADR 发生后无规章制度的约束,无法履行具体的事务。

2.2 信息网络监测存在局限性,不良反应报表的质量亟待提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开始建立ADR文献数据库,且于2003年实现了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在线录入的目标,对于登记ADR 的相关报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便利性,也使我国ADR 报告在方法、技术、管理等方面更加快捷、科学、规范。但是信息监测网络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ADR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国内外ADR 资料,而我国数据库资料规模相对国外较小,资料不够全面,缺乏国外关于ADR 的资料,使我国数据库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经济落后地区缺少最基本的电脑设施,更无法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监测ADR 病例[5]。自2011年新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药品使用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以及个人填报ADR 报告,并且上报成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最为主要的手段,每年接收的ADR 报告且逐年递增,据统计[6],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共收到131 万余份。但是研究表明,采用ADR 报告进行上报存在有数据录入容易出错、缺乏有效的管理、上报过程的繁琐等缺陷,同时存在大量的漏报、信息不完整、报告强度与实际发生率可能存在较大偏倚等问题。

2.3 临床人员及制药企业对ADR 的重视度不足,公众对ADR 的认知度低 大量药物不良反应一手资料的收集在于临床,这需要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知识,但实际工作中对ADR 的重视程度不高,存在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药物损害的识别能力以及报告意愿不高导致大量ADR 资料丢失。章泾萍[7]等对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相关知识调查发现高年资护士和管理者对ADR 认识较为深刻和准确,而在校学生和年轻护士掌握情况相对较差。另外,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规定的缺少,医务人员对患者治疗时往往会按照自身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给药的剂量,未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上的规定,导致ADR 的发生[8-9],而制药企业普遍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当作是药品使用和管理部门的事,只重推销而忽视上市后药物安全性造成的突如其来的大量损害赔偿法律事件[10],同时公众未正确认识ADR 的含义,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必然与药物质量有关,也很少会咨询医生、咨询药师或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有效措施

3.1 健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规定 国家出台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及修订草案中规定了ADR 监测的控制、报告、评价、处罚以及职责范围,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ADR 监测的规章制度,并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如明确监测人员的职责,临床用药若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应及时了解状况并详细的填写ADR 报告表,及时将ADR 上报,制定强有力的赏罚制度,定期总结ADR 监测情况,对优秀的ADR 报告给予奖励,对出现失误的ADR 监测或隐瞒ADR 的医务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ADR 监测的重视程度。

3.2 网络监测资源共享 网络ADR 监测的实施一方面改变了单一的手工填写报表,避免不良反应的信息的丢失,另一方面采用网络监测有利于加强ADR 及药物安全监测工作的管理,因此,应该采用网络技术控制ADR 监测,收录药物不良反应的详细资料,分享ADR 的数据库资源,加强药政机构、药物研发、生产、经营单位与临床医疗机构的交流,及时反馈临床医疗机构ADR 信息,以便于分析ADR发生的原因。同时,加大对基层经费投入的力度,及电脑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完成全国监测技术机构、医疗保险、医疗机构用药信息与药品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对接,实现稳定快速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数据,将其共享或交换。

3.3 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健全ADR 监测队伍 派遣监测专职人员外出培训、参加ADR 监测的相关交流会议,及时了解ADR 监测的现状与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知名专家就ADR 监测方面的知识开办讲座,加强监测人员对ADR知识的掌握,并在实践过程中降低ADR 的发生率,同时,加大ADR 监测人员及经费的投入,明确经费的用途,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由ADR 监测员,负责ADR日常的督促登记、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上报及信息反馈等工作。在医院建立由院长、药剂科主任、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及临床其他科室主任组成的ADR 监测中心组织管理人员,负责临床ADR 监测的组织管理工作,提高对临床ADR 监测的重视程度。企业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骨干队伍,进行ADR 有关常识培训,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从而调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面向社会,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ADR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且由组织管理部门负责关于ADR 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如办理阅读栏、报纸宣传、采用多媒体技术定期开展视频宣讲等,使其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及重要性的了解,参与其中。

4 小结

ADR 是指药物在按照正常的用法、用量使用后,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对人体有害或意外的反应[11],包括药物过敏、毒性、副作用、致畸、继发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等,ADR 不仅可引发药源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死亡,据统计[12],全球每年约有300 万人死于ADR,因此,ADR 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随着药物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合并用药和长程疗法的出现,ADR 呈现上升趋势。大量数据已经证实,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和诱发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药物在更大范围内的危害,成为各国保护人民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重要措施。

药物安全是药物监管的核心任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作为药物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药物监管的成效,关系到公众用药的安全。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经查阅大量新近研究成果及文献,发现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各级监测机构的完善、或建立技术队伍的进一步壮大在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取得共识,但从现实的角度来审视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在法律法规健全度、病例报告数量和质量以及医务人员、公众对不良反应认知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①尽管我国的有关药物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涵盖了药物安全涉及的各个层面,但是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对研发、生产、销售药品以及使用药品、监管药品的个人、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相应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②基层缺乏监测网点,ADR 报告存在大量的漏报、信息不完整、报告强度与实际发生率可能存在较大偏倚等问题,导致监测体系的效率低下,报告的可利用度大为降低;③药物生产和经营企业内部,有些工作人员对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对于不良反应的宣传不够,群众大多不知道不良反应的概念。

根据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部门之间、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改进与监测有关的制度;同时,不断利用最新的科学手段和研究方法,加大信息化建设,实现监测的标准化、规范化;此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包括监测的管理与技术队伍,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社会及职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医学和药物使用专业知识、对药物安全风险高度敏感和重视的报告与监测队伍,才能使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更加健全,将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推向深入发展阶段,使药物安全更有保障。

[1]赵国光,王欣,李永忠,等.PDCA 管理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 (4):297-300.

[2]朱玉洁,彭碧霞,钟瑜绿,等.基层医院护士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知识调查及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 (1):80-82

[3]黄羽.基层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药学,2014,11 (5):105-106

[4]陈玉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业,2012,21 (14):74-75

[5]杨焕.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概况[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 (1):75-78.

[6]沈斌,姚健康,张继明.我院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J].实用药学与临床,2011,9 (5):315-315.

[7]章泾萍,何圣红,吕建萍,等.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相关知识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 (11):793-794

[8]王鲁平.医疗单位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3 (2):100.

[9]谢金洲,周勇,黄传海,等.我国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9,6 (3):152-155.

[10]刘君,王平.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J].安徽医药.2009,13 (11):1449-1450.

[11]杨玉芳,陈龙英,陈秋萍,等.273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25 (2):188.

[12]Kearns GL,Abdel-Rahman SM,Alander SW,et al.Developmental pharmacology-drug disposition,action,and therapy in infants and childen [J].N Engl J Med,2013,349 (12):1157-1167.

猜你喜欢

药品报告监测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报告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报告
报告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