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与发展思路

2015-01-25葛晓舒曾晓进严暄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骨伤苗家土家族

葛晓舒 曾晓进 周 曦 严暄暄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

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医药文化史,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近三十年来湘西民族医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9年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启动“湖南民间单验方及独特疗法收集整理”重点项目以来,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人员为主的课题组在湖南少数民族方药方面进行了大量整理工作。本论文在汇集湘西民族医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以保护濒危的民族医药文化,发掘民族医药精华,促进民族医药在新时代的发展。

1 湘西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

1.1 湘西土家族医药以攻毒赶毒方、跌打骨伤方、清败方和外治法见长 湘西土家族医药以《土家医方剂学》和《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为代表,收录民族医方600 余方。分为十六类,其中消拔剂、震拔剂、清败剂、接续剂最多,擅长消肿、排石、拔毒、攻毒解毒、清热解毒、理伤续断等。土家医有毒气致病说,认为生病为风毒、寒毒、火毒、湿毒、血毒、气毒等18 类毒邪造成,因此发展出独特的预防治疗理论[1]。土家医外治法有封刀接骨、扑灰碗、放痧法、烧灸法、熏蒸法、翻背掐筋法、麝针法、发泡法、蛋滚法、提风法等23 种。土家医药还善治骨伤脱臼,对其中的原理需要进一步验证研究,确实有效的值得推广。

1.2 湘西苗族医药以治疗传染病、跌打骨伤、皮肤外科、防毒解毒、癌症方和养生法见长 目前收集到的湘西苗族医药方剂约8500 首左右,其中《苗家实用药方》收录最多最齐全。苗医将疾病分为三十六部、三十六证、三十六病和三十六杂症[2]。本课题组统计目前苗家方剂中各类传染病方共723 首,跌打骨伤类方剂有669 首,皮肤外科类方剂504 首,防毒解毒方229 首。苗医对腮腺炎、白喉、麻疹、疟疾、痢疾、流脑等传染病的治疗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用药以当地民族药物为主,不同于传统中医。对该类方药的研究可以丰富中医清热解毒类药物。湘西苗医将外伤归纳为跌打损伤、刀枪伤和虫畜伤三类,细分为二十四伤疾,各类伤科方多用鲜药,捣敷或研末外用,民国时期苗医治刀枪伤闻名国内。在皮肤外科方面,苗医对痈疽、痒症、癣症、疡症、疱症等都有所研究,多鲜药捣敷或蒸膏服用。苗家善克毒,有解砒霜、鱼胆毒、虫毒、药毒等百毒之法,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苗家方药中有151首防治各种癌症方,善用虫药和清热解毒药,可以丰富现代癌症治疗。湘西苗家多长寿乡,重视生活卫生、体育锻炼,也有如四时养生、饮茶养生、健脑、养目、摩足、补肾等许多值得推广的养生法。

1.3 湘西侗族医药以骨伤科、小儿推拿疗法见长 湘西侗族以湖南省通道县十代相传的龙氏接骨世家为代表,在骨伤骨折治疗技术方面有独特的成效。这是因为湘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骨伤病人运送就医困难,于是发展出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骨伤科医生。湘西侗族骨伤科手抄本有《民间医学验方》、《骨伤定位要略》、《骨伤医方集》等,特色药物有凤凰七、血三七、百味莲、夜落金钱等[3]。目前,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设有侗医骨伤科,已成为民族医特色科室。湘西侗医对外伤骨折有“端、拉、按、提”等独特复位手法,内服、外用草药也自成一家,传统的封刀接骨术至今仍有良好的疗效。另外,湘西侗族医生治疗儿科疾病有独特的小儿推拿法和灯火疗法。侗医小儿推拿法有直推、分推、揉法、按法、捏脊法等不同手法[4],针对不同穴位治疗不同部位疾病,对儿科疾病防治有一定的研究推广价值。

2 湘西民族医药发展的思路

2.1 湘西民族医药需构建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 湘西各少数民族由于缺少文字记载资料,医药文化多靠耳传心受,因此需要重新整理,去芜存菁,逐步体系化。目前湘西各民族医药理论构建做得最好的是土家族医药。湘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专家先后出版了《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土家医方剂学》、《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土家族医学史》等专著,土家族医药理论框架已经初具规模。土家族医药理论遵循三分法思维,以三元学说为指导,病因学说上认为气血精的失调、异常是疾病的基本原因,诊病方法上发展出了“看、问、听、脉、摸”五诊法,治疗学上有“七法”、“八则”,特别是外治法上“五术一体”,“刀、针、水、火、药”综合治疗[5]。

其次,以《湘西苗药汇编》、《湘西苗医史考》、《苗家实用药方》、《苗家养生秘录》、《苗家医药发展史》等著作为代表,湘西苗族医药理论体系也逐步完善。苗族医学分“英养学说”、“斩茄学说”、“萎雄学说”、“生恩学说”四大系统,疾病分类有三十六部、三十六证、三十六病、三十六杂症四类,除了内治法,苗医的外治法有烧法、熏蒸法、放血疗法、气角疗法、化水疗法、发泡法等二十多种。

湘西侗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保护,有《玉历医方》、《民用秘方》、《小儿推拿医学》等多种手抄本。近十年来也有大量研究论文和方剂资料。目前出版了《侗族医药探秘》、《侗药大全》、《侗乡药膳》等专著[6]。侗族医学理论讲究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侗医诊断方法有看、摸、划、算四法,治病方法有推捏法、熨烫法、针刺法、拔罐法、熏蒸法、烘烤法等十八种[7]。

总体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湘西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作为独特的医药文化,民族医药需要继续完善理论框架,以利于传承发展。目前的成果多是靠实地走访民族医,调查民族医用药情况取得的,还需从文化、哲学、医学角度将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科学化、系统化。特别是民族医药在自然哲学性和文化性上与中医理论多有相似之处,可借鉴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

2.2 湘西民族医药的发展应首先从具有优势特色的方药和疗法入手 在主流医学的冲击下,民族医学的发展要从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始。湘西民族医药简便廉验,内治法的发展常与地方多发病、常见病联系在一起,如风湿病、肝胆病、疼痛类疾病等,较为独特的还有湘西各民族的外治法,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在跌打损伤、骨折骨伤、虫蛇咬伤、中毒克毒、养生延寿方面都有优势和强项,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民族医药的优势。如苗医骨伤科历史悠久,出现了以龙山县张氏正骨手法为代表的众多骨伤民族医,以龙山县民族骨伤科医院为依托,正骨手法与特色药物得以传承弘扬,正骨手法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8]。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周氏土家医为世代土司医官,在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独特家传技能,提风法、推抹疗法等疗效显著[9]。

另外,湘西各民族医药中的外治法都有独特的技能和疗效,应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和发展。土家族的拔罐疗法、麝针疗法、药浴法,苗族的熏蒸法、放血法、发泡法,侗族的推捏法、爆灸法、扯肌法、吹沫法、冷麻法等都可以科学化、规范化研究。

2.3 湘西民族药物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民族药物资源的合理开发需要和产业化相结合。湘西武陵源生态区药用动植物有2000~4000 种之多,桑植县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石门县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等地药物资源丰富,皆可成为民族药种植基地。竹节参、水黄连、血三七、七叶参、七叶一枝花、杜仲、八角莲等药物可大力开展规模化生态种植,带动地方经济效益。湖南省怀化学院有“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湘西药用植物与民族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两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2008年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组建,在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保护,民族药用植物资源遗传改良与规范化栽培,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政府应成立湘西民族医药发展专项基金,整合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促进民族医药科研产业化,使更多大众从民族医药精华中受惠。

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各民族医药理论还只是初成框架,体系还不完整,科学性有待验证,必须借鉴与之最相似的中医药理论加以完善,在药物药理研究上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从民族医药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来说,政府、企业、中西医院校都应该加强重视,积极参与,让湘西民族医药文化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尽快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创造更大社会效益。

[1]彭芳胜,彭方举,彭芳贤.土家医毒气病症诊疗常规规范化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9 (9):25-27.

[2]滕建甲,黄爱辉.苗家实用药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9.

[3]石光汉,萧成纹,杨显金.侗医骨伤骨折治疗技术研究(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0 (10):23-24.

[4]萧成纹.简述侗医小儿推拿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9(9):20-22.

[5]邓星煌,萧成纹,刘逢吉,等.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25.

[6]田兰,汪冶,田华咏.侗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 (10):60-62.

[7]邓星煌,萧成纹,刘逢吉,等.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26.

[8]张东海,田华咏.苗医正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

[9]田华咏,彭芳胜,滕建卓,等.名老土家医周大成医技医术整理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3 (3):1-3.

猜你喜欢

骨伤苗家土家族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苗家米酒香
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骨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Dancing for theDead
苗家姑娘去走坡
土家族情歌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