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羊羔白肌病诊治体会

2015-01-23李俊琼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海城市肌病羊羔

李俊琼

(辽宁省海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4200)

肉羊羔白肌病诊治体会

李俊琼

(辽宁省海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4200)

现代规模养羊生产实践中,多数典型缺硒地区高发羔羊白肌病,兽医和养殖者对该病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误治,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造成肉羊羔成活率低下。深入分析当前肉羊羔白肌病流行现状,发现国内多数地区存在区域性土壤硒含量缺失,加之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加大了本病的发病风险,必须采取主动补硒以防患于未然;本病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应以此争取早期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并尽量规避诱发本病的不良因素,从而达到更好的综合防治效果。

羔羊;白肌病;硒缺乏综合征;致病因素;综合防治

1 肉羊羔白肌病流行现状分析

结合近几年国内多地肉羊规模养殖场(户)调研发现,在现代规模化、密集型饲养条件下,肉羊羔白肌病发病风险较大,是严重影响羔羊成活率、导致羔羊急性猝死的高危害病种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约有2/3左右的国土面积土壤内缺硒,比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陕西、四川、西藏、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由此导致区域内野生植物、作物、人工牧草等食物源中可能存在硒含量不足或严重缺失,母羊、羔羊即面临硒缺乏综合征的威胁。在当前全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条件下,典型的缺硒地区,若不实施针对性的人工“补硒”,肉羔羊发病率高达10~30%,病死率高达50%以上。本病急性病例并无明显症状表现,往往同期出生、同场(舍)饲养的“壮羔”也会突然发病、急性倒地猝死。这就说明在其它营养物质丰足的条件下,食物源中只要缺乏硒、铜、钴、锰、VE等微量元素,对动物的危害性仍然不容忽视;其中,缺乏硒和VE是直接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由于妊娠母羊摄入硒、VE等微量元素不足,其乳汁中营养不全价,羔羊发病率就会相应增大。实践中,本病以20~60日龄以内羔羊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严重,20日龄起主动补硒、补VE等,可有效防止本病,大大提高羔羊成活率。

2 临症特点

2.1 一般显症

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程度,本病可分为最急性、亚急性、慢性型3种。

(1)最急性型多无明显先兆性症状,多发于营养状况表现良好的“壮羔”,常于运动过程中突然倒地、短期窒息而死,濒死前呼吸、脉搏频数,呼吸呈极度困难状,出现角弓反张或肢体抽搐、僵直等,最急性5~10min内死亡,有的经6~8h内死亡。

(2)亚急性型病羔羊表现为精神沉郁,背腰僵硬、四肢运动失调,行走躯体摇晃或经久卧地不起;少数患羊臀部肿胀,触诊肌群僵硬、坚实感;呼吸急促,脉搏频数,病程初期心搏动增强,之后逐渐减弱,并伴发心律失常。

(3)慢性型病羔羊表现精神沉郁、运动缓慢,四肢运动不协调;喜卧、嗜睡,对外界刺激不敏感;饮食欲减退,吃奶次数减少,有时出现舔舐墙壁、粪污等异食癖现象;被毛粗乱,缺乏光泽,皮肤呈轻度苍白、贫血状;可视黏膜呈黄白色,常伴腹泻、多尿症状;呼吸较急促、脉搏相对增数。

2.2 剖解病理变化

剖检本病致死羔羊,症见心肌柔软扩张、横径变宽,心壁变薄,质地脆弱,心内、外膜有斑块或条状斑纹,局部或大部出现灰白色至灰黄色不等的病灶,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室中膈和乳头肌;全身肌肉组织呈特征性灰白或苍白色线条状,肌肉粗糙、色泽暗淡、多呈鱼肉样外观或水煮熟化样,两侧较为对称;有时可见病变部位点状出血和轻度水肿等。

显著提高,单一的母乳喂养很难满足羔羊生长旺盛期的基本需求,必须结合新生羔羊早期断奶、补料技术,才能发挥最佳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效益。缺硒地区的肉羔羊(20~60日龄)早期配合饲料中硒、VE搭配比例失调或严重不足,或饲料内钴、锌、锰、铜等微量元素含量过高而影响机体对硒的吸收,往往导致消化力强、生长速度较快的羔羊造成“暂时性缺硒”,于是诱发本病。

3 综合防治

在典型缺硒地区,应针对性加强妊娠母羊饲养管理,供给其适量豆科牧草,并给怀孕母羊补喂0.2%亚硒酸钠合剂,或皮下、肌肉注射本品注射液4~6ml/只,以预防新生羔羊白肌病;新生羔羊于出生后20d,宜先用0.2%亚硒酸钠注射液,作皮下或肌肉注射,按1~2ml/只,间隔20d后每只羔羊重复注射1.5ml,一般首次注射日期最晚不得超过25日龄,以免造成发病风险。

李俊琼(1981.11-),女,辽宁省海城市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

猜你喜欢

海城市肌病羊羔
鞍山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鞍山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双剑合璧”共克肌病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难忘的接力比赛
秋水仙碱中毒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道
怀揣羊羔的老人
家乡的草莓
做一只永远欢跳的小羊羔
小羊羔大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