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茶制品领域国内发表论文摘要选集

2015-01-22涂云飞杨秀芳谭蓉孔俊豪王静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4期
关键词:黄素儿茶素茶多酚

涂云飞,杨秀芳, 谭蓉,孔俊豪,王静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2.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6)

1 茶制品制备

1.1 茶多酚制备

1.1.1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多酚工艺条件的优化

宋传奎,肖斌,王艳丽,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39卷第5期

以紫阳群体种绿茶为材料,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茶多酚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从模型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g)液(mL)比 1∶35.8,乙醇体积分数 77.6%,超声时间37.6 min,超声温度72.1℃,超声波功率248.4 W。茶多酚提取率最高可达21.78%,较传统乙醇浸提方法提取时间缩短,且提取率提高了8.56%。

1.1.2 树脂法绿色制备茶多酚研究

张建勇,江用文,江和源,等.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8卷第31期

摘要:采用食用级乙醇和水两种易得、安全的溶剂,比较 BYX、HPD200A、HZ103、HZ841、NKA-9、PA、ADS17、XDA5、XDA7、NPS1、NPS2、HP20 等12种树脂对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效果,筛选出较好的绿色制备树脂BYX,并应用BYX 树脂对茶多酚进行动态洗脱研究。结果表明,以2 BV/h 流速、80%乙醇体积分数、3 BV 洗脱体积的BYX 树脂洗脱工艺参数进行茶多酚分离制备,茶多酚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98.36%和19.56%,咖啡碱含量为0.96%,儿茶素含量为80.82%,EGCG 含量为46.52%。

1.1.3 一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多酚的方法

朱兴一,戴春伟,谢捷,等.食品科技,2010年第8期

摘要:HPD600 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去除茶多酚中的咖啡碱。柱分离的最佳条件为:以6 mL/min的流速上样,5%HCl、20%乙醇溶液洗脱咖啡碱,80%乙醇洗脱茶多酚。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到茶多酚产品,其中茶多酚含量在95%以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大于42%,咖啡碱含量小于2%。

1.1.4 微波辅助提取绿茶茶多酚及纯化工艺研究

袁林颖,高飞虎,钟应富,等.西南农业学报,2012年第3期

摘要:为提高茶多酚提取率及纯度,减少有机溶剂用量,选择粉碎粒度为80 目的绿茶粉,利用水为提取剂,微波辅助提取,超滤分离、大孔树脂纯化提取茶多酚。研究确定茶多酚提取工艺流程为:微波功率在600 W,料液比为1∶25,浸提时间为7 min,浸提次数为2次效果最好,其浸提率达84.73%。采用中空纤维膜超滤,膜孔径在0.0015~0.02 μm,操作压力 0.10~0.12 Mpa。 选择 4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多酚,上样浓度0.46 mg/mL,上样流速1.4 mL/min,溶液pH 值3.0。上样体积600 mL,洗脱剂80%(体积比)食用乙醇,洗脱流速为2.0 mL/min,洗脱剂用量为520 mL。低压下抽真空干燥,得纯度高于95%、咖啡因含量低于1%的茶多酚样品。

1.1.5 双水相萃取茶叶中茶多酚

孙晨,刘广宇,王永亮.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8期

摘要:以乙醇/磷酸氢二钾为双水相萃取体系,当磷酸氢二钾的质量分数为0.33 g/mL,乙醇的体积分数为80%,萃取时间20 min 时,茶多酚的萃取率达到92.1%。乙醇/磷酸氢二钾双水相体系对于茶叶中茶多酚的萃取分离提供了新方法。

1.1.6 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的工艺研究

付婧,岳田利,袁亚宏,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41卷第3期

摘要:以茶叶为提取原料,利用真空技术和超声波辅助浸提相结合提取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研究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真空度等工艺条件对茶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真空耦合超声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5%,提取时间13 min,提取温度65℃,在此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2.44%。

1.1.7 响应曲面法优化绿茶中茶多酚的浸提工艺

何晓梅,武丽,张颖,等.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41卷第36期

摘要:以绿茶为原料,选取提取温度、水茶比、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茶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 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得出绿茶中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80.26℃、水茶比 21.35 mL/g、提取时间 2.07 h,此工艺下茶多酚最高提取率为23.88%。

1.1.8 连续中压PVPP 柱层析纯化茶多酚及EGCG 的研究

高彦华,陈颖.化工科技,2014年第3期

摘要:开发了一种可连续化操作的中压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P)柱层析纯化茶多酚及EGCG 的方法。在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连续中压柱层析分离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柱长1500 mm、内径200 mm 的自制不锈钢中压层析柱,洗脱液为丙酮,洗脱流速为30 mL/min。提取液经上述分离纯化操作后,产品中茶多酚质量分数大于98%,咖啡因质量分数小于1%,EGCG 的质量分数由原来的17.16%提高至60.12%,收率为85.25%。

1.1.9 吸附柱层析法制备纯化茶多酚中EGCG 单体

王伟涛,马朝阳,陈尚卫,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年,26卷第10期

摘要:选择LX-8 树脂初步纯化后采用HP-20 树脂二次纯化。经LX-8 两步柱层析,1.5 BV/h流速洗脱,25%乙醇洗脱组分上柱后经40%乙醇洗脱5 BV可得到纯度为73.06%的EGCG 产品。以20 mg/mL 浓度的LX-8 柱40%乙醇产品上HP-20 柱,1.5 BV/h 洗脱,5%乙醇洗 3 BV,15%乙醇洗6 BV,80%乙醇洗3 BV后,可制得纯度为93.16%,总收率为49.50%的EGCG 产品。

1.1.10 高聚物反相中压制备色谱在儿茶素单体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李大伟,朱跃进,张海华.等.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 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年

摘要:采用高聚物反相色谱柱(PDVB,30 μm,Φ49 mm ×460 mm)的中压制备色谱系统对酯型儿茶素EGCG 进行分离纯化,优化并放大了色谱分离参数,确定最佳流动相为30%乙醇溶液(pH 4.0),流速为50 mL/min 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78 nm,进样量不超过6.4 g 时,收率在77.5%以上,纯度可达90.99%。采用中心切割的方式收集,获得的产品纯度可达97%以上。

1.1.11 响应面设计优化脂溶性茶多酚合成工艺的研究

孙达,张士康,朱跃进,等.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4期

摘要:运用响应面设计研究了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脂溶性茶多酚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温度、温度与时间的交互作用、酰氯量、反应温度对合成的脂溶性茶多酚抗脂质过氧化有显著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茶多酚与酰氯质量比为1∶3.5,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5 h,合成的脂溶性茶多酚能很好的延缓菜籽毛油的脂质过氧化。

1.2 茶黄素制备

1.2.1 基于SPSS 空列正交设计的茶黄素动态提制工艺快速优化

孔俊豪,杨秀芳,涂云飞,等.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3期

摘要:以茶多酚为原料,采用动态-双相萃取法制备茶黄素。运用SPSS 软件,以反应时间、多酚氧化酶浓度、水酯两相比为过程调控因素进行有空白列正交试验设计,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酶浓度1600 U/g,水酯两相比1∶0.5,反应时长 60 min,该反应条件下茶黄素的合成均量为846 mg,粗品茶黄素组分含量为47%。

1.2.2 三种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黄素的研究

郁军,王丽璞,岳鹏翔,等.茶叶科学,2011年,34卷第5期

摘要:采用NKA-9、AB-8 和ADS-7 等3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研究纯化茶黄素的工艺条件。比较大孔树脂的类型、pH 值、上样速度、除杂液质量分数、样品洗脱液质量分数和体积对茶黄素纯度的影响,初步确定工业纯化茶黄素的工艺。结果表明,NKA-9 的纯化效果明显优于AB-8和ADS-7,采用NKA-9 纯化茶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值为3,上样速度2 BV/h,先用1 BV 15%的乙醇除杂,再用3 BV 90%的乙醇洗脱。纯化后茶黄素的纯度为44.1%。

1.2.3 表型与表没食子型配对茶儿茶素酶促形成茶黄素机制

涂云飞.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38卷第5期

摘要:为了阐述多酚氧化酶酶促儿茶素转化生成茶黄素的作用机制,利用酶促反应考察各儿茶素单体的独立催化过程,结果前9 min 的平均消耗速率分别为EC>EGCG>ECG>EGC。配对双儿茶素酶促反应,表没食子型儿茶素消耗速率加快的同时,降低了表型儿茶素的消耗速率,且能抑制茶黄素不被进一步降解。当表没食子型儿茶素消耗怠尽后,表型儿茶素在酶促作用下可进一步分解生成的茶黄素。除茶黄素TF-D-G 外,消耗的表型儿茶素接近于其他类型茶黄素的生成量。同类型儿茶素在与配对儿茶素酶促化合反应形成对应的茶黄素时存在竞争性。在表型与表没食子型儿茶素的配对反应中,优先氧化表没食子型儿茶素反应生成的茶黄素的量高于优先氧化表型儿茶素反应中其相应茶黄素的生成量。另外,双氧水、还原试剂及十二烷基磺酸钠亦能够显著影响茶黄素的酶促合成过程。

1.3 茶多糖制备

1.3.1 普洱茶多糖分离及纯化

杨泱,刘仲华,黄建安,等.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11期

摘要:研究10种树脂对普洱茶多糖溶液色素脱除的效果,比较sevag 法、三氯乙酸法、盐酸等电点法对普洱茶多糖的脱蛋白质效果。脱色、脱蛋白后的茶多糖经冷冻干燥、透析后,再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纯化。结果表明,D101 大孔吸附树脂为普洱茶多糖脱色的最佳树脂,脱色率为72.27%,多糖保留率为46.97%,脱蛋白率为71.38%;三氯乙酸的脱蛋白效果最佳,添加2%(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为50%的三氯乙酸可脱除95.2%的蛋白质;选择水和NaCl 溶液作为洗脱剂的温和条件,DEAE-52 纤维素柱水洗脱的多糖得率最高,为51.23%。

1.3.2 树脂对普洱茶多糖的纯化与分离

杨新河,黄建安,刘仲华,等.食品科学,2015年,36卷第2期

摘要:D101 树脂适合于对普洱茶多糖同时脱色和蛋白质去除,当普洱茶多糖溶液体积为50 mL时,在pH 4、温度50℃、料液质量浓度3.8 mg/mL、树脂用量11 mL 的条件下,普洱茶多糖的脱色率为82.33%、蛋白质去除率为70.89%。DEAE-52 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经D101 树脂处理的普洱茶多糖能得到6个不同多糖级分。

1.3.3 膜技术分离纯化茶多糖的工艺研究

张艳,杜先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42卷第1期

摘要:结合膜集成联用技术通过微滤和超滤分离方法对粗制茶多糖溶液进行纯化,同时对纯化后的茶多糖进行结构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以0.05 μm 的膜孔径,0.2 MPa 的操作压力和1%的料液为最佳微滤工艺条件,再经平均截取茶多糖分子量为30 kD 的PVDF 膜进行二次纯化,茶多糖含量从50%提高至81%。

1.4 茶氨酸制备

1.4.1 微生物酶酶促合成L-茶氨酸研究

张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2012,硕士论文

摘要:发现了具有高产L-茶氨酸合成酶能力的优势菌株为近玫色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利用该优势菌株以及经优化的最佳酶促发酵合成条件进行生物合成L-茶氨酸,发酵体系中L-茶氨酸的产量可达2.945 g/L,是一种高效制备L-茶氨酸的新方法。

1.4.2 夏秋绿茶中茶氨酸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葛艳.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工程,2013,硕士论文

摘要: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出茶氨酸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料液比1∶20,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45 min。通过比较选择10 K 孔径的膜,操作压力为0.3 MPa,溶液温度35℃时具有最佳的效果。经过超滤处理后的茶汤澄澈明净,大分子蛋白质和絮状沉淀基本去除,茶多糖除掉40%以上,茶多酚去除率达到30%,而咖啡碱和茶氨酸的量处理前后改变不大。分离茶氨酸和咖啡碱用的是NKA-Ⅱ树脂动态层析,上样后用蒸馏水以1 BV/h的流速洗脱得到纯度99.12%的茶氨酸,一次得率59.26%,1.5~2.5 BV 之间的洗脱液浓缩后再次上样,茶氨酸的得率可提高至75.12%,之后用80%乙醇洗脱层析柱可得到纯度99%的咖啡碱副产品。茶氨酸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乳酸菌和真细菌梭菌属的生长,对其它三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细菌总数比空白对照组略低。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变化较大,茶氨酸在短期内促进了大量乳酸的产生。

1.5 茶皂素制备

1.5.1 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茶皂素工艺优化

李祥,王兰,曹万新,等.中国油脂,2011年,36卷第11期

摘要:茶籽饼经丙酮脱脂处理后作为乙醇提取茶皂素的原料,以茶皂素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先超声、后浸提工艺,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料(茶籽饼)液(乙醇)比、超声频率、超声时间、后浸提温度和后浸提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 80%,料液比 1∶9,超声频率 25.87 kHz,超声时间10 min,后浸提温度70℃,后浸提时间120 min时,可得到纯度为86%、得率为21%、熔点为220~224℃的乳白色茶皂素产品。

1.5.2 大孔树脂法纯化茶皂素研究

张海龙,胡志雄,齐玉堂,等.中国油脂,2012年,37卷第4期

摘要:采用静态吸附试验与动态吸附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合适的大孔树脂,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重点考察了上样速度、溶剂乙醇体积分数、上样液质量浓度对动态吸附率的影响以及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洗脱剂流速、洗脱剂体积对动态解吸率的影响。优化出D4020 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工艺参数为:上样速度0.9 mL/min,溶剂乙醇体积分数20%,上样液质量浓度27 mg/mL;动态解吸工艺参数为: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60%,洗脱剂流速1.8 mL/min,洗脱剂体积2.0 BV。

1.5.3 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茶皂素的吸附研究

张龙,刘彤,赵春深.广州化工,2013年第1期

摘要:初步摸索了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在酸性条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对茶皂素的吸附效果,实验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时间100 min,茶皂素浓度30 mg/mL,固液比1∶6,溶液pH 值为4。同时获得了97%乙醇为溶剂的解析条件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最佳实验条件为脱附温度可选取40~50℃,洗脱液与上样液体积比为 4∶1,洗脱时间为120 min。

1.5.4 红茶菌发酵精制茶皂素的工艺研究

王静,梁慧玲,杨秀芳,等.中国茶叶加工,2015年第4期

摘要:采用红茶菌发酵结合乙醇提取的方式精制茶籽饼粕中的茶皂素。设计正交实验,考察四个因素培养方式、发酵时间、种子液量和发酵液浓度对茶皂素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茶皂素沉淀量的顺序为发酵液浓度>发酵时间>种子液量> 培养方式。在本研究中,A1(摇床培养)、B2(发酵48 h)、C3(种子液量 30 mL)和 D3(发酵液浓度12%)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最多的茶皂素絮凝沉淀。精制后的茶皂素与茶皂素粗品经定性和品质比较后发现,红茶菌发酵不会茶皂素性质的改变。结合正交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和80%乙醇提取,可获得纯度为85%左右的茶皂素。

1.6 其他

1.6.1 茶树鲜叶发酵制备速溶红茶的工艺优化研究

孔俊豪,张士康,禹超,等.中国茶叶加工,2013年第3期

摘要:以暑茶匀浆鲜叶为原料,对液态发酵制备高茶黄素速溶红茶进行研究。考察了发酵温度、时间、pH、氧气流量等因素对发酵液中茶黄素积累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得到了优化的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温度33.2℃,时间45 min,pH 4.2,氧气流量0.96 L/min 发酵条件下,制得速溶红茶产品中茶黄素含量达2.1%,高于同类市售产品中茶黄素含量的平均水平。

1.6.2 碱提酸沉法提取茶叶蛋白质的研究

陆晨,张士康,朱科学,等.现代食品科技,2011年,27卷第6期

摘要:以绿茶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的方法提取茶叶蛋白质,以料液比、碱液浓度、温度、时间为考查因素,研究茶叶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提得的茶叶蛋白质进行了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碱提酸沉法提取茶叶蛋白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 1∶25(m/v),碱液浓度 0.3 mol/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 h,连续提取两次,茶叶蛋白质的提取率达到85.50%。茶叶蛋白质的最佳等电点为3.0,蛋白质沉淀率为67.85%,粗提取物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7.76%。氨基酸分析表明:茶叶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40.68%;氨基酸评分高于大豆,接近母乳和牛奶,是一种优质的叶蛋白质资源。综合考虑,此方法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提取效果好,适用于茶叶蛋白质的工业化生产。

1.6.3 响应面优化酶法制备茶叶蛋白抗氧化肽的工艺研究

毛银,朱科学,张士康,等.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第7期

摘要:以茶渣为原料,选用碱性蛋白酶,以酶解液的还原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制备抗氧化肽,对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加酶量、pH、底物浓度五个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对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底物浓度3.3%、加酶量1.8%、提取温度51℃、pH 9、酶解时间2.5 h 时进行酶解,所得酶解液还原能力最强。

1.6.4 茶叶籽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研究

李龙英,金青哲,朱跃进,等.中国油脂,2014年,39卷第4期

摘要:研究了茶叶籽油的分子蒸馏脱酸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刮膜转速、预热温度为因素,以酸值和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茶叶籽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在真空度0.5~2.5 Pa、冷凝温度20℃条件下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蒸馏温度130℃,进料速率1.7 mL/min,刮膜转速110 rad/min,预热温度6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叶籽油酸值(KOH)为 0.38 mg/g,氧化诱导时间为 1.73 h,脱酸率达92.49%。与传统碱炼脱酸工艺相比,分子蒸馏脱酸工艺在脱酸的同时,还能提高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与植物甾醇的保留率。

1.6.5 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

朱德文.安徽农业大学,茶学,2013,博士论文

摘要:利用超声波具有机械破碎和空化两项功能,通过试验获得了超声波浸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最佳浸提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水浴浸提开展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超声波浸提茶多酚得率高、浸提时间短、温度低、次数少,在相同的浸提得率下,与常规水浴浸提法相比,节省时间4/5 以上。

1.6.6 不同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品质的影响

杨丽红,刘政权,刘紫燕,等.中国茶叶加工,2015年第1期

摘要:选择一级碾茶、余杭蒸青片、烘青绿茶片三种绿茶作为原料,分别采用球磨和研磨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通过感官审评、叶绿素含量分析、粒径测量及色泽检测对加工的绿茶粉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球磨机加工的超微绿茶粉粒径、色泽、香气、滋味均优于研磨机,基本保存了原料绿茶的风味特征,球磨工艺较为适合加工超微绿茶粉。

2 茶制品药理功效

2.1 消炎

2.1.1 茶多酚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

王岳飞,施小云,徐平,等.茶叶科学,2011年,31卷第1期

摘要:按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原则评价了茶多酚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肺肾气虚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茶多酚片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肺肾气虚症)安全有效的药物,其疗效不低于肾炎四味片。

2.1.2 茶多酚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李静,陈永顺,梁建梅,等.安徽医药,2015年,19卷第3期

摘要:茶多酚(200 mg·kg-1·d-1)可明显降低CIA 大鼠足趾肿胀率、胸腺和脾脏指数水平,茶多酚治疗组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茶多酚对CIA 大鼠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2.1.3 茶多酚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足爪组织MMP-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陈永顺,李静,蒋建平,等.安徽医药,2015年,19卷第6期

摘要:茶多酚治疗组大鼠踝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大鼠血清IL-Iβ、PEG2 水平明显降低,足爪组织细胞中MMP-2 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茶多酚对CIA 大鼠关节炎有抑制作用。

2.2 抑菌

2.2.1 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钱丽红,陶妍,谢晶.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37卷第11期

摘要: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菌活性,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更强。经茶多酚处理后,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和总糖浓度均增大,表明了茶多酚可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进而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另一方面,经茶多酚处理后的两种菌对磷的消耗量降低,以致严重影响了核酸、磷脂等细胞重要成分的合成以及能量代谢;通过SDS-PAGE 分析,证实茶多酚可以阻碍细菌蛋白质的正常表达,以致影响其细胞的结构组成以及酶的催化活性,最终导致细菌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

2.3 抗肿瘤

2.3.1 EGCG 铜离子络合物对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涂云飞,杨秀芳,张士康,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年,25卷第9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荧光探针结合流式细胞术,探讨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C)铜离子络合物(ECC)对结肠癌细胞(RKO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5~10 mg/L 的ECC 能够显著增强胞内活性氧水平,并且随着ECC 水平的增加,细胞周期主要阻止于G2/M期。另外,胞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呈降低趋势,并且超氧化物岐化酶-1 活性并没有随着其基因水平的增强而显著增强;但过氧化氢酶虽然基因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其在胞内的生物活性却呈现出显著性剂量依赖性降低。因此,胞内活性的提升可能主要归因于胞内活性氧(过氧化氢)未能及时被活性降低的过氧化氢酶清除所致。

2.3.2 茶多酚对Hep-G2 细胞活性及形态的影响

孙警辉,伍春莲,陈杨琼,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摘要: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对Hep-G2 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其对Hep-G2 细胞的抑制率也升高。Hep-G2 细胞经茶多酚作用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可见凋亡小体,荧光强度增强,细胞呈现凋亡现象。茶多酚在体外对Hep-G2 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诱导其发生凋亡。

2.3.3 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对肺癌A549 细胞生长及VEGF 基因表达的影响

朱丽琼,刘杰,麻成金.中南药学,2011年,21卷第9期

摘要:TFDG 显著抑制A549 肺癌细胞生长,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同时TFDG 使A549 细胞出现凋亡,凋亡率 17.8%(P<0.05);TFDG可降低A549 细胞VEGF mRNA 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

2.3.4 茶多酚对小鼠Lewis 肺癌移植瘤中NF-κB、COX-2、Survivin 表达的影响

王婧,陈信义,侯丽,等.中国肺癌杂志,2012年,15卷第5期

摘要:建立C57BL/6 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测定模型对照组、沙利度胺组、茶多酚组以及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的肿瘤抑制率,并且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 NF-κB、COX-2、Survivin 表达水平。茶多酚具有如下作用:①沙利度胺组、茶多酚组以及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7.26%、20.81%和44.32%,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与模型组瘤重比较(P <0.05);②NF-κB 表达在茶多酚组及联合用药组有所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NF-κB 表达明显下降 (P<0.05);③COX-2 表达在各治疗组均有所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表达明显下降 (P<0.05);④Survivin 表达在各治疗组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茶多酚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

2.3.5 茶多酚早期干预对N-甲基亚硝基脲诱发膀胱肿瘤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伟杰,梁国庆,陈春雷,等.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5期

摘要:对照组从第3周起发生膀胱黏膜不典型增生,第9周逐步出现膀胱癌,第13周癌变率100%;茶多酚灌胃实验组未见膀胱癌发生。两组病理计分情况同期比较,除第3周外,其余观察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茶多酚可有效拮抗、抑制N-甲基亚硝基脲诱发膀胱肿瘤的发生。

2.3.6 安吉白茶多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研究

夏道宗,张元君,倪达美,等.茶叶科学,2013年,33卷第1期

摘要:安吉白茶多糖体外能显著抑制S180 细胞的生长,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体内试验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安吉白茶多糖对小鼠S180 实体瘤和H22 腹水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荷瘤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也有较强增高作用。体内免疫调节试验结果显示,安吉白茶多糖可使荷S180 实体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

2.3.7 茶多酚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 凋亡及RhoA 蛋白活性的影响

董丽华,朱旭,姜仕柱,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年,18卷第7期

摘要:Pull-down 法检测结果显示,茶多酚可以降低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 细胞内的RhoA蛋白活性,且随浓度增加其蛋白活性降低。茶多酚可促进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 的凋亡,其可能通过降低RhoA 蛋白活性来实现。

2.3.8 茶多酚对卵巢癌细胞黏附能力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刘桐,张蓓,朱春波,等.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年第6期

摘要:探讨茶多酚对人卵巢癌SKOV3 和3AO细胞黏附能力及对上皮型钙黏蛋白 (E-cadherin)和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的影响。MTT实验结果显示,SKOV3 和3AO 卵巢癌细胞组内增殖抑制率随浓度增高而增强。细胞分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茶多酚给药浓度的增加,SKOV3 和3AO 细胞在10 min 和20 min 的分离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黏附率的比较,SKOV3 细胞对照组、5、10、20 μg/mL 组的黏附率分别为100%、93.89%、82.50%和6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AO 细胞对照组、10、20 和 40 μg/mL组黏附率分别为100%、92.65%、86.90%和7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al-time PCR 结果显示,SKOV3 细胞各实验组的E-cadherin mRNA 表达水平增加,N-cadherin mRNA 表达水平减少;3AO细胞中各组N-cadherin mRNA 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但E-cadherin mRNA 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SKOV3 细胞中各实验组的E-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增加,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减少;3AO 细胞中实验组与对照比较N-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但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茶多酚能够提高卵巢癌SKOV3 和3AO 细胞-细胞间黏附能力,降低细胞-基质间黏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茶多酚上调E-cadherin 及下调N-cadherin 表达有关。

2.4 抗氧化

2.4.1 抗酒精化学损伤的茶氨酸复合配方筛选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大伟,张士康,朱跃进,等.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3期

摘要:通过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筛选以茶氨酸为主要成分的强抗氧化性配方,研制以茶氨酸、γ-氨基丁酸等茶叶特征成分为主要配方的复合氨基酸颗粒剂(简称功能修饰因子)。采用不同溶解载体溶解不同浓度的功能修饰因子,通过对·OH、DPPH·、H2O2 清除能力和过氧化脂质抑制作用的测定,研究功能修饰因子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以水、42%乙醇、42%茶酒作为溶解载体溶解的功能修饰因子,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其中功能修饰因子的42%茶酒溶液在较低浓度就显示出很好的清除效果,且浓度与清除能力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表明茶酒中以儿茶素为主体的茶叶功效成分与功能修饰因子具有较强的协同增效作用。当浓度为 4 g/mL、1 g/mL、2.5 g/mL、5 g/mL 时,对·OH、DPPH·、H2O2、过氧化脂质的清除率最高,分别为61.8%、61.92%、51.05%、85.93%。

2.4.2 儿茶素及茶黄素单体间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研究

涂云飞,杨秀芳,孔俊豪,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24卷第5期

摘要:本文通过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考察儿茶素体系和酯型儿茶素-茶黄素体系中各成分间的抗氧化能力强弱及相互间协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儿茶素与茶黄素中的各成分随含量增加,清除能力亦随之增加,其中TF-D-G 增加至一定浓度后,其效率有降低的趋势。儿茶素体系中各成分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为:ECG>EC>EGCG,其中ECG 的贡献率达到了43%以上,而EGC 在该体系中贡献不明显;酯型儿茶素-茶黄素体系中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主要表现为:TF-D-G>TFM-G>ECG>EGCG>TF, 其中 TF-D-G 占对优势(贡献率为51.91%),而儿茶素清除自由基能力却未能有效发挥,每组中各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微弱。

2.4.3 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研究

孙达,张士康,朱跃进,等.粮食与油脂,2014年第1期

摘要:该实验研究酰化法制备脂溶性茶多酚(LTP)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利用酰化法,引入长碳链能改变茶多酚亲水特征,制备的LTP 不仅具备脂溶性特点,同时具有出色抗氧化性能,所得产品具备比合成抗氧化剂BHT 高的抗氧化能力;在油脂中添加200 ppm 即有较好抗氧化效果;能有效延缓油茶、大豆调和油、奥尼葡萄籽油、橄榄油、茶叶籽油的脂质过氧化。

2.4.4 茶黄素软胶囊制备及功效评价

谭蓉,杨秀芳,孔俊豪,等.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 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年

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茶黄素软胶囊的处方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试剂盒对其进行体外抗氧化功效评价。结果表明,内容物以茶叶籽油为基质,添加助悬剂蜂蜡,润湿剂和乳化剂大豆磷脂,茶黄素∶茶叶籽油配比为1∶2.5,蜂蜡和大豆磷脂分别为茶叶籽油的3%和4%。抗氧化结果显示,茶黄素软胶囊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清除·OH 和抗O2-·的能力。所制得的软胶囊工艺稳定,质量可控,适于工业化生产。

2.5 其他

2.5.1 茶叶特征成分对小鼠酒精化学损伤修复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初报

李大伟,张士康,吴惠岭,等.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1期

摘要:探讨以茶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茶叶特征成分为主要配方的复合氨基酸颗粒剂(以下简称功能修饰因子)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醉酒时间、醉酒率、血液生物化学指标以及肝组织、胃组织代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排除小鼠实验中应激反应等不利因素,与模型组比较,不同灌胃剂量功能修饰因子 (0.15 mL/10 g、0.18 mL/10 g)不同灌胃浓度 (5.35 mg/mL、10.7 mg/mL、21.4 mg/mL)均能明显降低小鼠醉酒率,延长醉酒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功能修饰因子各刑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ALT、AST 水平,减少胃、肝纽织MDA 生成、增加SOD 的活性,显著升高大量饮酒后小鼠肝组织ADH 活性。促进酒精代谢,降低血酒浓度。显示功能修饰因子在减缓及降低酒精化学损伤方面有突出功效。

2.5.2 茶多酚抗辐射制剂安全毒理学研究

王岳飞,梁善珠,张士康,等.茶叶科学,2011年,31卷第5期

摘要:为检测茶多酚抗辐射制剂的食用安全性,通过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 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0 d喂养试验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雌雄两性大、小鼠经口MTD 均大于20.0 g/kg,Ames 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显示无致突变性。30 d 喂养试验(5.00 g/kg)未见动物出现中毒症状。试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抗辐射制剂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无遗传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2.5.3 茶氨酸复合剂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李大伟,张士康,吴惠岭,等.中国茶叶加工,2012年第1期

摘要:研究茶氨酸复合剂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采用小剂量50%乙醇每日1次灌胃1个月建立大鼠慢性酒精肝损伤 (AIL)模型;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等体积50%乙醇每日1次灌胃1个月。对照组以市售海王星辰(HWXC)1.5 g/kg,茶氨酸复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 0.1、0.2、0.4 g/kg 的剂量灌胃,1次/d,连续1个月;以大鼠血液ALT、AST、TG 和肝脏病理检查为主要衡量指标,观察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茶氨酸复合剂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液ALT、AST、TG 含量显著降低,病理检查HE 染色显示肝内脂变显著减轻,表明茶氨酸复合剂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2.5.4 茶黄素、儿茶素和绞股蓝皂苷复方制剂降脂作用研究

张聪,谭蓉,孔俊豪,等.茶叶科学,2014年,34卷第4期

摘要:以1 mmol/L 油酸孵育HepG2 细胞24 h,建立体外高脂模型,在细胞存活率实验(MTT法)的基础上,以脂质清除率为指标,评价茶黄素(TFs)、儿茶素(Cs)和绞股蓝皂苷(SPs)的体外降脂效果;并结合Box-Behnken 响应曲面法(RSM)对3种物质体外联合降脂的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茶黄素、儿茶素和绞股蓝皂苷均能清除肝细胞内堆积的脂肪,若三者同时作用,协同效果明显,能起到防治高血脂症的作用。

2.5.5 黑茶降血脂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张聪,谭蓉,孔俊豪,等.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第17期

摘要:为探索快速简便的黑茶降血脂质量评价方法,对16个茶样进行成分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黑茶降血脂质量的评价模型。通过油酸诱导HepG2 细胞,建立体外高脂细胞模型,在细胞存活率实验(MTT 法)的基础上,以细胞内脂质含量为指标验证黑茶的降血脂功效。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验证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2.5.6 茶多酚预处理对β-淀粉样多肽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孙晶,邬伟,邹春鹏.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29卷第3期

摘要:给予不同剂量的茶多酚能不同程度改善AD 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提高AD 大鼠Ach含量和ChAT 的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对AchE 活性影响不明显。茶多酚能够改善AD 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大鼠脑组织ChAT 活性,提示药物的作用可能与胆碱递质合成增加有关。

2.5.7 淀粉样蛋白与茶多酚的分子相互作用

王诗卉.天津大学,生物化工,2012,博士论文

摘要:EGCG 被认为对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防治作用,但其与淀粉样蛋白的相互作用尚不明晰。因此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如等温滴定微量量热仪、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质谱、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研究了两种淀粉样蛋白——β淀粉样蛋白42(Aβ42)以及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hIns)分别与EGCG 的分子相互作用,阐释了EGCG 与Aβ42 和hIns 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以期为淀粉样蛋白高效抑制剂的筛选和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在详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EGCG 诱导hIns 沉淀的机理模型,对该过程进行了理论解释。

2.5.8 茶多酚对心脏骤停大鼠复苏后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凋亡的影响

瞿雪莉,陈蒙华,谢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摘要:茶多酚组大鼠海马区病理损伤及神经元凋亡程度均低于盐水组,盐水组的凋亡指数为(27.1±11.9)%, 茶多酚组的凋亡指数为 (4.9±2.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茶多酚可减轻复苏后大鼠海马区病理损伤及凋亡程度,对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

2.5.9 恩施绿茶茶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影响

钟灵,王振富,李玉山.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3年第1期

摘要:用四氧嘧啶(alloxan)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研究恩施绿茶茶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影响。恩施绿茶茶多糖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5.10 茶多糖对胰岛β细胞体外培养试验影响研究

陈建国,郑晓亮,颜冬梅,等.毒理学杂志,2013年第3期

摘要:200 μg/mL 茶多糖对 H2O2 诱导的Beta-TC-6 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细胞存活率与损伤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20 μg/mL 和200 μg/mL 茶多糖组Beta-TC-6 细胞内cAMP 含量明显提高。结论适当剂量的茶多糖对H2O2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明显提高胰岛β细胞内cAMP 含量的作用。

3 茶制品应用领域

3.1 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3.1.1 超绿活性茶粉对不同筋度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黄赟赟,朱跃进,王兴国,等.茶叶科学,2013年,33卷第2期

摘要:将超绿活性茶粉(UGA-TP)添加到低筋粉、中筋粉、高筋粉中,加水形成小麦粉面团,利用粉质仪、拉伸仪测定含超绿活性茶粉的不同筋度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超绿活性茶粉的添加可以提高小麦粉面团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含茶低筋粉和中筋粉面团与空白面团样品相比,在醒发时间 45、90、135 min 时,拉伸曲线面积、拉伸阻力、拉伸比例显著增加,延伸度显著下降;其中超绿活性茶粉对低筋粉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添加超绿活性茶粉后,低筋粉面团吸水率显著增大2.9%,面团形成时间显著增加8.7 min,面团稳定时间显著增加19.2 min;以醒发45 min 为例,拉伸曲线面积从76 cm2显著增大到134 cm2,拉伸阻力从300 BU 显著增大到645 BU,拉伸比例从2.1 显著增大到4.9,延伸度从142 显著下降到131。综合得出超绿活性茶粉的添加对不同筋度小麦粉的加工性能均有改善效果,其中对低筋小麦粉改善效果最大。

3.1.2 绿茶粉粒径对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黄赟赟,王兴国,张士康,等.中国粮油学报,2013年,28卷第3期

摘要:绿茶粉内含物丰富,不同粒径的绿茶粉添加到小麦粉中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不同。本试验制备3种粒度的绿茶粉,添加到小麦粉中,利用粉质仪、拉伸仪和面筋仪测定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绿茶粉粒径的减小,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均显著增大;面团经过一定时间的醒发后,添加粒径20 μm 绿茶粉面团的拉伸曲线面积、拉伸比例最大,不同粒径的绿茶粉面团拉伸阻力R50 及延伸度变化不大;面筋强度试验中,绿茶粉粒径越小,面团的抗扭力增加,面筋强度增强;综合可以看出绿茶粉的添加有利于改善小麦粉面团的面筋网络结构,优化其加工性能。

3.1.3 超微绿茶粉生鲜面的研制及特性研究

张家辉,李曼,朱科学,等.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第9期

摘要:以小麦粉,超微绿茶粉为原料制作生鲜面,通过对面团的粉质特性、面条色泽、蒸煮特性及质构特性的测定评价,确定了超微绿茶粉的最适添加量为2%,并对绿茶粉添加量为2%的绿茶生鲜面的功能特性及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生鲜面的总酚含量、还原能力均明显高于未添加绿茶粉的生鲜面,抗氧化性大大增强,且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鲜面的货架期。

3.1.4 茶多糖对小麦淀粉回生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张春媛,朱跃进,张海华,等.中国茶叶加工,2014年第2期

摘要: 添加 0、0.5%、1%、1.5%、2%、4%、8%、10%茶多糖的小麦淀粉经糊化后4℃条件下贮存0.5、1、3、5、7、14、21、28、42、60 d,采用酶法测定小麦淀粉老化度,并使用Avrami 方程研究小麦淀粉的回生动力学。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茶多糖浓度的小麦淀粉Avrami 参数n 值均小于1,表明小麦淀粉重结晶是一次成核的成核方式,即晶核主要在小麦淀粉回生早期形成;从结晶速率常数K 来看,小麦淀粉回生速率随着茶多糖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茶多糖具有抑制小麦淀粉回生的能力。

3.1.5 茶多糖对小麦淀粉老化影响研究

张春媛,张海华,张士康,等.食品工业,2014年第10期

摘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黏度仪(RVA)及质构仪(TPA)评价茶多糖(TPS)对小麦淀粉(WS)回生的影响作用。DSC 分析显示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及糊化焓随着茶多糖添加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糊化小麦淀粉分别贮存3、7、14 d,其老化热焓和老化度随茶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减小;RVA 分析显示小麦淀粉的回生值随着茶多糖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茶多糖浓度为4%和8%时,其回生值分别降低了30 cP 和33 cP;糊化温度随着茶多糖浓度增大而升高,这与DSC所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质构分析显示随着茶多糖浓度的增加,淀粉凝胶的硬度、黏性、咀嚼度不断减小。结果证明,茶多糖有延缓小麦淀粉回生的能力。

3.1.6 绿茶粉对月饼饼皮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王彬,朱跃进,张士康,等.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1期

摘要:基于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高温烘焙环境下,绿茶粉对月饼饼皮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构成月饼饼皮风味物质在绿茶粉的添加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主体风味物质由甲苯、己醛转变为3-羟基-2-丁酮、β-庚烯醛、戊醇以及3 甲基丁醛;其中β-庚烯醛为绿茶风味成分。

3.1.7 醒发过程中绿茶馒头面团品质变化研究初探

蒋玉兰,王彬,宋华平,等.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3期

摘要:主要研究绿茶馒头面团在醒发过程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以及物性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醒发时间的增加,面团中功能成分呈递减趋势,面团的硬度、粘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越来越小,而粘着性、弹性和回复性越来越大;醒发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随绿茶粉添加量的增加,功能成分减少速率呈递减趋势,面团的硬度、粘着性、粘聚性、胶着性及咀嚼性增大,而弹性及回复性逐渐减小。

3.1.8 绿茶粉对馒头制作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

蒋玉兰,王彬,宋华平,等.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4期

摘要: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绿茶馒头面团中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前绿茶馒头面团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以芳香阈值较高的烃类物质为主,一级风味物质含量合计约65%,二级风味物质含量约为15%。发酵后3-甲基丁醇等芳香阈值低的醇类物质含量增加显著,一级风味物质含量升高至83%。蒸制后成品馒头中的风味物质仍以芳香阈值较低的醇类为主,正戊醇含量为20.4%,一级风味物质含量约为85%,绿茶粉的添加可适当改善馒头品质。

3.1.9 绿茶馒头储存期活性成分变化研究

王彬,宋华平,蒋玉兰,等.粮食与食品工业,2011年第9期

摘要:在绿茶馒头的储藏过程中,定时取样进行活性成分测定,研究绿茶馒头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藏过程各活性成分含量变化显著。其中多糖变化幅度较大,储藏中期多糖含量显著增大,后期下降较快,但储藏前后的含量大致持平。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的变化较平缓,茶多酚呈直线下降趋势。

3.1.10 酸奶发酵对绿茶粉功效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孙卉子,朱科学,朱跃进,等.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第9期

摘要:为促进茶叶消费,生产营养全面、风味独特的新型酸奶,研制了绿茶粉酸奶。通过测定绿茶粉酸奶的功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性,以研究酸奶发酵过程对绿茶粉的变化。结果表明,主要的儿茶素含量剩余93.64%;茶多酚79.71%;叶绿素a 减少46.83%,叶绿素b 减少87.02%,叶绿素总量下降63.94%;而抗氧化性提高了9.37%。

3.1.11 超微绿茶粉酸奶生产工艺的研究

支明玉,郑素霞.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年第12期

摘要:研究超微绿茶粉酸奶的加工工艺,以及茶粉抑菌阈值、杀菌温度和时间、砂糖添加量、鲜奶添加量对乳酸菌活菌数及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绿茶粉的添加量为0.25%,砂糖添加量为8%,糯米粉的添加量为0.10%,菌种接种量为6%,该条件下制作的酸奶的活菌数为3.8 ×109个/mL。

3.1.12 茶多酚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蒋玉兰,王彬,毛银,等.中国茶叶加工,2012年第2期

摘要:本文通过测定脱脂乳培养基中保加利亚乳杆菌菌体数目变化及产酸能力变化,研究茶多酚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含量茶多酚对保加利亚乳杆菌酸牛乳发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含量茶多酚抑制作用较小。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相同发酵时间的菌体数目先增大后减小,当茶多酚添加量为2.0 g/L 的时候,菌体数目最多;茶多酚浓度相同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酸牛乳的酸度逐渐增大,到发酵后期酸度趋于稳定,当茶多酚添加量为2.0 g/L 时,最终酸度最大;发酵后期,菌体形态极不稳定,大量保加利亚乳杆菌衰亡。茶多酚添加量过多,保加利亚乳杆菌产酸能力下降,而且茶多酚的颜色影响酸牛乳的色泽。

3.1.13 新型绿茶酸牛乳发酵工艺的开发研究

王彬,蒋玉兰,刘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年第10期

摘要:探讨了绿茶酸牛乳的发酵工艺,确定了最佳菌种组合及种间比为 V(Lb)∶V(St)=1∶2,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3%,促生长物质为胡萝卜汁,添加量4%,稳定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1.5%,在37℃下培养24 h,所得到的绿茶酸牛乳体系稳定、色泽均一,有较明显茶香、无不良苦涩味。

3.1.14 壳聚糖结合茶多酚涂膜保鲜带鱼的效果

杨胜平,谢晶,佟懿,等.江苏农业学报,2010年,26卷第4期

摘要:以感官评分、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 值)、pH 值、硫代巴比妥酸(TBA 值)为指标,测定带鱼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涂膜能够明显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延缓挥发性盐基氮和TBA 值的上升,其中1.0%壳聚糖结合0.4%茶多酚复合涂膜带鱼保鲜效果最佳,4±1℃冷藏条件下,能将带鱼的保鲜期从4~5 d 延长至12~13 d。

3.1.15 EGCG 脂质体对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冯博文,李大伟,张士康,等.中国茶叶加工,2014年第4期

摘要:利用氧化稳定指数法评价不同浓度EGCG 脂质体在葵花籽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并观察加入EGCG 脂质体后对葵花籽油色泽、粘度、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EGCG 脂质体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葵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在葵花籽油中加入EGCG 含量为200 mg/kg 的脂质体相当于加入100 mg/kg 的TBHQ 的抗氧化效果;EGCG 脂质体的加入会使葵花籽油的色差和粘度略微增加。

3.1.16 茶多酚棕榈酸酯在食用油脂中的应用

王春花,汪叔雄,姚波,等.中国油脂,2015年第6期

摘要:研究了不同添加量茶多酚棕榈酸酯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并与几种常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比较,同时研究了茶多酚棕榈酸酯在猪油和人造奶油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0.03%的茶多酚棕榈酸酯添加量在大豆油中比较适宜;在几种常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中,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效果和TBHQ 相当;茶多酚棕榈酸酯在猪油和人造奶油中也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3.1.17 茶多酚对草鱼鱼肉蛋白质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刘泽宇,刘焱,罗灿,等.现代食品科技,2015年,31卷第6期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TP)处理新鲜草鱼鱼肉,利用分光光度计、质构仪、流变仪及扫描电镜对4℃贮藏的草鱼鱼肉蛋白质的乳化性、凝胶性、流变性及超微结构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3%以上TP 能延缓草鱼鱼肉蛋白质的乳化性能的降低,提高乳化稳定性;添加0.05%以上TP 能增加鱼糜的凝胶强度,降低鱼肉制品的储藏模量和损耗模量,清除由于脂类氧化而产生的自由基,延缓鱼肉蛋白质的降解速度。在试验范围内,TP 添加浓度越高,对鱼肉蛋白的流变学特性的保护作用效果越好,但不具备剂量效应,0.05%TP 试验组与0.07%TP 试验组作用效果差异不显著,考虑到生产成本,草鱼冷藏期间建议添加0.05%的TP。

3.1.18 茶皂素对草莓农药残留去除效果的研究

王静,杨秀芳,刘相真,等.食品工程,2014年第3期

摘要:使用清水、质量浓度5%茶皂素溶液和稀释3000倍的洗洁精对草莓进行清洗后,通过气相色谱对草莓中的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质量浓度5%的茶皂素溶液对水溶性和脂溶性的农药去除效果均优于清水和稀释3000倍的洗洁精,可以显著的降低草莓中的农药残留。结果表明,质量浓度5%茶皂素溶液对农残的去除效果较优,具有开发成果蔬洗涤剂的价值。

3.2 在日化领域的应用

3.2.1 茶提取物中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组成对酪氨酸酶抑制率的影响

梁慧玲,谭蓉,杨秀芳.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 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年

用不同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组成的茶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三种茶提物,茶提物1 总儿茶素为97.33%,EGCG 为54.51%,不含茶黄素;茶提物2 中总儿茶素为90.10%,EGCG 为90.10%,不含茶黄素;茶提物3中总儿茶素为21.73%,EGCG 为10.43%,茶黄素为36.80%。结果发现,酪氨酸酶抑制率:茶提物3>茶提物1>茶提物2,由此推断茶黄素类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远大于儿茶素类。

3.2.2 超绿活性茶粉面膜的研制

王彬,刘婧,蒋玉兰,等.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年第12期

摘要:研制以超绿活性茶粉(UGA-TP)为功能性添加物的新型面膜产品,结果表明,面膜的最佳配方为聚乙烯醇10%,羧甲基纤维素钠4%,甘油1%,UGA-TP 4%。采用此最优配方,所制得的UGA-TP 面膜产品茶粉分散均一,呈均匀膏体状,易涂展,肤感清爽、细腻,无明显颗粒感,色泽翠绿,有显著茶香;产品的干燥时间为1008±12 s,pH 值为6.38±0.07。产品不易发生分层、浮油现象,色泽变化较小,具有良好的耐热、耐寒及离心稳定性。

3.2.3 茶多酚用于羊毛染色工艺研究

王静,张玲丹,杨秀芳,等.中国茶叶加工,2014年第2期

摘要:采用后媒染法,设计正交实验,考察温度 (30℃、50℃、80℃)、茶多酚含量 (1%、5%、10%)、pH 值(4、7、9)、媒染剂、茶多酚比值(1∶1、1∶2、1∶4)等四个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染色效果的顺序为温度>pH 值>茶多酚浓度>媒染剂和茶多酚的比例。在本实验中,A3、B1、C2 和D1 的条件可以使得羊毛颜色的R、G、B 值最小(最黑),即在温度80℃、茶多酚浓度1%、pH中性和媒染剂用量1∶1 时,羊毛易染成黑色。

3.2.4 茶皂素洗面奶的配方设计

于赫,陈佳妮,彭兰,等.广东化工,2013年第1期

摘要:设计以茶皂素、依捷邦T、脂肪酸钾盐为表面活性剂的洗面奶,并考察茶皂素含量对洗面奶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茶皂素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及配方中的其他组分配伍性良好,同时可改善配方的泡沫性、酸碱性和感观性能。

3.3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3.1 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张旭,蒋桂韬,王向荣,等.动物营养学报,2011年,23卷第5期

摘要:以384 羽56周龄罗曼褐蛋鸡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羽。试验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2、3、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150 和200 mg/kg茶多酚。试验期63 d,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0 mg/kg 茶多酚显著提高了平均蛋重(P<0.05);添加 100~200 mg/kg茶多酚对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合格蛋率、料蛋比、死淘率、蛋黄和蛋白比率、蛋壳厚度、蛋形指数、蛋黄颜色及哈夫单位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以显著延缓蛋在贮藏过程中哈夫单位的下降(P<0.05);茶多酚对蛋黄中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够显著降低蛋黄中的胆固醇(P<0.01)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 茶多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重;延缓蛋在贮藏中哈夫单位的下降,延长蛋的保鲜期;降低蛋黄中胆固醇和MDA 含量,其中100 mg/kg 为最佳添加量。

3.3.2 日粮中添加茶多酚对青脚麻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血脂的影响

徐晓娟,蔡海莹,张磊,等.中国饲料,2011年第10期

摘要:研究了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2%、0.04%和0.06%水平的茶多酚对青脚麻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血脂的影响。茶多酚对青脚麻鸡胴体品质的影响效果在不同性别间和部位间差异不同,可以有效降低胸、腿肌剪切力,显著提高青脚麻鸡肉的嫩度(P<0.01);随茶多酚添加浓度增加能有效降低青脚麻鸡的腹脂率(P<0.05),同时对青脚麻鸡与脂肪代谢有关的血液生化指标TC、TG、HDL-C、LDL-C 和GLU 影响在其 43日龄左右的生长中期效果显著。要达到显著效果,茶多酚的添加量不少于0.04%为宜。

3.3.3 茶皂素对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李能琴,覃一峰,徐雯,等.南方农业,2013年第6期

摘要: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 0、200、400、600、800、1000 mg/kg 茶皂素,进行为期60 d 的鲤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茶皂素对鲤鱼有促生长作用,且添加600 mg/kg 茶皂素时,饲养效果最佳,其增重率为506.83%、生长比率为3.01%、饲料系数为1.99、蛋白质效率为1.21%。

猜你喜欢

黄素儿茶素茶多酚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儿茶素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N-端改造植物P450酶实现工程大肠杆菌合成甜菜黄素
两种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类产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漆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顺铂诱导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茶多酚真能祛斑吗?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