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李舸捕捉精彩瞬间

2015-01-19

大众摄影 2014年12期
关键词:器材摄影

(编者按)无论是走出去还是拍身边,如何捕捉到精彩的瞬间都是摄影人需要面对的话题,本期我们将跟随著名摄影家李舸,于瞬息万变的生活中,于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寻找、捕捉下那最精彩的一瞬。

理念

思考比按快门更重要

Q:想要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是否一定要多按快门?

A:很多摄影人在外出采风时,都有这样的经历:坐在车上,常会听见同行影友的相机“咔咔咔”地响个不停,这种频繁地按动快门确实很过瘾,但往往只是一种过瘾的发泄,拍下的也多是谷歌街景类的图像。

当你举起相机通过取景框看世界时,其实对你的视野是有限制的,更何况频繁按快门时,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已经从眼边飘过了。功夫在诗外,平时应该多练习用眼观察。我刚工作时上班坐公交车,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胶片相机都很贵,我连小卡片机都买不起,所以坐在车上就是练习观察。看到一个场景就会想象,如果拍摄的话应该是什么样?如果拿相机如何表现?时间久了,这种训练就会提升我对影像的把握。有思考地观察有时比举相机、按快门更重要!

个性的表达弥足珍贵

Q: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的爱好者需要思考哪些问题?

A:现在是摄影大繁荣时期,入行门槛低了,很多的人拿起相机不是为了获奖、成名,只是为了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陶冶情操。但是,很多影友却有一种从众心理,跟在别人后面盲目模仿,拍风光、拍少数民族、拍野生动物,这恰恰脱离了摄影的本意。

用相机从普通生活中提炼一个瞬间来表达自己的心智,这本身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行为。在国外,很少看到一群人在拍一个东西,而是大家拍摄的题材、表现的手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拿相机是要做什么,是随便拍拍还是要正式创作?如果是后者那一定不要盲目地跟风、模仿。

佛教有句话叫“不忘初心”,人们常常会忘记自己做一件事情最初的动机,很多人摄影最初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但随着拍得多了,这个“初心”反而被忽视了。如果给你一台专业相机和一部手机,你拍摄的状态肯定不一样,现在很多手机拍摄的照片非常好、很随意,十分恰当地表达着个体的心情,不像拿专业相机时那种功利性。这就是我想说的那种摄影的“初心”──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时间长了,技术不重要了,艺术也不重要了,最重要的还是要“影像随心”。 更何况当下大家都被海量的图片包围着,如果没有引导和自身提高的意识,很容易迷失自己摄影的初衷。

所以,全民摄影时代,当大家都在做这件事儿时,表达个性就显得弥足珍贵。

技巧

从事摄影这些年来,我不太敢拍摄风光,而是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和人。因为当你面对一个人时,很容易获得回馈,就像我们对话一样,我的观点很容易得到你的反馈。但面对大自然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养、经历和感悟,除了会感觉很美之外很难从大自然中获得震撼心灵的共鸣。

多看多拍多观察

Q:要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捕捉到精彩的瞬间需要做哪些功课?

A:多看。不是简单地“看”,而要在看过后进行思考──人家是怎么拍的、用了什么视角、为什么这么拍。我刚到报社工作时,总想着出去采访,但却被安排拆了三个月信封。这看似枯燥的工作其中大有学问,拆信的过程你就会琢磨为什么这样的照片就见不了报?应该怎么改变一下就能见报?

多观察。脑子里时刻绷一根弦儿──眼前经过的场景,你都可以想想如果拿相机应该怎么拍?要留心、留意,多用脑子判断、提炼,在散乱的场景中提炼出一张最能代表现在价值、能打动别人的照片。

多拍。摄影毕竟是手、眼、机相结合的事情,一定要多练习、对自己的设备十分了解。一台相机的功能非常多,但我们常常用到的却少之又少,当你跟风买了专业设备后,一定要熟悉它、开发它,让它为自己的想法服务。没有必要一出新器材就换,当你把一台相机用熟了,自然能在合适的场景选择最恰当的功能来表现。

充分注意法:想拍一个人文纪实画面时,如果怕被摄者反感抗议,你可以先拿着相机在对方面前晃,镜头不对着他,让他感觉你的拍摄和他没什么关系,当他放松警惕时,立刻抓紧时间拍摄。

突然袭击法:站在和景物平行的位置,选好光圈、快门、模式,迅速到他面前按下快门。

借物偷拍法:借助门框、反光的镜子拍摄,既避免了直拍对方的尴尬,也可以给画面增添一些效果。

器材

慢也是好事儿

Q:您在日常抓拍中是否也像在工作中一样用专业单反相机?

A:最近这几年我常在思考以前的一些拍摄理念和拍摄行为习惯,一味炫技、追求所谓冲击力的那些夸张、变形的影像,现在看来都不能长久留存。纪实摄影应该去标签化、去概念化、去宣传味儿。

我们现在强调影像的随意性。我给自己定的是四个字“沉色素朴”,去掉作品中那些太炫、太浮躁的东西。不摆拍、不剪裁、不做电脑后期、不换镜头,我现在还在坚持用胶片拍摄,在这样慢的拍摄中更好地感受、思考。

我经常用的是奥林巴斯EM-1微单相机,像素不是很高,但也够用,因为自己不会去放很大的照片搞展览。现在很多人作展览动辄都放大到几米,很震撼夸张,但在前不久,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上看到靳宏伟先生收藏的那些老照片普遍不大,但近距离细细地品味,感觉非常舒服。

相机要和自己的摄影理念匹配,我用的微单相机中有种滤镜是lomo,拍摄时照片会自动加上一个黑边,正好符合我自己不剪裁的习惯。尽管这样会增加储存时间,但这慢也是好事儿,强迫自己提高基本功、观察力。这种lomo效果有暗角,片子蒙上一层灰度,恰恰是我特别喜欢的。这种不循规蹈矩、比较随意的影像,正符合我现在的想法──打破我多年从事摄影记者职业养成的一些不好习惯。

器材要为自己的思想服务,找到那些更适合自己的相机和器材,把它们用熟。

猜你喜欢

器材摄影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AV TOP100! 2019-2020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What Hi-Fi?》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掠影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