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通气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动脉高压疗效分析

2015-01-17戴陆春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呼吸科2212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2期
关键词:肺病肺动脉阻塞性

戴陆春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呼吸科 221200

无创通气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动脉高压疗效分析

戴陆春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呼吸科 221200

目的:观察无创通气对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无创通气,无创通气时间为10h/d,上午和夜间各5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变化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所改善,平均肺动脉均降低。组内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肺功能(FEV1/FVC、FEV1/预计值)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虽然都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但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患者的肺动脉高压。

无创通气 重度COPD 肺动脉高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无创通气因其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支气管哮喘、重度COPD并呼吸衰竭和急性左心衰竭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为此,笔者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的40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配合进行相关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呼吸科的40例重度COPD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68~84岁,平均年龄(74.7±8.9)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3.5±2.7)年。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的COPD诊治指南重度COPD(Ⅲ级)的诊断标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肺动脉高压功能评级标准,分为轻、中和重度三度,所有患者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肺动脉收缩压均≥40mmHg(1mmHg=0.133kPa)。所有患者在参与实验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排除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气胸或肺大泡、肺动脉瓣狭窄及流出道梗阻、肺囊性纤维化、肺栓塞的患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排除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对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1)对照组实施常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抗生素、茶碱类药物、祛痰剂及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持续低流量吸氧,由氧瓶或家庭制氧机提供(≤2L/min)。(2)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无创正压呼吸机通气治疗。采用synchrony型BiPAP呼吸机及image3面罩或comfortclassic鼻罩(美国伟康公司提供),选择合适的面罩并加以固定,实施正压通气。选择压力支持/压力控制(S/T)模式,设定吸氧浓度为30%~45%,呼吸频率为13~17次/min。初始吸气正压(PAP)维持在0.78~0.98kPa,初始呼气正压(EPAP)维持在0.39~0.49kPa,通气期间,仔细观察患者的变化,可以根据患者的SpO2、PaCO2值的变化适当地调整IPAP及EPAP,注意始终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无创通气时间为10h/d,上午和夜间各5h。注意事项:在对患者进行通气期间,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清理呼吸道、吸痰,防止发生呼吸道堵塞。通气前准备好相关抢救物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4 观察指标 (1)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其中肺功能在COPD患者稳定期静息状态下采用丹麦JAEGER耶格肺功能仪测定FEV1和FVC。肺动脉收缩压(PASP)则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简化Bemoul方程估算,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动脉瓣舒张期最大反流压差+右心房压。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屏气,快速采集三尖瓣反流频谱、肺动脉瓣反流频谱及右心房压,测量3次取平均值。(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气胸、腹胀、气压伤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虽然都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但经过积极正确的处理,问题均得到及时的解决,没有影响正常的治疗。且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PASP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PASP比较(±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指标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FEV1/FVC(%)47.8±10.6 54.3±13.2#*48.4±11.3 50.3±11.6#FEV1/预计值(%)37.3±12.4 41.2±12.4#*37.8±11.9 39.2±11.7#PASP(mmHg)44.2±5.8 35.2±6.7#*45.1±6.3 38.9±5.8#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目前治疗COPD并肺动脉高压并无特异性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研究表明,除了戒烟以外,长期氧疗也确定为改变COPD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文献报道了无创通气(Bi-PAP)在重度COPD中的应用,其中Chaouat等研究发现,接受长期氧疗患者平均肺动脉压能够基本保持稳定,但长期氧疗并不能逆转肺动脉高压[2]。向平超等研究表明通过家庭无创通气治疗能纠正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的呼吸衰竭并降低肺动脉压力[3]。国外的临床研究资料也表明,严重COPD稳定期患者可以通过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主要与无创通气促使患者体内NO水平增高,ET-1、ANP水平降低,进而导致肺动脉压力降低,右室负荷减轻,憋喘症状得到缓解有关[4]。

本文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所改善,平均肺动脉均降低。组内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肺功能及PASP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虽然都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但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意味着两组患者在安全性方面没有差别。其作用机理可能在于,Bi-PAP通气通过给予气道一定的正压,保证了有效的肺泡通气量和氧合功能,能够使肺的通气血流比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了患者缺氧的状况,避免因缺氧造成的肺血管的收缩,防止出现肺动脉压的升高。同时实施正压通气能够降低患者的气道阻力和弹性阻力,促进肺的扩张。通过提供外源性的呼吸末正压还可以有效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从而减少呼吸肌的运动,防止出现呼吸肌过劳导致的肌肉麻痹。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重度COPD伴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实施无创通气,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对于降低患者的肺动脉高压也具有一定的协同和促进作用。但是因为研究样本过少,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仍然需要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1]张妮.无创通气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3(26):19-20.

[2]崔苏敏,陶立翠.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4(9):40-41.

[3]苏成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8):142.

[4]梁少红,田峰,冼慧仪,等.无创通气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2,15(18):13-15.

(编辑紫苏)

R563

B

1001-7585(2015)22-3071-02

2015-03-30

猜你喜欢

肺病肺动脉阻塞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营养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老肺病你该怎么办
巴金人物轶事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
阳和汤为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