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部建在连上的理论与历史解读*

2015-01-09刘汉利

军事历史 2015年1期
关键词:支部军队政治

□ 刘 征 刘汉利

“支部建在连上”是马克思主义支部建设思想在中国人民军队中的实现,探讨其实质和设置机理,对人民军队政治建设不无裨益。

一、马克思主义支部建设思想在中国人民军队中实现

(一)支部建在连上是马克思主义支部建设思想在军队中的体现。1847年6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下,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诞生,并明确要求建立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系统。后来,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支部建设思想。在建党初期,列宁认为应当依靠党的支部 “扩大我们对工人群众的影响”①《列宁全集》,第36卷,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在党的力量扩大、党员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列宁进一步主张以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形式,指出只有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以巩固,才是真正建立起了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强调 “应当依靠共产党支部,依靠工会”②《列宁全集》,第38卷,1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来组织开展工作,并旗帜鲜明地把党支部设置在工厂、矿山等基本生产单位。关于军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问题,列宁也做过相应思考。他认为,应当在红军的每一支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以建立内部的思想联系和自觉的纪律。既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支部,支部应该设在基本单位,而部队的基本战斗单位是连,那么,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就是,军队基层党支部应该设在连上。

(二)马克思主义支部建设思想没有在苏军中彻底实现。在苏军中,由于过于强调 “一长制”的作用等原因,党支部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都不理想。一是其建立受制于相应政治机关,没有广泛建立在基本单位。苏军的党组织在政治机关领导之下,各级党组织需取得相应政治机关 (政治部或政治处)的同意方能建立,在团一级设立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由政治处主任审核批准。”③刘刚、翟吉华:《外军政治工作概论》,127页,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二是其作用发挥不理想。苏军中的党组织受相应的政治机关和本级指挥员及政治副职领导,“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各级政治机关、指挥员、政治副职对官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党的决议在军内贯彻执行,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影响和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无领导指挥权,不决定部队的重大问题”④王建民等:《政治工作大辞典》,53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三)三湾改编前工农革命军一般每团一个支部。1927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第52条规定:“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农村,各兵营,各学校,各街道及其各机关内或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支部但须得区或县委员会之批准。”为了保证人民军队听党指挥,各地起义领导人按照党章的要求,在建军时就在军队中设立了党支部。然而,在三湾改编之前,党支部一般是设在团一级。

1924年秋,中共广东区委以周恩来为代表在黄埔军校内建立的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是在军事系统中建立的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叶挺独立团的骨干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主,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中共党支部,是大革命时期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第一支正规军队。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 “两年前,……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30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可见,这时党支部是建在团上的。

南昌起义时,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起义的中心,在团建立党支部、党总支等基层组织。发表于1927年10月30日的周逸群的报告说: “钱第筠之下,各军设军委。军委之下设师委,师委之下每团有支部及分支部小组。”②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2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可见,除了个别连队,基层党支部仍然建在团上。

(四)三湾改编后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逐步确立。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把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如果支部建在团上,将只有一个支部。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这一做法在红四军成立前就固定下来。1929年9月1日 《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中说:“四军未成立前毛部由湖南省委任命之前委指挥,湖南特委令其改组一师二委,朱部为一师委,湖 〔湘〕南农军为各县委,是时各部队连上成立支部”③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256页。。可见,在1928年,“支部建在连上”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经过实践总结, “支部建在连上”逐渐完善。到1929年底,古田会议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④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344~345页。这时,支部建在连上已成为正式制度。不过,这只是在红四军中的制度化。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 “支部是党在红军中的基本单位组织,每连中有党员三人以上者均得成立支部。”⑤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607页。这时,红四军的支部建在连上已被全军认可并成为定制。有了制度后,各部队纷纷把支部建在连上。1931年3月9日,《陈豪人关于百色起义及红七军成立后的斗争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到,红七军 “除第四纵队是才编成的队伍,过去未有发展工作,党员数量甚少,其他三个纵队各连差不多均有支部组织,支部亦能开会讨论问题,在上级机关指导之下可以工作”⑥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653页。。

党支部从建在团上演进为建在连上有什么意义呢?这要从其实质看起。

二、支部建在连上的实质是贴近群众

红军创建初期是从每团一个支部没有经过营级直接跃进到支部建在连上的,那么团和连两级有什么特殊呢?

(一)每团一个支部是国权不下县在军队中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社会学关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分析范式被用来作为解释传统中国的一种分析工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温铁军先生概括的五个字:“国权不下县”⑦秦晖: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秦晖教授则把它完整的概括为: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⑧秦晖: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3页。。

“国权不下县”思想在传统中国军队中也有影响,政治主官重点监管将校,将校带兵,士兵被看成没有思想的 “群氓”,无须直接做其思想工作,政治机构因而不需要设置到基层。例如,宋哲宗时大臣刘挚说: “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战守,唯所指挥。国家承平百有二十余年,内外无事,以其制御边臣得其道也。”安抚使、经略安抚使由文官担任,武将担任都部署 (都总管)、副都部署、部署 (总管)、副部署、钤辖、巡检、都监,号为将官,领兵马,受指挥。可见,宋朝并不派文官到军队基层做政治工作,这类似于 “国权不下县”的地方管理。

国民党秉承了 “国权不下县”的统治原则,在军队中通过团级党政组织控制军官,再通过军官控制士兵,企图达到国民革命军 “听党指挥”的目的。1926年4月8日,蒋介石说:“今天看见俄国报纸,知道俄国的党代表制度亦已取消了,这报上讲得很明白,他说从前革命时代,要利用许多白党的军官,所以没有法子,才派党代表,现在军队官长都是党员,用不着什么监督,所以党代表制度就可以废除。然而现在我们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是否可以废止,这还要研究。”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561~562页,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可见,在蒋介石眼中,党政组织主要是监督军官的。如果党政组织的主要职能不是面向士兵的,把终端延伸到连上就没有必要了。到了1936年,国民党规定各军师旅团党部与各该部政治训练处合并,统称政训处,政训处的基层组织放在了团上。

红军的来源之一,是国民革命军。受其影响,在建军初期共产党支部建在团上,这是不足为奇的。

(二)支部建在连上是军政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体现。走群众路线要求党组织的设置能够深入到最基层。在地方上,新中国成立后县以下经历了“议行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体制和 “乡政村治”二元管理体制,支部最终一般建在村上,突破了 “国权不下县”的传统统治方式。在军队中,我军明确提出:“以连队工作为一切政治工作的基点。……以共产党的党的工作,特别是支部工作为一切政治工作的基础。”②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5册,15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把支部建在连上,奠定了走群众路线的组织基础,确保军政工作能够做到每一名战士身边。

红军刚把支部建在连上时,大多数战士的文化水平太低,甚至基本上不识字,让普通士兵了解党的纲领和政策是很难的。为此,红军通过开办识字班提高士兵的文化水平。红军第16军军委书记邓乾元在1931年7月18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各连最近正根据中央指示成立□□□识字班”③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733页。,反映了那段历史。经过艰苦的努力,革命战士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支部建在连上的群众效应逐渐发挥出来。

三、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保证了军队听党指挥

毛泽东在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30页。

(一)每团一个支部不能 “抓住士兵”。支部建在团上的目的是 “抓住军官”,但仅仅 “抓住军官”不能完全让军队听党指挥。从地方上看,“国权不下县”就没有抓住群众。清代贺长龄、魏源选编的 《皇朝经世文编》卷七四 《兵政五·保甲上》中明确记载:“州县之地,大者且数百里,小者亦不下百里。欲以一人之耳目,户知其人,人知其数,难矣!”我们再来看军队中。1931年6月,国民革命军特别党部只有21处,而其正式党员有395945人,平均每个特别党部要做18855名党员的政治工作,这是不可能做好的。即使支部建在团上,一个团一般也有1000多人,团党部仍然不可能熟悉全团每一个官兵,更不用说保证全团听党指挥了。对此,毛泽东在 《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30页。

(二)支部建在连上能使党组织熟悉每一名官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某部曾选取百多人的连队搞比赛,蒙着眼摸兵,要求说出全连每一个兵叫什么,家是哪的,家里都有什么人,有什么爱好特长等基本情况。可见,连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只要用心去做应该能做到了解全连的兵。那么,支部设置到连就可以做好每一个官兵的军政工作了,无须设到连以下。

一般地说,营一级干部要能做到了解全营班长以上人员就很难能可贵了。美国陆军丹尼斯·J莱默尔上将说过这么一件事:“在某个招待会上,营长叫着名字迎接每个士兵、军官及其配偶。他还对每个士兵特别地询问了家里的一个事情。陆军师长说,他可能是军中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营长。”可见,了解全营每一个人几乎是个人能力的极限。

(三)连是完成党的军事任务的基本单位。党的军事任务分解后,一般把连作为完成一个方面的任务的基本单位,正如陈毅在1929年9月1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所描述的:“连上成立支部的作用非常大,因每一连可以担任一方面的任务,一个支部恰可以应付这个任务,连支部的精神,在 ‘一切工作归支部’这个口号上,四军党的基础在连支部上面,军队力量也寄托在上面。”⑥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257页。把党支部设置在完成党的军事任务的基本单位上,自然是有利于军队听党指挥的。如果把支部建在班排上,似乎更贴近士兵,但组织层级过多,会导致组织损耗,不利于上下贯通。支部建在连上,是减少组织损耗和走群众路线的结合点,是保证军队听党指挥的关键。

猜你喜欢

支部军队政治
支部联建润“甘泉”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