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安全视角下社交网络监管研究

2015-01-08刘少华张文珊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社交国家

刘少华,张文珊

(湖南大学 法学院,长沙 410082)

1 研究价值

互联网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已经逐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世界被连接成了一个整体。人们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上实现资源的共享,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是资源的贡献者。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增进了国家间的了解。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伴随着很多安全隐患,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国家安全的防线。我国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作为网络新生产物的社交网络在信息安全中更是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互联网单纯的网页浏览,单向获取信息的方式,而转化成一种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交流模式。这直接使人们从以前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了现在内容的制造者、服务的提供者、信息的传播者和行为的创新者。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其逐渐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并朝着主导性的角色迈进。特别是在信息安全方面,它更是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因此,研究社交网络对国家间信息安全的影响这一议题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2 社交网络的含义及特征

2.1 社交网络的含义

社交网络(SNS)源自英文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被译为是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会化网络服务或社交网络服务。它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进行社会交流活动的一个平台和载体。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①参见.社交网络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05540.htm

笔者把社交网络定义为是指多元主体基于社会交往特别是精神交往的需要,以网络为媒介,以交往为目的,实现知识共享、智慧共建、精神觉解、行动共鸣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使用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数量达到了4.37亿人;微博的使用规模有2.81亿;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也有2.78亿,使用率为45.0%。在国外,《2012年美国数字前景聚焦报告》中显示,在10个美国人中,就有9位在一个月内至少访问过一次社交网站,国内外社交网络已经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2.2 社交网络的特征

社交网络是一种“无组织的组织”,这是其最主要的显著特征。它是一种完全有别于传统机构和组织的组织,其具有超强的分享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却是,它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2001年,菲律宾民众通过短信组织游行并致使总统下台;2004年,西班牙民众采取同样的方式促使首相离职;2009年,摩尔多瓦民众借短信、脸谱和推特颠覆现政权;2010年底以来,中东、北非各国民众借推特、脸谱掀起“社交网络革命”;2011年,黑莓手机为英国“添乱”,再现社交媒体之惑等。

社交网络运用的就是公众的一个心理趋同特性,表达了民众的从众、想参与、想表达、仇富、仇官的心理现象。这种从众效应实际上是使参与者去个性化,把他们的想法由理性转化为情绪性。于此相对的,群众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易受暗示、轻信和冲动的。由此便发生了2010年,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2011年,日本福岛核辐射恐慌引发的抢盐风波 ;2011年,江苏省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等现象。

社交网络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新生物,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互动载体。社交网络中公民行使的政治参与实质上是一种公民民主权利的异化,在充分体现公民政治参与的强化和动员功能,社交网络无形中成为了一种“无组织的组织”。传统组织的组建需要具备共同的理想信念,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纲领、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组织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成熟的发展成员的方式方法,稳定的活动经费等条件。然而,社交网络却不需要统统具备这些因素,它仅仅需要提供的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网民可以进行沟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网络虽然组建简单,但却可以发挥像组织一样的功能和作用,特别是组织和动员功能。

3 社交网络环境下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信息安全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常见的说法是“通信保密”,以及“通信安全”,后来慢慢发展为“电子安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发生了几起信息安全事件,“信息安全”问题才引起社会的重视。

社交网络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形中产生了组织的作用而作用于国际政治中,影响着国际关系。正如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著名的“六度分割”(Six Degreesof Separation)理论所揭示出的道理一样,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可能不会超过6个人,这无疑揭示出了信息传播的威力,特别是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它所产生的能量也将是不容小觑的。

3.1 社交网络传播信息无国界

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活动都被看做是外交活动,传统的外交活动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②参见.外交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954.htm这些看似形式多样的外交活动始终都无法冲破地域的界限,然而社交网络却给国际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外交形式。

据美国媒体2011年7月7日的报道,奥巴马在7月6日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微博上举行市政会议、并与选民直接交流的美国总统。他当天通过Twitter直接与网民互动,回答网民的提问,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社交网络不仅跨越了国内空间的距离,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国与国之间地域的界限。2011年谷歌公司推出的一种全新的社区服务系统Google+,它是一种类似于微博的社交网络系统。奥巴马在2012年1月底开通了他实名认证的Google+账户,开始与网友互动。然而中国网友的行动力,使得奥巴马主页留言成功地被“刷”成了“中文版”,由此可见社交网络的无穷魅力。③参见.奥巴马的微博之道.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7/08/7579375_0.shtml

社交网络在外交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政府就十分重视网络的内政外交功能,英国政府要求内阁大臣从2009年7月起每天至少半小时发布一次微博。社交网络不仅成为政治精英们与网民沟通的一种媒介,更成为了政治精英们树立政治形象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是国际政要们包装自己,宣扬党派理念,国家外交政策和方针的扬声器。同时它也被认为是与民众现实互动的一条最快的捷径。正因为有了社交网络,草根粉丝们不必再仰望首脑,而有机会向首脑发出自己的声音。④参见.多国政要使用微博 奥巴马被称 “人气王”.http://news.163.com/11/0116/12/6QH5S2CH00014AEE.html

3.2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威胁国家主权

传统的安全观认为国家安全就是军事安全,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首次冲破了这个束缚,认为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应该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社交网络的不断繁荣,信息与文化安全逐渐成为国家安全中最突出的核心问题,各国互联网战略将升级为囊括现实世界所有安全元素的顶层设计战略。[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网络空间现在已经成为了除领土、领海、领空和太空之外的第五空间,是国家主权延伸的一块新疆域。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纷纷制定网络安全国家战略,并积极参与到了全球网络空间主导权争夺的行列之中。⑤参见.我国网络安全面临挑战 全球网络主导权争夺烽烟骤起.http://news.163.com/12/0209/09/7PQFJ63400014JB5_all.html由此可见,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就是保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是对国家信息疆界安全的一种捍卫。[2]

病毒、黑客,这些可能随时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的“不良分子”都是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2011年在我国实施网页挂马、网络钓鱼等不法行为所利用的恶意域名约有65%在境外注册。网络安全威胁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潜伏性,国内外现在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美国白宫、国防部、国务院、国土安全部、商务部、司法部在2011年5月16日,联合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它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阐释了美国在互联网空间进行的国际安全战略调适。在这个报告中,美国力推在互联网领域有利于美国利益的“互联网自由”,使“网络主权”和“信息边疆”的概念成为各国舆论与学界热议的话题。

3.3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引发政治运动

被誉为“第四次民主浪潮”的“阿拉伯之春”就是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完成的。突尼斯人民长年受到高物价与高失业率的困扰,2011年1月,无照菜贩不服当地警方取缔而自焚的案件,在脸谱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推波助澜下助长成为了抗议群众的力量,爆发了突尼斯国内的“茉莉花革命”,导致统治20余年的总统本·阿里下台,流亡海外。紧接着“茉莉花革命”又扩展成为“埃及革命”“利比亚内战”“也门起义”“叙利亚危机”等政治运动。

社交网络为国际运动提供了一个话语构建和大众动员的平台,这是传统的媒体工具所不能做到的。传统的媒体工具只是单向传播信息的一种工具,而社交网络这种新生媒介所能提供的是一个互动交流的机制,这就为国际运动的传播和动员提供了可能性。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借助于社交网络平等地参与特定议题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借助于社交网络无限扩展的空间,社会抗争的各种话语比较容易传播,受到干扰和限制的可能性比较小,从而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获得广泛地认同。[3]

在当代的社会运动中,集体行动已经能够大规模地使用社交网络来进行准备、动员、协调以及展示了。这样的社会运动首要目标往往是改变社会价值观和制度。因此,各类政治运动,包括环保、人权、种族、宗教、民族主义无不开始使用社交网络使自己得以广泛宣传并增强力量,世界上的许多社会运动都借助于社交网络而组织起来了。[4]

4 应对社交网络环境下国家安全的挑战

从法律层面,可以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细则来避免社交网络环境下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对于传统的网站,国务院的电信条例和工信部的部门规章中已经做了相应的备案或者前置审批的要求。但像社交网站这种新生事物,针对于其的相关制度和管理依然是空白的。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总体来看有两种方式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一种是利用木马病毒或者其他一些非法获取的方式来诈骗或损坏用户的合法利益,造成威胁国家安全的不良后果。对此必须严格监管,可以要求提供社交网络的服务器方保证社交网络的安全,尽可能的保证其网站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种是社交网络注册用户使用虚假的信息侵害合法用户的利益,威胁了国家安全。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严格监控社交网络的用户,可以尝试着引入用户实名制。例如一些提供婚恋及交友的网站,就可以要求注册用户提供相应的合法证明,以证明其合法的身份和真实的婚姻状况,以此来避免利用社交网络诈骗的事件再次发生。

从战略上考虑,在互联网领域中国必须提升和强化主权意识。当前,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网民群体,逐步成为了互联网的第一大国,但与之相不适应的是我国互联网技术的相对落后,特别是操作系统和核心硬件技术都需要依赖于国外。目前,世界上13个根域名服务器中美国占有了10个,这种先天的劣势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积极立足于防御战略。小到个人隐私,再到企业或机构的内部资料、商业秘密,大到涉及国家安全的机密,只要这些资料是被数字化或电子化后,其泄露的几率就会比原来纸质时要高出很多,出现类似“维基解密”式战略危机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高。2011年2月,美国政府热捧社交网络Twitter,其政府已经把社交网络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在此同时,希拉里的第二次“互联网自由”演讲中也明确表明了将以Twitter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作为维护美国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的新战场,这将势必对我国的政治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中国社会观念已嵌入在思想全球化的大潮中,而现在所提倡的“互联网自由”对意识形态渗透更具有十足的迷惑性,其背后所隐藏的是美国意识形态色彩,中国所有互联网用户必须引起强烈的重视。

对此,中国不仅需要继承与强化之前所确立的互联网既定战略,更需要重视新时代所引发的社会分化、矛盾突发,尤其是要警惕来自于外部世界的恶意中伤和挑拨等。那些来自于社交网络中的特殊用户,会利用这个平台传播和发布一些虚假信息,诱使不明真相的用户转发和传播,并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不利于国家安定团结的活动。例如西方媒体鼓吹的“中国茉莉花革命”,就是社交网络中别有用心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提出:“约定从2011年2月20日以后,每个周日下午两点在各个大、中城市人流最多地点或是中心广场进行散步和围观,目的在于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影响我国的和谐稳定的发展”。在我国“维稳定,保和谐”的战略方针下,虽没有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骚乱,但在客观上,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敏感期,在社交网络时代的平衡过渡更需小心谨慎。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有更为主动、全面和长远的互联网国家安全战略,分层次、分级别地构建国家的信息安全战略,来提高互联网中的相关防线。而对于民众而言,也需要提升自己的互联网安全意识,端正理性的价值观,须知“网络无国界,网民有国家”的基本逻辑,不要受到国外不良信息的蛊惑,更不要迷信那些充斥于社交网络中个人发布的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

5 结论

从1968年互联网诞生至今,互联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交流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从“人—机交流”到“人—人交流”的根本转变。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大环境下,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突破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时时、处处”互动交往,从而对政治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以国家间信息安全为甚。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间信息安全的一股新生力量,它冲破了国家间地域的界限,对国家主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政治力量的产生。然而,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决定了社交网络的话语权的不对等性,因此把握社交网络以我为主的地位,加强对社交网络建设的引导显得十分必要,这对于我们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1]王文.Web 2.0 时代的社交媒体与世界政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6):61-72.

[2]徐腾.浅析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3).

[3]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9(4).

[4]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社交国家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把国家“租”出去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