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7例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2015-01-04陆文婷陈淑莲梁世山

当代临床医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头颅脑电图脑炎

陆文婷 陈淑莲 梁世山

(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儿科 362000)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呕吐,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程凶险,死亡和致残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0万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美国每年报告的病毒性脑炎达2万余例[1]。近几年,本地区于春夏季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为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对我科2014年3月至9月收治67例病毒性脑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3月至9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7例,其中男47例,女20例,男女比为2.35∶1;平均发病年龄(6.04±2.79)岁,最大14岁,最小3个月,其中<3岁7例(10.4%),3 ~7岁40 例(59.7%),>7 岁20例(29.9%);病程1 ~14d,平均(2.21 ±2.30)d;住院天数 5~29 天,平均(12.88±4.72)天。

1.2 诊断标准符合第七版实用儿科学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

纳入诊断(1)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2个月至14岁;(3)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诊断(1)颅内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2)颅内占位病变颅内出血,颅内肿瘤等;(3)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脑炎;(4)其他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等。

1.3 方法 67例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常规、PCT、脑电图(EEG)、头颅影像学、脑脊液的相关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其中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全部患儿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至就诊时间为0.6 ~ 14 天,平均为(3.58 ±2.3)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全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为:发热为61例(91.0%),发热病程为0.5~14天;头痛、呕吐为 59例(88.0%),病程为0.5 ~10 天;惊厥发作 8 例(11.9%),肢体无力 1例(1.5%);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 14例(20.9%)。病理征阳性2例(3.0%)。见表1。

表1 各年龄组病毒性脑炎主要临床表现

2.2 血常规、PCT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 33例(49.3%),其中>6岁中性粒细胞增高13例,3个月~6岁中性粒细胞增高17例,共计30例(44.8%)中性粒细胞增高。其中白细胞以>10×109/L为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3个月~6岁以>40%为界,>6岁以>60%为界[3]。PCT<0.05有53例(79.1%)。

2.3 脑脊液结果 本组病人入院后均做脑脊液检查,正常11例,异常56例,脑脊液异常率83.6%,脑脊液外观均为无色透明,细胞数(4~372×106/L)。按照实验室检查可分类为: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有7例,占12.5%;单核细胞为主的有49例,占87.5%。检测蛋白结果为微量~++的有28例。检验糖、氯化物的值均在正常范围。经脑脊液涂片检查及培养后均未见有细菌。

2.4 头颅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人均做头颅影像学(MRI/CT)检查,正常58例(86.6%),异常9例,异常率13.4%,表现为脑容量不足2例,双侧颞角稍扩大2例,室管膜囊肿1例,脱髓鞘改变1例,MRI提示软化灶1例,大脑皮质异常信号2例。

2.5 脑电图入院后均行脑电图检查67例,首次结果正常31例,异常36例,异常率53.7%,其中轻度异常20例,中度异常14例,重度异常2例。脑电图(EEG)表现为基本节律慢化,广泛或局灶性,阵发性或持续性出现中高波幅θ波和σ波,一侧或双侧半球受累,以额、颞区受累为主,部份伴有癫痫样放电。

2.6 治疗 本研究患者采用阿昔洛韦或热毒宁等抗病毒治疗,适当应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细胞水肿,辅助应用胞二磷胆碱等营养脑细胞药物,积极给予降温、镇静、解痉等对症、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应用地塞米松29例(38.2%)、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合并有呼吸道细菌感染表现者15例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余患者未应用抗感染药物。经治疗后,本组数据67例患儿都治愈出院,未发生后遗症。

2.7 结果 比较全部患者的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见表2。

表2 脑电图与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例%)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占所有病毒性脑炎患者的20~68%[4],主要受累部位为额、颞叶底部,颞角等部位。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锥体束征阳性为主[5]。本组患者病程平均为(3.58±2.3)天,呈急性起病例,病前呼吸道感染15例(22.3%),病前头痛、呕吐59例(88.0%),发热为61例(91.0%)例,本组临床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以精神症状为突出的病毒性脑炎占相当的部分,国内报道33~36%以精神异常为首发[6]。本组数据中未发现表现出精神障碍的患儿,但在未来诊治中,仍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极易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障碍[7]。

本组数据显示,脑电图检查患者的异常率为53.7%,头颅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异常率仅为1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的基本相符[8],可见EEG异常发生率较高,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坏,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这些病理改变致脑组织的自发性生物电位改变,而出现异常EEG。在病变早期脑组织结构未发生改变,仅神经细胞发生功能紊乱时有异常,对于脑功能的测定比其他任何方法优越,它较早、较准确反应脑组织受损情况,对于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能较好的反应病情的轻重及转归。经脑电图检查简捷准确、无创伤和并发症,且费用低,容易被家属接受,而经脑电图检查的阳性结果较高,可作病毒性脑炎诊断的筛查。

而头颅MRI在早期发现病灶,显示病灶的病理变化等方面虽有不足之处[9],但与脑电图检查相比,其优势在于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脑的形态学变化。

病毒性脑炎可以由不同病毒感染引起,不同的病毒造成的脑损害特点也不相同,但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以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为主,积极控制高热、惊厥,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防治脑疝形成,纠正胃肠道功能紊乱,控制呼吸道症状,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可用脱水药物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地塞米松的应用因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病毒感染扩散,不利于病情控制,同时容易合并或加重细菌感染,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因激素具有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小剂量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脑组织AQP4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轻脑水肿[10],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可根据病情需要权衡利弊后选择应用。

通过本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早期临床表现呈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对于伴随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者需提高警惕;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较大临床意义;积极早期抗病毒、控制脑水肿、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1]Melver CJ,Jaeques CF,Chow SS,et al.Development of multiplex PCRs for detection of common viral Pathogens and agents of congenital infections[J].J Clin Mierobiol,2005,43(10):5102 -5110.

[2]胡亚美,江载芳.病毒性脑炎慨述.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59-763.

[3]王卫平.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1.

[4]张淑琴.神经病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183.

[5]吕传真.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60.

[6]韦玉华,潘润德.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95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1):45 -47.

[7]靳贵平.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65 -67.

[8]刘英高,帕丽哈.巴依道列提,王淑娟,等.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17(2):77-79.

[9]郑冲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2):278 -280.

[10]杨振兴,李宗正.小剂量地塞米松对创伤性脑水肿AQP4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6):600-603.

猜你喜欢

头颅脑电图脑炎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油菜花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嵇康·绝响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会说话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