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人文关照的有声语言呈现

2015-01-04朱宝志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传媒大学语言表达民生

朱宝志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人文关照的有声语言呈现

朱宝志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是一门艺术,电视民生新闻中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语言创作也不例外。当前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电视民生节目主持人要想有长远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节目更加人性化,这其中,人文精神就是人性化的核心支柱。充满人文关照的有声语言及副语言的呈现不仅对主持人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所在媒体的品牌竞争力乃至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广播电视; 民生新闻; 主持人; 有声语言; 人文关照

所谓主持人的人文关照,就是指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行进过程中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和副语言辅助表达,弘扬真、善、美,传播新、雅、精,彰显主持人自身及所在媒体的人文素养、人本情怀,力求用手中的话语权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生产是“在平民化传播理念的指引下,对具有本土化、生活化、接近性等特征的新闻进行采集、加工、处理的过程。”①节目内容和受众群体的定位决定了主持人传播理念的调整,面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百态,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人文关照就显得更为重要。

人文关怀具有时代性,其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归结到一点,其核心价值都是一样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新闻工作站上线上来,具体到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这一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上来,“以人为本”就是“以受众为本”,就是传播者心怀民众、心系民生,就是主持人“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念、以民众的视角为切入点”②,通过有声语言创作和表达,将稿件中的人文精神和主持人的人文关照“形之于声、及于受众”。

一、过程性与交流性

优秀的民生新闻绝对不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它在内容选材上的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在表现手法上,它采用故事化的类似于新闻特写的新闻素描的手法。而这从内容到形式的特点都迫使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及副语言的行进中体现过程性和交流性的特点。

所谓过程性,就是指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描述新闻事件时,要强调事件的动态行进特征,即把新闻事实调查推理的过程性特点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和副语言的描述体现出来。新闻事件特别是民生新闻事件一般来说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描述,从起承转合到简短评论一应俱全。主持人的语言在其思维指引下的行进过程直接影响着节目的传播效果,其语言表达功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件的完整性、清晰性、动态性。而这其中,内在语、情景再现这两个语言表达内部技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的交流性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是视民生新闻的重要原则,内容、视角、定位的大众化和平民性必然要求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平民化,这就是交流性的一个落脚点。另外,电视媒介是大众传播平台,如果在大众传播中体现交流性是民生新闻主持人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民众本位、有对象感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从语言表达内部生发角度来说,“民众化对民生新闻的兴起到直接的影响,电视新闻也从以往宏观的声音和立场转向微观的百姓视角,由‘政府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③民生新闻的兴起说明,民本理念不仅成为当代电视传播者的精神动力,也是当代电视人的一种精神归宿。从语言表达外部表现角度来看,强烈的对象感是拉近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重要桥梁。主持人在演播室里应该是一种“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获取正是主持人业务能力强弱的一种表现,好的主持人就应该将受众“放置”于自己的眼前,感受到他们的反映和反馈,想受众之所想。这样的语言是有交流的语言,是能够让受众轻而易举接受的语言,是媒介与观众之间的纽带。

二、本土性与接近性

民生新闻具有本土性特征,这种地域特点、本土气息既是传播媒介争相竞争信息资源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体现。而本土性本身就是一种接近性的表现,这种接近性不仅是地域上的街坊邻里的生活琐事,而且具有心理层面的接近性,因为它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这个受众群体、我们这个社会阶层、我们这个消费层次和我们这个人际交往中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更像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生活,可以进行自我提示、自我帮助与自我反省。“媒介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实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实现一种传播权利的让渡。”④而媒介接近权便是实现这一让渡的途径之一,民生新闻注重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这本身也就是媒介传播权利的让渡,让渡于民、获利双方,何乐而不为呢!

在上述能够体现过程性和交流性的基础上,主持人语言的语气尤为重要。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创作角度看,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主持人语气的形成路径:目的→态度→语气。就是说,主持人在把握住稿件所要传达的目的后,要落实到稿件中的重点段落、层次、语句,由此由点到面形成对这件新闻事件的感情态度,并将其落实到有声语言的语气中。因此,要想把握好语气,就必须明确这条新闻传达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反映一类社会现象?是不是在警醒人们要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是不是在赞扬某一做法并且大有退而广之之义?有了明确地目的支撑,主持人的态度也变明朗化——是褒是贬、是扬是抑、褒扬中有警示、贬抑中有支持,这些明晰的态度必然要附着于主持人的语气中,并通过细微多变的语气表达鲜明的态度。如此,传者说得清楚,受者听得明白,传播效果必然是如人意的。

三、解释性与分析性

喻国明教授曾经说“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当今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传播媒介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绝对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新闻报道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通用技能’的时候,专业媒体必然在发现事实方面处于‘劣势’——他们在接近事实的便捷性方面远远不及‘无处不在’的普通公民。”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普通公民新闻报道的一个缺点就是只看表面、缺乏深度、浅尝辄止甚至望文生义。因此,“补充人们不对称的社会认知中的关键论据性信息,便成为媒体的一种责任和价值。”⑤

民生新闻主持人必然需要承担起这种责任,将所在媒体的观点解释给大家,将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条分缕析的解剖在受众面前。首先,主持人对整个新闻事件了然于心,受之于心才能及于受众,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该事件的前因后果、逻辑联系,那么又怎么期望用自己的“无情之语打动有心之人呢”?其次,主持人要锻炼自己敏感的思维能力。所谓敏感的思维能力,并不只是说反应快,而是指要思考的有深度,有不同的视角,有远卓的见识,有鹤立鸡群的创新意识,出其不意的语言与思维的闪光点。再次,主持人要时刻具有受众意识和对象交流的感觉。所谓解释性和分析性就必然有解释和分析的第三方受众,而不是自己夸夸其谈,因此,语言的交流感就要强烈。应该找寻这样一种感觉,传者与受众促膝而坐,为其解惑答疑、传递观点,为其把每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思维障碍用自己形象化的有声语言加以传达,把主持人和所在媒体对这件事的看法毫无保留的传递给“眼前”的受众。

四、公正性与启发性

媒体向来被人们看作是公正性的象征,其舆论监督能力也成为影响一家媒体品牌形象的标志。媒体的专业责任就是实现社会表达的意见平衡、关系的平衡、情绪的平衡——“当社会笑的时候,不要让大家笑出狂妄;当社会哭的时候,不要让大家哭的沮丧。”⑥因此,主持人应该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展现该媒体的公正性,这既是媒体公信力的体现,也是主持人人文精神的体现。另外,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信息泛滥的时代,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式的信息服务,而是要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民众的力量和智慧,并且建立相关规则,让广大受众在信息传播领域享有更多的控制权,在自主中实现社会的自我关照和自我治理,这也就是启发性的内涵。同样,启发性的引导者责任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也责无旁贷的落到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肩上。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想呈现出媒介公正态度和思维启发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获得的,它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需要主持人真心实意的为民众着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需要主持人心里常怀人民大众的衣食起居、生活状态,眼里常有百姓民生的冷暖安危、喜怒哀乐。这样,他才能对民生新闻稿件中百姓的生活从内心里加以关注,才能“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而那些没有民本理念的“声音花瓶”,纵使其语音再珠圆玉润、声音再清脆动听,具体到民生新闻的语言表达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人文关怀,又怎么谈得上公正与启发呢。

注释:

①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报社,2008.

②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③陈敏, 刘凤海.《浅谈民生新闻的属性及其传播理念》,鸡西大学学报[J],2008(4).

④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报社,2008.

⑤喻国明,《从社会场域的转换看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变》.

⑥马建宇等.《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报社, 2008.

[2]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陈敏, 刘凤海.《浅谈民生新闻的属性及其传播理念》.鸡西大学学报[J],2008(4).

[4]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报社, 2008.

[5]喻国明.《从社会场域的转换看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变》

[6]马建宇等.《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J901

A

1671-864X(2015)05-0171-02

朱宝志(1987—),男,汉族,吉林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传媒大学语言表达民生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中传原副校长蔡翔被查,曾承诺做一位“公正廉洁领导”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孙翌飞作品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