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职教课程改革与趋势

2015-01-04李琴陈琳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职教课程内容

李琴 陈琳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52)

浅谈中国职教课程改革与趋势

李琴 陈琳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52)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然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一直是在某种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支配下进行的。本文作者力图借鉴国际上较为成功的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对当前中国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国职业教育;趋势

高职教育体系首先是一个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技术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结构产生了新的需求。为应对这种需求.各发达国家纷纷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课程开发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学习和借鉴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给予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主要体现在:其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应该是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而不是知识体系;其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应该是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其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方式,应该是基于需求驱动的校企合作,而不是闭门造车的书斋里的冥思苦想。

相对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要更多地服务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对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后形成的一种教育门类,是对岗位或岗位群相关工作任务集成结果所赋予的一个科学编码或一个意义符号。因此,职业教育的这一教学门类,就更多地具有职业属性,而不是学术属性。这种源于社会职业而高于社会职业的教学门类,亦即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被视为一种服务于教育的“职业”,可以称其为“教育职业”。基于此,也就应该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找到一个不同于普通教育,但却与普通教育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处于同一个层次的课程范式,而不是一种课程模式。什么样的课程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范式呢?

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等;内因是指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职业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其中,对职业教育课程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由于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是在探索中调整、演变和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目标的现实定位,就是要求依据现实条件确定课程目标,即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专门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无可争辩的永恒目标,更是永远追求的理想。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情况,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或定位,完全是基于对现实社会情况的不同认识。有些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忽略社会需求的变化,目标定得过于保守。有些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条件的基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寻找理想目标的现实切入点,即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强调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

当前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充分研究、借鉴、吸收国内外课程综合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使课程综合化的实施少走了许多弯路,确保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课程评价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1]杨秀军.论世界职教课程演进对构建我国职教课程体系的启示[J].高职教育研究,2006(03).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郭继东.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刍议阴.教学与管理,1998,(7—8):3—6.

[5]付雪凌.从无序走向规范: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探析叨.职教通讯,2007,(2):

[6]戴四新.高职高专专业与课程标准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7]杨理连.高职办学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8]杨理连.高职办学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9]杨卫红袁邵联银.高职课程改革历程浅析与发展趋势预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袁2010,12

[10]程云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袁2012,6

G642.45

A

1671-864X(2015)05-0153-01

李琴(1985.09-),女,江西南昌人,现工作于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汉族,讲师,学历:研究生(在读)。陈琳(1985.12-),女,江西南昌人,现工作于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汉族,讲师,学历: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职教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