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人文性关怀

2015-01-04吕慧洁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关怀个体人文

吕慧洁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人文性关怀

吕慧洁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理念的角度,引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中的人文性关怀,通过现实层面的多角度分析来阐释人文性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及意义。

人文;关怀性;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下的中华民族在千年的连续性积淀下,形成了超越限制的文化内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凸显出它的至关重要性。时代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在于社会整体结构的强调性,相反更加注重社会的有效性接纳与适应。弱化差异性组织结构上的效力规定,将人的整体性多向度发展置于核心层面,从某方面讲,以效力和信度为基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典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是所谓社会受众的人民群众所高度一致性认同的价值,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下群性及个体的整体发展能够达到有效的教育及关怀。所以这一视野下的审视,使得我们必须认同当下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性要求下的政治教育存在偏差及距离。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上,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内质上弱化减轻功利性的实践工作,适度回归到人文关怀的基准上来,这将对于社会整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效益和核心价值。

人文性关怀本质上是一个时空维度上的持续性问题。根据《易经·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双重性聚合了知识的认知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伦理化的价值体系。而人文关怀体现普遍的人类自我性关怀,具体导向个体和群性的人格尊严、价值维护、人生追求,对人主体性的,从低层次到高阶段的理想人格的造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存在的文明迹象之一,其价值核心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回避和忽视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极富构建性的问题。通行研究方法及阐释理论,从社会整体及个体需求出发,以社会为本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系统社会以及子系统群性团体之间的关系,借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持续性效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存在奠定支持与核心动力。所以历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所需要服务的,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一部分研究学者将其范式,称其为“社会哲学的视野”。客观地说,需求论的视角出发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法研究必不可少,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实体性地位,其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得以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范围由政治需要扩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但是此类研究方法也存在其局限性和狭隘性,不足之处就在于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社会大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整体中的部分构成,社会大系统与其子系统的关系,就只能加剧功利功用性,却无法深入其核心内部,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及如何构成客观社会现象理论命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本质及实质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社会环境,作为现实层面的人是无法剥离人文性存在的,因为无论个体还是群性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无论他们意识到与否,这都存在。

从现实中的人出发,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在本质上还是回归了中国传统哲学韵味下的,人人关系以及群性与群性之间的关联。思想政治教育是双向的属人也为人。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和出发点,恰恰在弘扬和培植人的主体创造性,恰恰在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能动性主体,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回归到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学也就是人文关怀之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展示出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范式,使得人获得社会集聚的思想道德文化财富,反过来让自己获得存在和发展的良性势态。

现实层面上,在群性社会强调客观社会是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的起源,而且另一方面主体的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与主体人之间就和谐的建立起真正的反馈机制。从而以现实的人的生存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将其看作是社会对人双向度构建。这样,主体性的人就由对外部强制性思想道德文化的被动接受者瞬间转化了变成主动自为的作用和行为。并且实施主动合理的改变外部思想文化的能动性构造者。人的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也是的人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和环节。所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行合一、受动与主动、群性与个体辩证地统一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关怀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文关怀的借用及渗入和良性结合,可以大力发展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这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化过程中,构建四个原则性内容。个性差异化原则、人性本然化原则、人文生活化原则、道德幸福化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发展到当下最根本、最核心的需求是享受真正人性化的社会生活。在群性生活的空间中尊重人的本性,也就是用人性化的方式去尊重人与其他的个体或者群体平等和谐的相处生活。同时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人自身认识、发现、发展、评价及其完善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无法脱离,所以关注现实层面的人,才能更好的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各方面真正意义上帮助答疑解惑,实际上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道德幸福是人生永恒的主体。幸福与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崇高的目标,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学校个体,教育事业首先要着眼于人的道德幸福上,不仅要生物性的人上给予全面的关照和提升,也要培养个体社会性道德幸福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正能量,促进个体与群性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正确地看待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同时正确的履行的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担当道义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中去,不断拓展和超越自我。所以人文性关怀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可以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意义,同时又具有普世价值的教育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陆挺,徐宏·从“大讲座”到“讲演录”人文通识讲演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D64

A

1671-864X(2015)05-0146-01

吕慧洁(1989—),女,汉族,周口师范学院老师。

猜你喜欢

关怀个体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