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亨利·劳森短篇小说中的本土特色及其成因

2015-01-01王希玲上海电机学院外语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2期
关键词:劳森丛林短篇小说

王希玲/上海电机学院外语学院

试析亨利·劳森短篇小说中的本土特色及其成因

王希玲/上海电机学院外语学院

亨利·劳森(Henry Lawson 1867—1922)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短篇小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贴近丛林人、淘金人和下层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是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从主题、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和语言等分析劳森短篇小说中的本土特色,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本土特色的成因。

亨利·劳森;本土特色;成因

亨利·劳森(Henry Lawson 1867—1922)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亨利·劳森不仅创造了澳洲本土气息的诗歌,而且也创造了本土型小说模式,从而取代了欧洲短篇小说创作模式,而他本人也将因此而留芳百世,享誉文坛。亨利·劳森在澳大利亚乃至世界文坛上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其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是澳大利亚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1.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

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以生动的形象、简炼的笔触和深挚的感情,深刻地刻画出澳大利亚早期斩荆披棘的开拓者艰苦创业的历程,同时也为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他的语言朴实生动,富于幽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口语特点,被评论家誉为“普通人的声音”。他的作品无论在题材、风格、语言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奠定澳大利亚文学的基础作出了贡献。他写作的《我的那条狗》、《当铁罐沸腾的时候》、《乔·威尔逊求婚记》、《吊唁))、《阿维、阿斯皮纳的闹钟》、《炯斯胡同》、《赶羊人的妻子》和《把帽子传一传》等,都无不体现了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丛林文化、淘金浪潮及澳洲精神与生活的主题内容。

2.亨利·劳森短篇小说中的本土特色

2.1亨利·劳森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体现出的本土特色

亨利·劳森短篇小说的题材主要是丛林生活和伙伴情谊。 劳森写得最多而又最好的短篇小说,是反映丛林生活的作品。在那些作品种,劳森对丛林生活及丛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真实地反映了丛林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亨利劳森摒弃了早期短篇小说家使丛林生活浪漫化的创作方法,着重描绘生活的单调枯燥,如丛林人的孤独、丛林灾害的侵袭等方面,并使这些方面现实化、“澳大利亚化”。有些人会认为劳森描写的丛林生活过于灰暗、晦涩,这反而是他的特别之处。

除了丛林生活的描述,劳森的短篇小说中也有大量对伙伴情谊的描述。 如在《乔威尔逊求婚》中劳森着力描写的不是威尔逊怎样向玛丽求婚,而是威尔逊的伙伴杰克怎样费劲心机撮合他们俩。《新年之夜》中,促使二十年的一对夫妇在除夕之夜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与其说是情爱的冲动,不如说是丛林伙伴们的友情又煽旺了熄灭的火花。

2.2亨利·劳森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本土特色

亨利·劳森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不是惊天动地,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是具有澳大利亚本土特色的人物形象,如丛林人、流浪汉、剪羊毛工人、淘金者。这些形象特有的语言、行为等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澳大利亚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澳大利亚早期开拓者艰苦创业的历程。

2.3亨利·劳森短篇小说的写作风格所体现出的本土特色

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将简洁与略含忧伤的幽默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他的短篇小说笔触自然流畅,简洁利索,读来使人感到故事不是劳森写出来的,而完全是它本身自然发展而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他的文章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幽默。劳森将二者巧妙地融为一有机整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另外,亨利·劳森喜欢使用丛林人所熟悉的“丛林故事”的讲述方法,这种方法的一大特点是造成读者参与的假象,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人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讲故事者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而听者则似乎觉得所说的事就是自己生活中所发生或者自己所熟悉的事,于是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急于听下去,了解后事如何。

2.4亨利·劳森短篇小说的语言所体现出的本土特色

亨利·劳森在短篇小说善于使用对话,体现澳洲风格的对话活泼明快,直截了当,用词也利索明了,取舍得当,决不冗长罗嗦,因此每个字都意有所指,很有份量。如《牧人之妻》一文中的一段对话:

过了一会儿汤姆嚷道∶“妈妈,你听那些可恶的小袋鼠老在叫,我真想掐死这些该死的东西。”

杰克迷迷糊糊地杭议说∶“可那些该死的小东西不咬人呀!”

母亲详怒斥责道∶“又来了,汤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别教杰克说脏话!”

但她边说心里边怒笑。杰克这时又睡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汤姆又问道∶“妈妈,你说它们会救出该死的袋鼠吗?”

“老天!我的孩子,我怎么知道!快睡觉!”

“要是蛇再出来,你叫醒我好吗?”

“好,好,现在你赶快睡觉!”

3.亨利·劳森短篇小说中的本土特色成因分析

劳森开始进行创作的时期正位澳大利亚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澳大利亚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十九世纪末,澳大利亚民族运动蓬勃兴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这块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区开始成为一个初具独立规模的国家,显示出自己生气勃勃的形象。人们不再用异国人的眼光来看待这片原被视为严峻、古怪、丑恶、可怕的土地,而开始把它看做是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自己光明前途的年轻国家。大不列颠帝国不再是供其依附的母国,而是统治他们,束缚他们,阻碍他们前进的统治者。摆脱其影响与羁绊,建立一个自主自治的全新的国家,己成为人民大众的一致愿望。

这种愿望也同样在文学上得到反映:过去那种一味套英国文学的模式,跟在英国文学后面亦步亦趋,迎合英国中产阶级读者的殖民文学已令人感到厌倦,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富有澳大利亚特色的民族文学。于是,澳大利亚文坛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年轻的作家奋起向旧的小说及其创作模式提出挑战并为建立一种新的文学进行不懈的努力。他们首先明确了澳大利亚文学的任务,在澳大利亚文学应该反映什么题材,写什么以及为谁而创作上取得了一致的认识,接着向自己提出了创作方法的革新问题。既然是澳大利亚文学,当然要写澳大利亚人,取典型的澳大利亚素材,面向澳大利亚读者,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也没给作家们造成多大的困难。

只有劳森来得彻底,不仅完全摆脱了英国文学的影响与束缚,而且摒除了弗菲以及一般作家那种认为小说必应追求高雅的不正确看法,以朴素对朴素,从而取得了手法与题材,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的统一,也为澳大利亚文学以全新面貌出现做出了不可能估量的贡献。

4.结束语

澳大利亚作家万斯·帕尔默(VancePalmer)盛赞劳森的短篇小说“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文明力量。”的确,劳森的短篇小说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是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真实写照。他的小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贴近丛林人、淘金人和下层人的生活,尤为主要的是坚持“澳大利亚”。后来这些特点又发展成为整个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重要内容。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澳洲本土文化特色,是一颗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璀璨明星。大凡读过劳森短篇小说的人都不能不为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灵活的写作风格而倾倒。他在澳大利亚文坛上的先驱和泰斗地位却不容置疑,他的巨大文学成就也早已举世公认。

参考文献:

[1]徐经闩.略论劳森短篇小说的主题及写作技巧.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P54-57.

[2]彭桦.亨利·劳森的创作与澳洲本土文化特色.外国文学研究,2001.3,P117-119.

王希玲:(1981.3-),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上海电机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本文章受到上海电机学院学科基础建设项目资助,编号:13XKJC03。

猜你喜欢

劳森丛林短篇小说
怎样写短篇小说
丛林之歌
亨利·劳森丛林小说的自传性书写
劳森:“真大腿”、“仙人跳”
丛林大作战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冒险游戏
一起去丛林露营吧
Pei Cotz 回到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