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2015-01-01杨晓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思想

杨晓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杨晓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传承者,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其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新形势下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对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人才意义重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力培养;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其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推动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不上课就不是教师,不做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这也说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应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这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提升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要重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兼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以便更好的完成高校思政课所承载的各项社会功能。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任务较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课授课对象覆盖每一个学生,相对于专业课教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大都是超过120人的大班授课,每周理论教学时数达十二课时,加上平时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大超额,大班教学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近年来,许多高学历青年教师加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面对大班授课略显稚嫩和经验不足,课堂氛围不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青年教师一般要经过三年时间,才能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巧,驾驭课程教学和课堂的管理,对于很多的青年教师而言,教学水平与教学技巧亟待提高。

(二)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课一般是全国统编教材,严谨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影响了教师自我发挥的余地。很多教师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认为教材上和文件上说什么自己正确地传播给学生就好了,对科研方向的问题考虑较少,有些教师不能完全理解思政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科研投入精力多、周期长,见效慢,思政类科研项目申请立项比较难,经费数额也相对少,不能满足教师做更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凡此种种都造成教师科研的意识和愿望不强也影响了专业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思政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和满意感较低

思政课从宏观上是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识形态引导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观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国情国史、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微观层面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的难度较大,仅仅通过课堂的教学难以实现其目的,有些同学对思政课重视不够,课堂表现不佳,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有部分专业教师和管理者认为思政课不需要专业背景和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承担。这些问题都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基本的身份认同,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较低。

(四)难以平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

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学而忽视了科研,不重视与实践的结合和创新,有些教师在当前高校强化科研的考核机制影响下,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方面,放松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认为有了科研就有了绝对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模式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发展需求。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能力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更好的开展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应通过教师自身、高校和社会多方支持系统的努力,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思政教师应两手抓,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自身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注重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善于总结和吸收最新的教育成果和理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拓宽教育视野,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为教学积累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要敢于直面社会问题,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把握学术动态和学科前沿理论,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揭示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广泛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参与课题申报,并形成科研思路和方式,以实现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良性互动。

(二)高校应建立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

为避免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失衡,高校应针对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和模式优化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

1.优化激励机制,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双向转化

教师如何分配他们的工作时间,取决于高校对教师参加教学与科研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学激励措施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明星评比等,通过教学比赛或课程建设等形式,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能力。但在科研方面的激励力度远远不足,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类科研基金,通过多投入多立项,激发思政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2.加强管理,加大支持和培训力度

学校可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思政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活动,赴名校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校内外的教学名师或在科研方面成果显著的教师通过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帮助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以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同时,学校也可以推进思政课教师的出国培训,拨出专款安排思政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开拓教师的教学素材和研究视角,使教师坚定职业发展前景,增强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科研潜能。

3.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课程教学应体现 “课外自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人格塑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要素的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

4.建立保障机制,提升教师能力

高校要重视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并把培养思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不行的,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高校应建立保障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思政课教师轮岗训练或挂职锻炼,走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多岗位历练和体验,增强教师的工作阅历、丰富工作内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科学研究更有问题导向,让“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和本份,科学研究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真正内化为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3、增强社会对思政教师地位的认同

中央文件明确强调:要改善和提高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思政课教师在物质待遇、课时费计算、职称评定、学术交流、个人先进评选等方面不差于其他专业教师,以确保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受到应有的尊重,劳动得到应有的承认,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的自豪感。国家和政府以及主流媒体应该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整个社会应该对思政教师地位有充分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教师要自觉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高校要为教师能力培养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和支持,社会要增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不断提升。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2]彭天明.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J],2011( 9).

[3]吴卫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世纪桥,2009(8).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思想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