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武平文化软实力

2015-01-01林春香武平县统计局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2期
关键词:武平县武平增加值

林春香/武平县统计局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武平文化软实力

林春香/武平县统计局

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随着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武平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内部结构、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探讨推动武平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文化产业;现状;结构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武平县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了武平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较快发展

据经济普查数据反馈,2013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1%;文化产业单位数475家(不包括产业活动单位5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86家,增长22.1%;从业人员0.34万人,增长13.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0%,同比提高0.92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总量排名位次及占比有所提升

据经济普查反馈,2013年,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3.1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7.73%,总量在全市的排位由去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5位,占比提高了2.9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单位数475家,占全市的11.38%,占比提高了3.1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资产总计13.49亿元(法人单位合计),占全市的10.93%,总量排位由去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4位,占比提高了7.2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3356人,占全市的9.64%,总量排位由去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6位,占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排位由去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3位。

(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工业发展迅速

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工业增加值0.95亿元,同比增长近8倍,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1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

(四)文化旅游业成为新的亮点

近年来,我县加强了文化与旅游的充分融合,以梁野山自然保护景区为平台,经常举办各种采摘节,文化交流大会,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县共有文化旅游企业2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家,增长3.6倍。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量小、比重偏低

武平县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小与其他先进县市还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3.12亿元,居全市第5位,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7.73%,比新罗区少14.7亿元,比上杭少4.90亿元;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总量5.30亿元,居全市第4位,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的6.6%,分别比发展较快的新罗、上杭、漳平少40.90亿元、4.34亿元、2.28亿元,差距较大;从业人员0.34万人,居全市第6位,仅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9.64%,分别比新罗、上杭、漳平少0.74万人、0.20万人、0.10万人,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单位少,企业规模小

2013年全县共有475个文化产业单位,单位数居全市末位,其中个体经营户334家,法人单位141家,仅占全市法人单位数的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7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家,分别占全县法人单位总数的4.96%、2.84%和0.71%,也就是说,规模企业占比不足9%,小规模企业占比大。

(三)资源挖掘和整合力度不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武平县具有“五大”可整合的文化资优势还没有被整合成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历史文化方面,武平拥有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山百家镇,其108姓的姓氏文化及军家文化等全国罕见。二是宗教文化方面,我县宗教文化地位特殊,拥有全国家喻户晓的八仙之一—何仙姑,在客家地区乃至海外华人华侨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客家保护神定光古佛、均庆寺、太平妈祖庙等。三是花卉产业方面,近几年,武平县花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富贵籽发展的更快,武平县富贵籽盆栽获“花王”称号,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面对如此巨大的花卉资源,武平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还没有建成集参观旅游与展览为一体的花卉产业园。四是茶业产业方面,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楼发展较快,但都是零售业个体户,还未形成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楼企业,也没有一家以观光和采摘为主的观光茶园。五是观光果园方面,武平县水果资源丰富,曾多次举办各种水果采摘节,如永平的葡萄采摘节、东留的杨梅节等,但武平县的观光果园管理服务理念还没有跟上,还没有成立自己的企业。六是民俗文化方面,武平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队经常参加各种民俗艺术表演,如永平乡中湍村的“上刀山、下火海”等名俗文化影响较大,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没有真正整合运作起来,还没有成立自己的企业。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比重偏小

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2013年,全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41家,其中网吧21家、印刷服务14家,社团服务16家,这三项占法人单位的36.2%。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印刷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三、提升文化产业整体规模的建议

(一)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武平特色文化品牌

武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自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资源散布各方,单体资源比较小,文化震撼力不强,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挖掘和整合才能形成精品。我县可以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成长性好的小而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全面整合、精心包装,形成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比如武平花卉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富贵籽发展的更快,可以借助武平县昌华花卉展览有限公司为平台,举办大型的花卉展览节,让武平的花卉特别是富贵籽走出武平,走出龙岩,走向全国;可以整合茶叶资源优势在武北组建以观光和采摘为主的大型观光茶园,在城区茶楼注入茶艺表演内涵;东留乡是武平的水果之乡,大面积种植多种水果,有桃、李、柰、梨等,永平乡的葡萄具有一定的名气,可以组建以观光果园为主的农业休闲旅游公司;把永平乡中湍村的“上刀山、下火海”等知名特色民俗文化与中山百家镇的“孤岛文化”加以整合,形成民俗文化大观园;把富有宗教文化特色的定光古佛、何仙姑品牌和富有红色文化的空军之父刘亚楼故居与周边县市的红色旅游区捆绑开发,形成统一线路的红色旅游线。

(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重点行业

武平县文化产业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现代文化产业较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增加值率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扶持发展,如文化创意、广告、花卉展览、茶艺表演、定光古佛、梁野旅游文化等重点行业。

(三)鼓励现有文化单位做强做大,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

各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现有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特别是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要将其培育成规模以上企业,以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同时相关部门要引导将非文化产业单位中的文化产业部分单独设立法人单位,并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经营管理,规划设计,进一步探索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做强做大。

(四)持续搭建文化展示交易展示平台

建立“政府办会、企业办展、以展兴业”的长效机制,贴近现实文化需求,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办好每一次的采摘节、文展会等,努力打造先进的文化艺术展示交易平台。

[1]《福建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汇编》.

猜你喜欢

武平县武平增加值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Walking on Fire
All Is Well
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Major Obstacles in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 Chinese Senior High Students
对武平县经济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
因祸得福
武平县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倍增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