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与产生过程

2015-01-01刘兴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2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生产力含义

刘兴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与产生过程

刘兴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含义,然后梳理了科教兴国战略的产生过程,指出科教兴国战略是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科技和教育的拨乱反正,科教兴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日益促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科教兴国;含义;产生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从词源上讲,“科、教、兴、国”四个字原是各自分离使用并各有丰富内涵的独立词汇,它们组合使用后,有的保留了原义,有的则有了新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一般而论,“科教”有三种含义:1.法令;2.特指道教信条戒律;3.科学教育的简称。“兴国”也有三种含义:1.振兴国家;2.兴盛的国家;3.剑名。①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教”至少包含三种含义:1.科学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即有关增进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2.科学和教育(science and education),即科学和教育两种概念和活动;3.科学技术和教育(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即科学、技术和教育三种概念和活动。而“兴国”也至少有两种含义:1.振兴国家(vitalize the country),使国家获得活力,从一个相对低级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2.复兴国家(revitalize the country),使国家重新获得活力,从一个较低基础上重新获得较好发展。“科教兴国”四个字组合在一起,其基本含义便有了一个相对特定的界定,即国际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振兴国家的国民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一系列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等。与之相对地,职业教育中只教授单一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非正式的教育,如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其他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出现。

受教育已被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1952年发表的欧洲人权公约要求所有缔约国保护人的受教育权。在世界范围内,联合国1966年发表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承认了此项权利。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其含义是指: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②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产生过程

(一)伟大的转折始于科技和教育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与“两个凡是”相关的是教育界存在着“两个估计”:即解放后17年的教育路线是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知识分子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③这两个估计使得中国教育和科技处于停滞状态。

1977年5月,邓小平一出来工作,就重新提起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口号。1977年5月24日,他在一次谈话中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心一意搞现代化。1977年7月,邓小平重新就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刚一复职,他就自告奋勇主管全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

1977年8月4日到8日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直言,应该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废除高校招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恢复高考制度。这一建议获得其他与会者强烈共鸣。邓小平听完大家的发言,转身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高考招生还来不来得及改?刘西尧说,要是推迟招生日期,那还来得及。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于是,恢复高考的决策就这么定下来了。

十年积压,使1977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570万,录取名额为27.297万个,录取比例为29:1。1977年末和1978年夏,中国迎来了史无前例、规模最大的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恢复高考不仅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制度,更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首先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引用了马克思的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其次讲了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工作的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党如何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科学工作中如何配备干部、怎么选拔人才、学术上坚持“百家争鸣”方针等丰富的内容。

在科学大会上,他以党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向科学家们诚恳地表白:“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讲到这里,会场上出现了一个动人情景: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断了邓小平的讲话,经久不息。

此后,在对外开放方面,科技教育界的开放改革更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端。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在会见卡特总统的时候,卡特说:“你们怎么不放你们的青年人出来呢?”邓小平很风趣地回答:“那好啊,我们给你送几千万人来怎么样?”回国后,邓小平就提出要派留学生。那时一年派了不到1000人,他觉得少,就提出,派1万人行不行?

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推动科技教育界的改革,进一步带动了全国各个方面,促进了全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正式提出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20年内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④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⑤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⑥

1988年,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⑧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邓小平同志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⑨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

1993年,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忘记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简编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2981页.

②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26日,载1995年5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1版.

③1971年4月7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张春桥、姚文元炮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对建国后17年我国教育工作的两个基本结论:1、解放后17年教育部门的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中,推行的是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2、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274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377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4页.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生产力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方法探析
科教兴国和创新之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