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历史中的“绿”,拥抱生活中的“蓝”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2014-12-30马建刚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黄河意识历史

马建刚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61)

追寻历史中的“绿”,拥抱生活中的“蓝”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马建刚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61)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雾霾”现象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职责,也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历史教材中蕴含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学中应注意捕捉环境与教育的结合点,向学生渗透、拓展、深化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历史教学 环保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生存的环境却在不断恶化,近些年来,“雾霾”等现象更是屡见报端,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把环保教育引入历史课堂,鉴古知今,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一、把环保教育引入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明白人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尊重、热爱与保护自然,进而激发爱护环境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是环境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历史教材注重的是史实,很少有明确的对环境问题内容的叙述。教学中应注意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找到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1.教师以身作则。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不抽烟,不随地吐痰,将粉笔头放在专用的盒子里,而不是随意乱抛。当看到学生乱扔纸张时,及时提醒他们,必要时可以将废弃物捡至纸篓,起到表率作用。另外,在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更要注意以身作则,例如准备好专门的垃圾袋,用来清理个人生活垃圾。若我们能从日常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多少会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可能成为一名环保者。

2.对比教育。

(1)利用教材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进行教育。

保护环境正面教材,如汉武帝治黄后,80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变成良田。破坏环境的反面教材:如楼兰、党项等民族的衰亡;秦末暴政、大兴土木等都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讲古代都城时,让学生体会其宏伟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破坏基础之上的。

(2)历史知识的古今对比,借古论今进行教育。

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提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就诞生在黄河两岸。我介绍了古代黄河的一些情况,如先秦时期,黄河上游沿岸森林覆盖率50%,那时的黄河清澈、晶莹,也较温顺。虽然每到夏季来临,暴雨成灾,河水暴涨,淹没一些农舍田庄,但它没有像今天这样暴戾。如今黄河为什么会这样暴戾?黄河的暴戾有多种原因,主要原因是环境被严重破坏,提高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我们要想完全改善黄河现状,必须停止对黄河沿岸的自然资源的破坏,加紧沿岸的绿化造林工作,逐步减少水土流失,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黄河泛滥造成的灾害。在古今对比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

3.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渗透科学发展观。

当讲到战国时期儒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史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告诉学生这是孟子提出的主张,让学生知道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无不对环境产生影响,近代工业的发展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时,工厂日益增多,人类对自然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导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量释放。地球上种种危机开始产生:水土流失、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等不断加剧;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不断出现,严峻的现实逼迫我们觉醒,要求我们今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讲“张骞出使西域”一课时,我介绍到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讲到“玄奘和鉴真”时,讲玄奘西游天竺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我补充,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是“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的繁华城市。然而,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诸国,早已堕入了历史的烟云。这一带如今是“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文明一个个被黄沙湮没。其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破坏了环境,大自然的报复,使这一带变成了戈壁沙漠。而且这一地区沙漠化的进程至今仍未停止,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沙漠的面积扩大了一倍。直到国家进行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才在部分地区控制了沙漠的扩展。

4.正确看待课本内容,寻找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

(1)人口问题。

中国古代人口问题,经常被用来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局稳定、社会繁荣的最重要依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能源消耗,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这些都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经常以大都市的人口数量作为反映一个国家一段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准。人口多代表经济繁荣,要让学生联想到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人们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这样自然环境就会随之改变;使学生认识到人口与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口资源比例失调,就必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殖民掠夺对环境的破坏。

新航路开辟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殖民掠夺在利益的驱动下步伐大大加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他们在中国贷款、筑路、开矿和办厂,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还肆意开采,滥掘乱挖,伐木砍树,掠夺有限的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的同时存在大量堆放的矿渣,污染了的水源和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环境。后来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包括森林的砍伐、植被的毁坏、煤铁的采掘、石油的滥炼和其他矿产的毁灭性冶炼、攫取,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3)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退化。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然而,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一度令人们陷入两难境地。如蒸汽机的发明应用反映了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但高耸的烟囱,如山的矿渣,飞扬的粉尘,如墨的污水,轰隆的机器却打破了大自然的静谧、祥和,使天空污浊,鱼鸟远逝,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灭顶之灾。五十年代出现的伦敦烟雾事件曾使12000多人痛苦地死去,还有人不少留下了终生受难的后遗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吸取。目前我国经济日渐发展,环境却日益严峻:水流污染、洪涝灾害、沙尘暴、森林锐减、西南藏羚羊哀鸣。痛定思痛之后,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可持续性发展的深远意义。

5.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寻找结合点,强化环保教育。

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世界,在环保教育这个主题下,有许多政、史、地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有待我们探索。为何古代养蚕缫丝非常发达的北方,到现代早已凋零?为何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这些问题深刻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要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环保教育这个主题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铭记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一时发展;必须禁止盲目开荒和乱砍滥伐,努力植树造林;树立环保意识和观念,探求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客观联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工业;加强法制建设和素质教育;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6.利用活动课、社会实践等机会积极拓展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如结合现今的“雾霾”现象举办小型活动课,依托相关史料了解南京地区古代与近现代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使学生从中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反思历史,审视现实。

社会实践活动中碰到人们随意破坏花草树木、森林植被,以及现如今越来越严峻的滥杀乱捕野生动物的现象,可以回顾历史,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律》中统治者对滥捕野生动物行为就有明文规定并予以查禁,反映了古代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视,即使是猎狩活动,也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的限定。尽管封建时代禁捕止杀的目的与现代社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至少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是值得称道的。

7.改革教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环保教育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育教学更强调注重学生主体性,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环境问题教育,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更需以学生参与为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多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等直观教具教学。变“说教式”为“讨论式”;变“背结论”为“重过程”;变“一言谈”为“群言谈”;变“教师讲”为“学生说”,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做评论者、评判者、模拟决策者,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丰富与拓展历史教学。为了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穿环保知识,非常有必要。

[1]李斌.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之思考[J].历史教学研究,2005(Z1).

[2]张爱珍.环境保护意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猜你喜欢

黄河意识历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