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12-30张昕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张昕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张昕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自我国高校进入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之后,一大批后勤服务实体逐步脱离学校开始实行独立核算运营,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正在逐步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进行社会化管理和经营,但因权责不清、观念落后、人才缺乏、管理模式陈旧,导致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

高校后勤 社会化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 问题 对策

一、我国高校后勤现状

始于1985年5月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至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提出要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明确提出后勤要同学校实行剥离[1]。这些政策方针为我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正确的道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场深刻、重要的历史性变革,其目的是通过对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改革,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提供长期而有力的支持。

当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数高校均已建立拥有后勤服务下属中心,涵盖餐饮、卫生、住宿、校园管理、动力运行、物业管理、幼儿教育、房屋修缮、车辆运输、商业零售等集管理、经营和服务于一体的后勤经济实体。越来越多的高校在逐步开放市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经营,一批后勤服务实体逐步脱离学校,融入社会市场经济的轨道之上并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其运营效益也有了可观的增长,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得到各方认可和逐步加强,改革较成功的后勤经济实体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还促进当地后勤服务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程度的提高。长期以来高校办学、科研与后勤部门争经费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勤企业与学校整体事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正逐步形成。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企业化运营的过程中,后勤企业化的深度实现及其产权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远远不够,今后一段时期内对高校后勤实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学校领导者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其管理观念与管理手段的革新严重制约这一进程的发展速度与方向。

二、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遇到的问题

1.改革不彻底,责任、产权不清晰。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全国高校大量的事实情况看,后勤企业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积弊,集中体现在政企不分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及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职责与权限纠缠不清,其中最根本的矛盾是政企不分。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做自主经营的公司,仍然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学校直接任命后勤企业干部、确定后勤企业干部的行政级别,并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后勤职工、干部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片面,独立程度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向学校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就某些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后勤实体实际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实际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来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实质上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并未真正独立;后勤清产核资难度大,资产租赁、付费使用制度不健全,责任和产权不清晰,后勤组织难以注册形成独立法人实体;后勤人员身份归属不明,人事制度欠完善。

2.思想观念陈旧,服务理念薄弱。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不能够完全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某些后勤企业还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缺乏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经营管理模式老套、陈旧,服务意识不强、混吃“大锅饭”等陋习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高校后勤人员的头脑中,落后的服务观念与新形势下广大师生对后勤所要求的人性化、个性化及优质、高效的服务需求质量相去甚远,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不相适应,与高校其他方面的改革甚至相悖,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科研前进的步伐。

3.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有待提高。

自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实行公司化运营的形式之后,在人力资源方面凸现的问题是缺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中高级人才。

由于众多历史性原因,现有的后勤人员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多数来源于学校改革分流的部分员工、学校教工亲属、下岗职工、社会打工者、失地农民等,在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后勤队伍的建设始终滞后于学校前进的整体步伐。

从目前高校后勤队伍实际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文化程度不高的富余人员多无法妥善安置,另一方面懂管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缺乏;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过大,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三是复合型人才、知识型员工少,既懂教育规律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如部分高校的后勤服务人员中高中以下学历者占到了70%以上;四是员工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员工精神状态、思想状态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化营运的要求,不能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持续推进的需要。

4.监督机制不全,约束能力不够。

在经营过程中,那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轻视服务质量,以求小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已严重侵害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学生的切身利益,亦与教育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三、解决的对策

1.深化改革,建立并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后勤的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最终必须实现的目标。要使高校后勤真正从计划经济型转到市场经济型的轨道上来,如果不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后勤改革就很难深入进行。政企不分,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合理分离。要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在此基础上,从而做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操作。目前要继续深化后勤改革,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尽快构建并完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2]。

2.充分认识和处理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高校发展的关系,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1)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后勤队伍肩负着为高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的重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平台。后勤集团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生活服务保障的同时,也处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体现文明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位置上,它的这种教育属性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区别于社会一般服务工作最本质的属性,其育人功能体现在各项日常服务工作之中。每个高校后勤工作人员都应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消费者当中,不断自我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改进服务理念,使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校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吻合、相适应。

(2)发展科技产业,增加服务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师生员工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后勤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环境与一般社会企业的不同,在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与科技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围绕完善生活设施、开发生活科技产品与项目、不断升级优化服务,积极挖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后勤实体的服务功能与后发优势。并要努力打造全功能的绿色后勤、环保后勤、人文后勤与充满活力的高校后勤,构建满足学校跨越式发展办学需要的、完全按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且紧跟时代步伐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后勤实体各行业各部门健康、持续、繁荣、快速地发展。

新型的高校后勤除了要把自己做大做强以逐步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外,还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步做大做强企业实体,在餐饮、商贸、校企、旅游等方面充分发挥后勤实体独特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逐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更好地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创新机制,引进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后勤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为尽快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管理的需要,建立一支适应学校和社会市场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能为高校和社会产生效益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后勤集团面临的主要任务。要对后勤实体进行合理、长远规划,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引进和培训懂经营、会管理又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实现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后勤工作是集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仅靠历史经验和工作热情是不够的,需要具备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水平。要创建一流的后勤实体,首先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后勤实体的壮大发展需要拥有一批思想先进、懂经营、善管理的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后勤实体要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干部任用制度,积极引进人才,充实管理队伍,改善和优化管理队伍结构。要实行干部聘任制与全员劳动合同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管理干部和业务技术骨干由学校统一设岗聘任,员工管理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对所有后勤工作人员实行制度化管理,定期考核,合同管理,择优录用。同时采用社会招聘、校内调配和内部培养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调整队伍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约束、评价机制,力求达到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

(1)建立健全约束机制,规范经营行为。

有效的约束机制是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进行的保障。约束包括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两个方面。外部约束是通过建立起公平、正常、健康的市场环境实现后勤集团的社会化改革。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通过法律、市场和团体(行规)等途径达到严格规范一切经营活动的目的。内部约束机制是指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部门(甲方)和后勤集团(乙方)双方在工作中形成的制约关系与机制。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约束机制,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要求甲乙双方共同提高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科学合理地界定甲乙双方的职责范围。甲方做到有权不越权,在积极为乙方创造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同时,不包揽具体事务,不插手乙方内部管理,同时加强对乙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乙方做到有利不唯利,要把稳定校园秩序、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配合学校做好育人工作摆在头等大事来抓。甲乙双方要签订协议合同,均衡责、权、利关系,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新型高校后勤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原则,努力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延伸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在管理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甲乙双方之间、甲乙双方各自与师生员工之间要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后勤管理干部要随时深入了解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日常服务的需求,对服务态度时刻监督,对服务质量全程监控。要广泛建立意见收集、处理、改进、反馈等一整套评价监督机制,按照合同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评估、考核,及时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经营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和矛盾。后勤实体各级管理人员要做到:团结、奉献、进取、廉洁,要建立健全日常考核评价机制,奖勤罚懒,彻底调动后勤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广大员工要做到:勤奋、实干、和谐、敬业,要肯吃苦耐劳,悉心服务师生,坚持爱岗敬业。最重要的是,无论管理方还是经营方,均要牢记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效益,坚持微利保本,尽力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四、结语

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存在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等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与学校其他方面的改革存在不平衡、拖后腿等矛盾,而社会提供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发育不成熟,不能为高校后勤提供全方位的满意的服务。一段时期以内,高校后勤队伍仍将存在,对现有后勤队伍实行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1]陈兴桂.从制度变迁看高校后勤改革的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曾豪.基于后勤经营实体运作的高校后勤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4)(上).

[3]郑文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探讨[J].教育评论,2008(6).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