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2014-12-30周娇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文选人民出版社

周娇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论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周娇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关于什么是人才、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对待人才、怎样选拔和培养人才等一系列观点和看法。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观点。研究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 人才思想 意义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关于什么是人才、人才的重要性及怎样对待人才、怎样选拔和培养人才等一系列观点和看法。我们应重视学习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同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在人才问题上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邓小平论人才的范畴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颁布,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①。

邓小平认为的人才也不例外。一方面,邓小平认为,人才指各行各业具有过硬知识和技能的人。邓小平在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你们讲科研机构要出成果、出人才,教育战线也应该这样。中小学教师中也有人才,好的教师就是人才。”②可见,邓小平所说的人才并不专指科研机构中的优秀分子,教育领域也可以出人才。他还说:“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③这也是说人才并不局限于某一行业或领域。总之,邓小平认为的人才包含各行各业,如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艺术人才、金融人才等。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人才是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人。所谓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方向。这就是邓小平说的“一个人,如果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④。因此,在邓小平眼中,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态度的人,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人。

二、邓小平论人才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而人即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邓小平非常重视人的作用,特别是人才的作用,因为人才将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多的财富。邓小平在重要讲话和谈话中多次提到人才具有极大的作用。

其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十分缓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方面工作需要恢复和建设,其中,在恢复和建设中,我们一直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要实现现代化,科技现代化还得靠人才的带动,因为人才是科技革命的推动者。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推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冯·诺依曼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此可以看出,科技人才在科技领域起到了榜样作用,可以带动科技水平的提高。1977年,邓小平在有关谈话中说道:“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⑤可见,邓小平非常关注人才对于推进现代化的作用,特别是科技人才。后来邓小平又提到:“现在我们国家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批合格的人才。”⑥“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⑦。由此可知,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认为人才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其二,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作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需要后来者的继承与建设,需要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努力,更需要大量的有才之人。“道理很明显,只是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不够,还需要有人干”⑧。也就是说,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需要人才贡献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为之服务,只有各领域的人才齐心协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有希望。唐太宗非常重视选官和用人。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广纳贤才,因此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等。唐太宗在人才的帮助下治国兴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朝盛世。可见,人才是国家的希望,人强则国家强。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⑨这里的“事业”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人才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梦之队”,即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支撑,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

其三,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关系百年大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才问题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如何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坚定地选择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并能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正如上文提到的,人才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需要接班人和人才。邓小平把人才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他在1979年发表的《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讲话中说道:“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⑩在这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问题是战略问题,关系着我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人才是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因此可以说人才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作为国家发展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只有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万古长青、生生不息。

既然人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创造有利条件使人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邓小平认为,除了关心人才的精神生活,还要关心人才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他们的工作条件太差、待遇太低,他们的作用不能充分地发挥。”恶劣的物质条件影响了人才施展他们的才华。这种物质条件包括职称、工资待遇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鼓励上进,才能出人才。

三、邓小平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由于人才对科学技术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其一,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前提及基础。选拔和培养人才有一个发现人才的问题,可以说,发现人才是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才就如美,我们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所以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人才。邓小平在1985年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⑪这段话表明,领导者成熟与否与发现不发现人才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发现了人才,才能培养好和选拔好人才。他甚至说:“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⑫可见,发现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二,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标准。对于人才的标准是什么,邓小平有过明确的表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说道:“要注意培养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⑬“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即毛泽东所说的“又红又专”,既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又要有专业素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有真才实学。“年轻化”即培养和选拔青年干部人才。邓小平认为在这四个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邓小平认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技术标准,即专业知识素养。二是政治标准,即“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是主要的政治标准”⑭。

其三,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途径。关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途径,一方面,邓小平认为,选拔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用人机制。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总的看,我们对使用人才的问题重视不够。我建议中央总结一下用人问题,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⑮从“广开进贤之路”可以看出邓小平要求我们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机制,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选拔人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其中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⑰。显而易见,教育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在谈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的同时,邓小平指出教育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才能造就合格的人才。除此之外,邓小平认为,我们应当重视科学家、教师等对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⑱。可见邓小平认为教师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发挥教师和科学家的作用以培养人才。

四、邓小平人才思想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一,邓小平的人才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许多邓小平思想,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政治思想、行政管理思想、法制思想等。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拓宽了邓小平理论的领域,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启示我们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人才,而不是具有专业知识素养却危害社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减弱,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特别学校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党管人才”的原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其三,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启示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用人机制,以利于人才的选拔。良好的用人机制包括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及激励机制等。在良好的用人机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人唯亲。所谓任人唯贤就是选拔任用有德有才的贤能之人。只有任人唯贤,我们才能创造出“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的局面。

在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指引下,江泽民同志同样谈到了人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说:“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⑲这是江泽民同志谈到的关于人才的重要性,接着他谈到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说:“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⑳这说明江泽民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讲话,他向大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胡锦涛同志的这段话指出了人才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2014年6月9日,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们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以上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才的论述与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应重视学习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同时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8.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50.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56.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92.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40.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220-221.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08.

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225.

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8.

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222.

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09.

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92.

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80.

⑭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51.

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69.

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50.

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95.

⑱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8.

⑲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289.

⑳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290.

[1]本书编写组.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文选人民出版社
画与理
画与理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抉择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