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2014-12-30唐燕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标识语归化异化

唐燕

(武汉东湖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外宣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唐燕

(武汉东湖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外宣翻译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当前中国外宣翻译有时处于“传而不通,通而不达”的困境,华夏文化因之未能得到有效传播。为了更好地传播华夏文化,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要根据文本内容、受众对象等,合理选择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外宣翻译实现“通”、“传”、“达”的目标。

外宣翻译 异化策略 归化策略 “通、传、达”

一、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外宣翻译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外宣翻译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外宣翻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外宣传的内容与信息日益增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外宣翻译传播途径也变得多样化,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图书等各种媒体。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的外宣翻译仍存在不少不足,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另一方面,没有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的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宣传工作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且是增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应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外宣翻译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趋同性,而且要考虑如何传播华夏文化,即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输出,使中国文化在外宣翻译中“走出去”。

二、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解读

任何一种理论要实现其价值,都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中国外宣翻译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文化的输出与传播,怎样实现华夏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是中国外宣翻译研究的重难点。当前,文化全球化受到了顽强有力的“本土化”势力的抵制,这在翻译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王宁,2006)。正如美国学者、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三、归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外宣翻译中,在涉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等相关资料、文本的对外宣传翻译时,译者应当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即坚持以目的语为标准,回归地道的目的语表达方式,尽量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中国外宣翻译报道不符合国外受众心理。调查研究发现,用内宣的文本、文风、口号、体裁去做外宣,这样翻译出来的外宣文本或者外宣报道,不仅没有起到外宣的宣传效果,反而损害了我国的公信力。在历史旅游文化景点的外宣翻译时,对于具有指示、公示等功能的标识语的翻译,同样需要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例如:国家4A级景区赤壁三国古战场的著名景观“摩崖石刻”的译文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景区正门口的英文标识语为“carved out of a cliff”,这样的译文就让外国受众难以接受,而在摩崖石刻景区内的英文标识语又翻译为“cliff inscriptions”。选择归化策略,将 “摩崖石刻”统一翻译为 “Cliff Inscriptions of Chibi Mountain”即可。

四、异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如今西方英语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时,往往表现出一种顺从,反映在翻译策略上,即过度选择“归化”,而过度的归化译法,只会让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顺畅交流。因此,在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历史渊源、华夏文化内涵等资料、标识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在提高外宣资料的可读性与保持中国特色之间实现平衡,即在翻译时,尽量使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得到合理平衡。在翻译中,要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知识,使译文向读者靠近;特别是在翻译具有华夏文化内涵的外宣资料时,坚持以异化为主,使读者向译文靠近,感受体验华夏文化,把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推向世界的舞台。

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始终牢记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时代要求外宣工作者在外宣翻译工作中正确传播华夏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使外宣翻译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外宣翻译中合理应用异化翻译策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能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赢得话语权,同时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能力。

由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不能过度依赖归化策略,而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实际需要,在国际上推出具有中国民族的词汇和意象,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目标应更多地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实现。因此,在外宣翻译工作中,译者在从事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民风、风土人情等主题的翻译时应该大胆使用异化策略。例如:湖南岳阳楼景区对“双公祠”简介的外宣资料翻译,中文原文如下:

双公祠是专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修建,具有湘北祠堂式建筑风格。从纪念“双公”的理念出发,在设计与布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以“双公叙忧乐”的生活场景来替代传统的神龛设置模式;人像与环境配置均以青铜铸就;同时,以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作背景,来凸显“忧乐”主题,供人们瞻仰。

景区内英文译文如下:

The Memorial Temple of Teng Zijing&Fan Zhongyan

The Memorial Temple is built for the two sages Teng Zijing&Fan Zhongyan,reflects the ancestral hall style of northern Hunan.The shrine’s set up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and environment are all made by bronze.The scenes of life of the two sages that to performance the culture theme:“Care First,Enjoy Last”.The huge copper engraving on the background is to reproduce the Song Dynasty painter Fan kuan’s“The Painting of Yueyang Tower”.

这段外宣译文有一些语法等错误,尤其是对“忧乐”这一文化内涵的翻译,还没有准确地传达出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里面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来的即是“忧乐”这一主题。为了更好地传播华夏文化,建议将“双公”直接译为“Shuang Gong”,同时加注释进行解释。因此,此段外宣资料可翻译为:

The Memorial Temple of“Shuang Gong:Teng Zijing and Fan Zhongyan”

The Memorial Temple is built for“Shuang Gong”,the two ancient sages Teng Zijing and Fan Zhongyan,both are writer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memorial temple reflects the ancestral hall style of northern Hunan.To memorize the two ancient sages,the memorial temple has changed the design style and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using the life scenes of the two ancient sages made by bronze instead of the portraits to show the two ancient sages’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Care Fist and Enjoy Afterwards”.Meantime,the painting of“Yueyang Tower”created by the Song dynasty’s painter Fan Kuan is engraved on the background to show the two ancient sages’humanistic spirit respected by people.

五、结语

异化与归化策略虽然是两种文化立场相反的策略,但它们都服务于翻译工作。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同时选择运用这两种策略。在对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策略的文本、报道等方面的宣传翻译中,应坚持以受众为主,实现“通、传、达”,即应坚持使用归化策略;在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资料、标识语等进行翻译时,则要大胆使用异化策略,使中国的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也让中国的外宣翻译实践更上一个台阶。

[1]Lawrence,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Press,1995.

[2]陈卫安.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外宣翻译工作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59-161.

[3]李颖,赵祥云.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3-106.

[4]桑龙扬.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11(11):46-49.

[5]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本文系2013年度武汉东湖学院青年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输出”战略视野下的外宣翻译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标识语归化异化
新媒体语境下公共标识语英语翻译规范化现状与对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析城市标识语的汉英翻译
青岛市沿海旅游景区标识语翻译问题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行事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