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粘虫在天津市的发生特点及暴发机制分析

2014-12-30叶少锋刘梦颖于艳娟刘文政朱学勇

天津农林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虫量粘虫玉米田

叶少锋,刘梦颖,于艳娟,刘文政,朱学勇

(1.天津市植保植检站,天津 300061;2.天津市宝坻区植保植检站,天津 301800;3.天津市蓟县植保植检站,天津 301900;4.天津市玉米良种场,天津301500;5.天津市静海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600)

粘虫是全国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因其具有迁飞性、群聚性及暴食性、杂食性等特点,常对各地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追逐适宜的寄住和生存环境,粘虫每年都通过多个路径在我国几大重要粮食产区大规模南北往返迁飞。天津地区处于粘虫2~3代区,二、三代粘虫在玉米上点片重发。2012年突然大发生,发生面积8.40万hm2,重发区域作物田间最高被害率达到100%,最高百株虫量超过1000头,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均为近30年之最。近年来,诸多课题已对粘虫在全国范围内的发生规律等进行研究,相关成果对我市的虫情监测及防治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我市仍需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明晰该虫害在本地的发生规律及重发因素,进而提高粘虫监测预警的准确性,有效开展防治。为此,我们自2012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专项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灯光诱测成虫

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诱集成虫,设备安装在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开阔连片的春、夏玉米田。监测点设在蓟县、宝坻、宁河、武清四个区县。每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开灯诱蛾,逐日记载诱蛾量。

1.2 成虫卵巢发育进度解剖

在盛蛾期,使用解剖针和解剖镜隔日解剖检查一次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各级数量。每次抽查上述方法诱到的蛾子20头,诱蛾量不足20头时全部检查记录。

1.3 幼虫为害调查

在各代幼虫进入2龄期时,在各监测点玉米田开展幼虫为害情况普查,每块田以棋盘式10点取样,主要检查玉米心叶、叶腋、雌雄穗及干叶卷缝内的幼虫和为害情况。

2 结果分析

2.1 成虫量变化与幼虫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成虫诱测数据显示,2012~2014年,各代粘虫成虫的发生始于5月下旬,于8月底进入尾声。一代成虫高峰出现在5月中上旬,最高单灯虫量为17头。一代成虫平均累计诱蛾量为66头(图 1)。

二代粘虫成虫数量不及一代整齐,高峰出现在7月中下旬,最高单日虫量为37头。二代平均累计诱蛾量为84头,为各代中最大(图2)。

三代粘虫成虫量最小,平均累计诱蛾量仅为39头,成虫高峰不明显,总体呈现前期少后期多的特点(图 3)。

结合粘虫田间发生情况可以发现:成虫量多的年份幼虫发生程度较重,面积也大。由表1可知,2012年平均累计虫量为338头,其当年的发生面积也最大,2013年、2014年粘虫成虫量较小,发生面积也相应减小。但需要注意的是,蛾量的多少不能作为预报次代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

2.2 成虫卵巢发育情况可指示成虫走向及幼虫发生情况

粘虫卵巢发育级别共分为5级,分别代表成虫卵巢成熟级别,通常成虫达到3级时具备产卵能力。同时,多数成虫发育级别较低时可判断以迁出或过境为主。多数成虫卵巢发育级别较高时可基本判断以迁入为主。以2013年一代粘虫成虫为例,由表2可知,多数一代粘虫成虫卵巢自6月上旬末达到3级以上,而此时正是成虫高峰期,由此说明一代成虫主要由外地迁入。6月中旬开始,多数成虫卵巢进入5级,田间调查发现此时正值二代幼虫田间始盛期。

表1 天津市各年度粘虫成虫累计诱集量与发生面积统计表

表2 粘虫雌成虫卵巢发育进度统计表

2.3 粘虫幼虫危害时期

田间幼虫为害情况显示:二代幼虫一般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我市玉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为害高峰期为6月底、7月初。二代幼虫先在小麦及田间杂草上为害,之后转移至邻近的玉米田为害;三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发生高峰期为8月初。三代粘虫的发生受气候影响更为明显,如2012年7~8月,二代成虫量大,气候条件又非常适宜成虫降落和三代幼虫的发育,三代粘虫最终在我市偏重至大发生,重发地块的虫口密度达2000头/百株以上。粘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呈点片式,田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生更为严重。

3 讨论

3.1 粘虫在天津市的发生特点

通过近三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初步摸清了粘虫在我市的三个发生特点:①成虫发生3代。粘虫成虫在我市可出现3代,发生期从5月下旬至9月初。其中,一代成虫以迁入为主,二代成虫以迁出为主,是数量最大的代次。三代成虫量最小,没有明显高峰;②幼虫共发生2代。一般年份二代幼虫发生重于三代,但由于2012年7月下旬气候非常适宜粘虫的迁入和发生,我市三代粘虫大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均高于二代;③各代粘虫重发区域不同。由于粘虫更喜好在麦叶上产卵,并首先为害冬小麦和田间杂草,之后迁移至玉米田,因此二代粘虫点片高密度地块多出现在麦田和玉米田交界处。而三代粘虫首选在植株密闭、田间杂草茂盛的玉米田集中为害。

3.2 粘虫暴发为害机制

作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粘虫在某地的暴发为害受到气流、地形、环境、寄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结合近年来粘虫在我市的发生情况,根据其生物学习性,粘虫在我市的暴发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该虫喜聚集为害、食性杂、为害时间长、繁殖能力强,是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群体积累引发暴发为害的内在因素;②虫源充足。该虫为季节性迁飞性害虫,在全国有多个发生区,全国多个粮食主产区为整个粘虫种群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③发生期间气候条件适宜。各代粘虫发生期间,尤其是7月中下旬我市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降水相对较多,气候条件非常利于迁飞过境粘虫的大范围降落及幼虫的发育;④食源丰富。近年来我市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基本稳定在20万hm2,为粘虫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另外,部分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杂草丛生,非常利于粘虫产卵及低龄幼虫的栖息。

[1]江幸福,罗礼智.粘虫迁入与迁出种群的行为和生理特性比较[J].昆虫学报,2005,01:61-67.

[2]张堤,张津祥.粘虫迁飞习性在测报实践中的应用[J].植物医生,2001,03:9-10.

[3]罗礼智,李光博,胡毅.粘虫飞行与产卵的关系[J].昆虫学报,1995,06:288-289.

[4]王玉正,张孝羲.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迁飞行为研究 [J].生态学报,2001,05:772-779.

猜你喜欢

虫量粘虫玉米田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玉米田封闭除草剂撒施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