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异域借鉴

2014-12-30陈萍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陈萍

摘    要: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探讨发展规划问题中,逐渐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达成了共识。为了尽快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妙方”,不少高教理论研究者与高校实践工作者共同走上了“异域借鉴”的捷径:产学合作、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CDIO、从做中学等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先后被介绍到我国。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表明,异域借鉴的结果似乎只能用“淮橘为枳”来形容。反思认为,学习模仿这些模式时,忽略了对模式背后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基础的挖掘和养料汲取是症结所在。

关键词: 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实用主义

应用型本科教育到底该如何办,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揭晓以前,绝大多数自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是在模仿老牌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2014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做了关于“引导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言,虽然代表官方宣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宜再继续模仿老牌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但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指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到底该如何办。在“堵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恰当办学道路的同时,应该甚至优先帮助它们“疏通”另外一条合适的办学路径,否则,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很容易又回到原先办学的“老路”上。

事实上,早在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后,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很容易开始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这里并不否认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共识之前,就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异域借鉴无疑是一条捷径。我国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路向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家学者们,或者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或者亲赴欧美发达国家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域外高校学习,取得了一些办学经验。目前介绍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特征。

一、专业设置以应用性为导向

专业设置以应用性为导向,注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为例,在汽车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如奔驰公司总部所在的斯图加特地区和大众集团所在的沃尔斯堡,当地的应用技术大学都以工程制造、电子、汽车专业为特色;而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则充分利用了港口城市的特色和近邻空中客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船舶制造、航海技术等特色专业[1]。当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同样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既有利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能发挥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优势,反过来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

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性

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性,尤其重视产学合作。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国外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成功办学的典范,关键是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首先,理论教学围绕实际应用。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教学,没有固定教材,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理论教学内容,重点讲工程应用。教学内容跨度大、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其次,实践教学讲究“真枪实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主题通常来自企业实践,不仅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而且学生四年学习期间还要求专门留出一段时间集中到企业实习,强化工程和社会服务训练,如美国高校的合作教育(简称Co-Op)、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工学交替”模式。

Co-Op其实也是一种“工学结合”或者说“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与在课堂上的学习同等重要”[2]。Co-Op体现的是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通过实现“三赢”而获得长久稳固的发展。我们可以透过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o-Op的实施方案管窥一斑。辛辛那提大学的本科教育实行5年制,参加Co-Op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带薪实习交替进行——第一年,学生在学校全时学习;第二年到第四年,每一个quarter为一个循环,全时学习与全时工作交替进行,第五年,学生重返学校进行全时学习。5年之内,学生共有6个学期(按Quarter计算)到企业工作和实习。学生年人均收入3~5万美金。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联系学生外出实习,平均每年大约有5000名学生参与“合作项目”。为了保证企业的工作岗位不中断,学校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企业工作,每学期两组轮换一次。Co-Op设有过程监控和反馈,由公司的主管和学校的导师共同负责:每一阶段的Co-Op结束后,实习公司都会通过反馈表反馈学生的能力、态度、发展情况,以及改进意见与建议。反馈表一般涵盖下列内容: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技术水平(设计和实验技能)、领导才能(如组织和计划)、工作习惯、职业素质与态度等。Co-Op模式在辛辛那提大学已经非常完善,在组织、机构、运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对学生而言,(1)岗位实习为他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反过来,工作中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又会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2)岗位实习给学生创造了学校课堂所缺乏的锻炼才干的机会;(3)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谋职就业;(4)带薪实习还能大大缓解学生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对企业而言,(1)考察学生实习期间的实际工作表现,更有利于企业招到满意的员工;(2)若之前参加过Co-Op的学生被企业正式聘用,则无需或只需很短时间的岗前培训;(3)Co-Op经历有助于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一旦学生决定受聘到实习过的企业,则很少“跳槽”,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对高校而言,Co-Op不仅能节省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总之,经过近百年的实践,Co-Op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办学特色,有口皆碑。

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而言,到企业实习是其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与其强调实践性的总体原则相吻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所谓的“工学交替”,是指在4年8个学期间需安排1至2个完整学期的“实习学期”,期间学生真正深入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或其他工作单位,参与生产和经营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并且多数学生会在实习过程中明确未来毕业设计的主题。一般而言,第一个实习学期安排在第3学期,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过程。“这一学期学生主要去工厂,进行本专业基础工种(如机械专业的车、铣、刨、磨,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实习等)和工厂一线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实习,实习由企业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指导,实习结束由企业指导者鉴定,并完成60页的实习报告”[3]。第二个实习学期安排在第7或8学期进行,这一学期学生要到企业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要求完成一定的工程设计任务。很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岗位,并且学校通常会与企业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目的是让企业的实践教学与学校的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实习学期期间,企业内的专业人员与高校教师联系密切,共同协商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工学交替”是德国此类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

无论是美国高校的Co-Op,还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工学交替”,都反映出欧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每一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都有严格的考核与监督机制,这种对“产学合作”或者说“产学研”合作途径的缜密设计,避免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终使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得“三赢”,从而保障了实践教学进入良性循环:企业为学校提供应用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输送专门人才;学生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三、课程实施强调“从做中学”

课程实施强调“从做中学”,与培养方案强调实践性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学生而言,除到企业实习外,“从做中学”主要体现在“项目化”教学方式上——由几个学生组成项目小组,确定选题,分工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如果选题是来源于企业实践的真实课题,则学生项目组在完成过程中,不仅会得到相关教师的理论指导,而且会得到企业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指导。这种“项目化”教学完全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设计多属于这种来源于实践的真实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组成项目小组,自拟选题或单纯由教师指定选题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就是“从做中学”和“项目式教学”的集中体现。CDIO是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维护等整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载体,构建一体化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做中学的方式学习工程[4]。

可见,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不乏学习借鉴他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比如强化实践教学,带动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作为,等等。然而,为何迄今为止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日益严峻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即为明证)?我们或许更需要挖掘国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后的思想支撑。

参考文献:

[1]秦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9):60-66.

[2]丁廷桢,姜不居.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东北大学Co-Op简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50-53.

[3]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4]顾佩华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年度高教研究重点项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资助。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现实与虚拟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