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成长三字诀

2014-12-30申晶晶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

申晶晶

摘    要: 朱元璋依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面对攻占南京后,三面环敌等极其不利的形势,而能化被动为主动,反孤立为独立,一举夺得天下。本文试就此策略,谈谈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教师成长

盐城有个了不起的人物,名叫朱升。大家可能对朱升这个名字不熟悉,但对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几句话却不会陌生。正是靠着高人朱升“三言策”的指点,朱元璋克服虽攻占南京,却三面环敌等极其不利的形势,化被动为主动,反孤立变独立,一举夺得天下。

其实“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字诀对教师的成长,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筑墙

高筑墙指教师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是教师的首要法则,不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样一种柔韧策略告诉我们,越长远的路,越必须懂得迂回、懂得克制、懂得忍耐、懂得识势。形势有利的时候,趁风而上;时机不利的时候,隐忍待机。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不断避免失败,直到最后东流入海,完成自己如海之伟业。很多人只知道追求名誉、利益,只知道进攻,却不知道防守,痛失身体、心理健康的立身之本。教师队伍里不乏这样的故事存在。比如,一位得人尊敬的教育者,时常行文千百,见诸报端;讲课幽默不断,笑声起伏。但不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导致患上忧郁症,爬上高楼,一跃而下,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高筑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最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健全自己,而后才有未来,才有“然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高筑墙对老师而言就是先把自己保护好,锻炼好身体,协调好关系,处理好心情。让自我的精神世界有个稳固坚硬的外墙,好的心态才能有好的未来。

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压力,尽可能减少压力对身心健康的损害,同时要学会逐渐适应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把压力视为动力,作为促进自己发展的机遇,面对压力,采取最佳应对策略,积极应对。这样,我们才会化害为利,把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变成有利条件,在压力中发展自己,促进自己成长。

二、广积粮

朱永新先生指出:“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这就需要积累,物质上,从你家里有几橱书,到你肚子里有多少书,有多少见识,有多少阅历,统统都是积累;思想上,你有多少思量,多少不凡见识,也统统都是思考。

物质上的积累离不开计划与投资。你拥有多少书,肚子里有多少书,去过哪些地方,有些什么阅历,这些都是需要计划和投资的。教师必须是博家、杂家,没有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之才,没有博古通今之智,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书卷气息,怎能成为文化、文明的传播者和心灵的塑造者呢?

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选择性、多元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诸多特性使教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历方面的欠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缩短知识更新周期。有长远眼光,做好积累,计划好提升,最终实现的是能力和气质的提升。

1.执正为美,师之范。

正向为先,专业为根,当思想、常识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时自化为气,转化为气质的提升。当然,这需要我们主观的引导和锻造。气质的打造靠的是积累。所谓的“正”是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真、善、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莘莘学子人生的导师和引路人。人们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容教师,其中“身正”即意味着具有高尚的德行,一身正气,这是为师要明确的方向。只有方向对了,一切的积累才是有效的。

2.深扎专业为根基。

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老师站稳讲台是多么重要。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今,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激起饱受信息浪潮冲击的学生的兴趣。一个良师足以让学生回味一生;一个庸师足以让学生评判一生。每个学生都希望结交德艺双馨的老师,他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甚至挑剔的。你的才气将直接决定你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影响力及信仰度。况且,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择师而学的状况将无情地摆在每个老师面前,教师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教师的“才”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如果你业务能力强,善于驾驭课堂,你就可以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妙趣横生,让学生折服。

专业是老师的立足之本,以专业为根基,一切的积累才是可能的。

3.积累升华成气质。

锐气靠砥砺,神气自酝酿。

锐气是一种胆量、一种魄力,是一种攻坚克难的精神境界。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必须有一股敢于争先、锐意进取的锐气。回顾我国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应试教育,到90年代广泛提倡的素质教育,再到近年来兴起的人性化教育。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应试教育在渐渐走向衰落,素质教育则逐渐趋向成熟,人性化教育如旭日东升,势不可挡。然而,应试教育虽已日薄西山,但其陈旧的教育观念仍在人们的头脑中作祟。要革除习惯势力对人性化教育的影响岂是一日之工?这就需要教师都能锐气十足,消除浮躁心理,深刻反思,研究探索,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开辟出中国教育的新天地。

所谓“神气”,即精神状态和思想气魄。慵懒、涣散、萎靡、自卑都有损教师形象,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充满激情与活力,神采奕奕、亲切自然,与学生打成一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师生共同进步,校园面貌必然焕然一新。反之,如果教师整天无精打采,拖沓慵懒,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进取精神,会给学风、教风、校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精”、“气”、“神”。教师精神振作,讲课充满自信、激情飞扬,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感染打动学生,造就学生的精神和气魄。教师气聚神凝,讲课语韵顿挫抑扬、铿锵有力,能孕育学生的人格和自尊。教师神思洒脱,讲课纵横捭阖、张弛有度,才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激起他们的参与欲望。失去“精”、“气”、“神”的课堂,收获的也许永远是失望;缺乏“精”、“气”、“神”的教师永远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三、缓称王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里的“缓称王”并不是不称王。“王”对老师而言,可以理解为各种荣誉和称号,各种光环,各种与利益挂钩的东西。这个东西之所以缓,是因为事缓则圆。“缓”下来,就能不断创造称王的条件;条件还不具备,强行称王,其结果不仅称不了王,恐怕还得见“阎王”。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迂回行事的道理。称王实在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强求不来。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