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制度伦理视阈下的教师文化建设

2014-12-30段丹刘思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合作教师

段丹++刘思

摘    要: 传统的教师文化中个人主义特质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学校发展,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反思并积极寻求重建教师文化是激发教师活力的关键所在。文章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分析,提高教师制度理念的伦理水平,进而维护教育自身的尊严、公正与秩序。

关键词: 教师    文化建设    制度伦理    合作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文化的再生是突破既有的个人主义模式,进行文化重建。教师的观念及行为的转变,是一种内生性的自愿成长的动力,是教师文化建设的基石。教师需要以共同的愿望和信仰为基础,以相互分享价值观为主,沟通和传播思想文化,这便是教师文化的再生过程——从孤立走向合作。

一、教师文化的内涵

教师是一个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传播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也会形成自身的文化——教师文化,这是反映教师的价值、经验、风格、规则和习俗的统一体。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1]。这是从宏观角度对教师文化的理解,而笔者主要从微观角度定义教师文化,认为教师即是处在同一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工作群体,教师文化便是在此条件下的教育工作者因为受一定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联系方式和沟通模式。简言之,就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和谐相处的精神力量,它决定着师生甚至于学校的发展走向。基于此,我们必须尽快建设一种新型的、合作的、更适合时代发展变化的教师文化,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动力,深层挖掘教师的工作能力。

二、教师文化建设的制度伦理嵌入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类: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2]。笔者着重解释个人主义文化,因为这是影响教师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主要因素。个人主义文化,即教师拥有强烈的独立成功观,很少干涉其他教师,他们不喜欢变革,也不愿与同事合作,避免与他人讨论变革。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个人主义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中心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育活动围绕着教师进行。教师与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这种“独断专行”的文化特性导致教师对于开展教育改革活动产生不适应性甚至出现抵抗反应。

(二)教学的封闭性

因为传统教育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师一般独立完成教学工作,教师既不参与别人的教育活动,又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同事之间互不干涉。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排斥沟通和交流,潜在地排斥合作与开放,使教师的教学处于彼此孤立的状态。

(三)教学的保守性

传统的教师工作是传授已有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的讲授,并不存在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不希望自己多年累积的知识经验受到挑战和冲击,不愿意接受相应的教育改革。

这种传统教育的专业个人主义沿传至今,虽几经改革,但是对现在的教育实践活动仍然产生着重大甚至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使很多教师的日常工作在孤立的环境中独自进行,缺乏与其他同事的交流,更不用说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之间相互隔离且互不依赖。虽然能够在学科和班级中保护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免受领导、同事、外界的影响,但同时教师之间也缺乏真实的交往和沟通。这种缺乏开放、信任的心态,导致教师自己不愿意主动进取,也不愿看到同事有积极进取的表现。显然,这是封闭的教师文化,使教师处于彼此孤立的境地,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难以开展,而落后的教师文化又保护了教师的这种“封闭”,教师文化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教师文化是在学校与课堂的各种人际关系联系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不是一个人单独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内化的认知过程和外显的行为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在教师文化的生成机制及其过程中嵌入制度伦理的相关内容,对建立与发展良好的教师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制度伦理中,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规范体系,更是一种理念,如何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这样一种“自在的”文化,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人与人的合作是制度伦理考虑的核心问题。制度伦理最后要体现的就是教师群体中的一种心理定势,这种教师合作的文化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最终形成制度定势。

三、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孤立”的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在制度伦理条件下深入思考,笔者提出合作的教师文化。具体对策如下。

(一)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

古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师文化必须在温暖的、可信赖的、相互支持的学校环境中建立,在适宜的教学环境里,教师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心态才愿意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教师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以彼此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将每个人内心构建的不同知识结构分享给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之间互相表达自己的见地、交流不同的看法,在沟通中分享彼此的观念、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使个人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让教师感受并体会到教师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坚定他们建设合作教师文化的决心。

(二)树立教师团体意识

所谓团队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人群[3]。培养教师的团体意识,强调教学目标的团体性而不是个体性,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教学团体中的一分子。确立共同的团队目标,不仅能使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在自身教学工作中与同事的互关性,实现教师之间的真诚沟通与友好交流,推动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而且能增强教师的存在感和学校主人翁意识,在团队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形成教师间“自发的合作”的状态。 为了使团队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还可以建立团队活动的监督机制,完善团队制度建设,有效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三)开展合作技能培训

合作的教师文化需要必要的合作技能,而当前大多数教师缺乏这种合作技能,所以我们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在沟通交流中的合作能力:(1)开展新型的专家讲座。通过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的系统讲解,可以使教师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合作的内涵,系统地领悟合作要求和努力的方向树立合作榜样并进行经验推广;(2)树立学习榜样。通过鲜活的实例让教师体会到“榜样”的力量,通过向他人学习,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当然,合作技能的培养除了通过专家引导和榜样学习之外,更重要的当然还是教师自身的努力,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主能动性。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文化建设中合作的重要意义,还要真诚地致力于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外在的条件和自身的努力提到所需要的合作技能,成为合作的教师文化的主动建构者[4]。

(四)落实多元合作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是影响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单一的教学成绩为主,现行教学评价机制虽然对此进行了改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和实施多元评价机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构建教师合作文化提供外部力量支撑。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育领导者要建立灵活的合作小组,为使合作组的合作情况的评价能够具体化和常规化,就要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可以测量和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小组对于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作用。而且要使多远合作的评价机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这样本来是单人的个体奖励就变成小组的集体奖励,使作为组成合作组的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受奖励的对象。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积极合作,使教师间的合作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总之,制度伦理考虑到教师文化建设要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教师共容易接受合作的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也至关重要。“非正规制度”更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赢,进而实现教师文化的良性取向,使学校生机勃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册)[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A.Hargreaves.Culture of teaching:A focus for chang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234- 235.

[3][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白庆娟.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阻力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合作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