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讲解员宣教工作的创新

2014-12-30杨海静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工作创新讲解员博物馆

杨海静

摘    要: 传统意义上说博物馆讲解员的服务工作主要是引导、介绍、诠释和宣讲教育。在新形势下,讲解员被赋予了新的工作内涵,从单一的讲解工作转变为更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作为场馆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讲解员不仅要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吸引受众,还要利用多媒体的运用、流动展览的传播及丰富多彩活动的举办促进讲解员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博物馆    讲解员    工作创新

新形势下,博物馆作为一种对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进行收藏保管、陈列宣传和科学研究的机构,正在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吸引观众来馆参观学习和交流。讲解员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权威来源,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虽然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有场馆讲解、举办流动展览、开展夏令营活动、出版本馆学报或期刊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但讲解员在长期工作中很容易形成讲解模式一成不变、工作内容单一枯燥、服务态度教条僵化等问题。本文从讲解模式、流动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及工作内容三方面浅谈讲解员宣教工作的创新。

一、创新讲解模式

过去观众到博物馆参观都是来“受教育”的,没有话语权,位置较低,但现在随着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

1.众人参与享互动

有博物馆学者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1]。所以讲解员要改变简单陈述“时间、地点、人物”的枯燥讲解模式,从陈旧的“一人讲,众人听”转变成“一人主讲,众人交流”的新模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抓住观众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重点词句,以及照片中某一个人物的动作、表情、服装生动地、趣味地讲解,调动受众参观的积极性,让观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听一听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加强和观众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回应,还能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增强受众接受信息的欲望,通过观众的反馈,不断改进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和服务质量。

2.多媒体辅助促交流

在以往讲解模式中,讲解员往往会忽略多媒体的运用,导致许多观众走进展厅,只看图片和文物,对多媒体展示大多匆匆一瞥。事实上,多媒体互动是对传统讲解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是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受众兴趣,拓展思维,强化信息知识的吸收[2]。多媒体展示是宣传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创新讲解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陈列厅设置的4D版《康熙南巡图》,就将清朝时期江宁织造府的“极尽奢华”完全呈现于观众眼中。讲解员如果结合这个模型讲述场馆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选址原因等内容,就会让受众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具有直观效果,这样讲解比单纯的文字述说更灵动、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激情讲解畅沟通

一成不变的讲解内容跟不上时代节奏,易导致工作懈怠,没有激情。讲解员可多阅读书籍报纸,拓宽知识面,了解群众身边的点点滴滴,把这些内容巧妙地与历史有机结合,创新出与时俱进的讲解词。比如,时下最流行的词汇是“中国梦”,那么讲解员在讲述一段历史时,就可以提炼出其中一位人物在那个年代怀有的“中国梦”的故事,将其融入讲解词中。又如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人面鱼纹盆,解说时就可以用:“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件文物很眼熟,是否有印象它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曾出现过,央视的《国宝档案》也对它有过描述……”作为开场白,会让观众恍然大悟,拉近历史与受众的距离,从而不仅提高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和服务质量,还让历史不再离受众那么遥远,而是有血有肉地、立体地、饱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创新发展“流动展览”的内容和形式

流动展览是50年代初期,博物馆工作者针对社会需要而创新的走出博物馆、深入基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形式[3]。讲解员过去常说“送展下乡、送教上门”就是流动展览的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都是抱着展板,组成讲解分队,走进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宣讲本馆的历史,现如今讲解员应该在“流动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与发展。

1.内容拓展更丰富

在内容上,讲解员不要拘泥于介绍本场馆阶段性的历史,可以扩充与场馆有联系的历史知识和人物故事,以及根据受众的变化撰写新的宣讲稿,这是创新“流动展览”内容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以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为例,如果讲解员每一次宣讲都只说《国共南京谈判史》,不仅自己讲得枯燥乏味,而且会让观众提不起兴致,所以针对小学生讲解时就可以说一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针对企事业单位员工讲解时就可以以“司徒雷登、张学良、‘下关惨案、《双十协定》”等相关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主题。这样不断更新“流动展览”的宣讲内容,可以锻炼讲解员撰写讲稿的能力,对提升讲解水平有很大帮助,不同的主题宣讲能让观众保持新鲜感。

2.形式创新更多样

在形式上,可以分为“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法。一是“走出去”,讲解员自主到各个学校和单位进行宣讲,通过形象生动的电子课件、氛围轻松的座谈交流方式,穿插一些讨论、答疑的互动,以及讲故事、讲人物等内容,增强宣讲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进行“走出去”式的宣讲,便于受众接受和学习。二是“请进来”,讲解员利用微博、微信、手机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将受众“请进来”在场馆的互联网平台上互动。讲解员可以进行“教育课堂”、“志愿者服务”、“简易图片展”等活动,及时传递场馆新动态,介绍相应的历史知识,同时接受群众的新观点、新论断、新问题,更新讲解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给受众带来新鲜体验感,还可以让其他地区、城市乃至其他国家的观众“走进”场馆,让场馆的主题展览和临时展览创新成不动的“流动展览”,将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水平提高至新台阶。

三、创新工作内容

近几年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正在向不断适应社会和观众需求方面创新和迈进,但活动大多缺乏个性化和创新化,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如何举办适合受众参与的社会化活动是讲解员工作内容的创新点。

观众的核心需求是以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以知识为背景,以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社会生活能力为目标[4]。简单来说,就是让受众在博物馆吸收新知识,动手体验。因为讲解员每天都直接与受众接触,所以能更好地抓住受众的核心需求,如果适时举办志愿者培训、纪念日活动、民俗文化展演等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讲解员自身多元化发展,更利于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职能的发挥。如“小小讲解员活动”主要由讲解员负责开展培训活动,注重讲解礼仪和参观礼仪的培养。学生作为小讲解员,激发他们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情,从不同视角阐释文物和历史,丰富工作内容和文化生活。

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进步,讲解员也通过创新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中不断完善与提升,本着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的态度,在不断思考与创新的过程中更新理念,整合资源,寻找最佳讲解方案,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1:335.

[2]祝敬国.博物馆多媒体陈展刍议.《文博》,2010(6).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1:346.

[4]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3.1:204.

猜你喜欢

工作创新讲解员博物馆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博物馆
我当小小讲解员
我是小小讲解员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编辑工作创新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