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是中国第一盐商

2014-12-26孟肇咏

文史月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盐商文王纣王

孟肇咏

研究盐文化发展史的盐商史,“谁是中国第一盐商”当然是重要的命题。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是有不同的看法,但比较共认的看法就是处于商朝末年的的胶鬲是中国第一盐商。但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讨论。

古来不少盐商会馆门楹上往往都挂着一幅对联:胶鬲生涯,范宽名论;夷吾煮海,傅说和羹。

联中列举了历史上与盐有关的四位名人,第一个就是胶鬲。他们认为胶鬲的生涯就是盐商的一生,是最早的盐商,是盐商之祖。其根据是《孟子·告子》。“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现当代仍有这种认识。据《中国盐业史·古代编》(郭正忠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盐运史乔松年在江苏泰州城内立“盐宗庙”,庙里供奉的三位盐宗中有胶鬲其人。胶鬲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盐商”。据《孟子·告子篇》和朱熹注:胶鬲是殷代末年人,原是商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最后被周文王发现,举以为重臣。文王举胶鬲大概是公元前1000年的事,地点是在周王的新都城丰镐(今陕西长安县)或渭水流域。

当然以上认识多根据于史籍。但史籍资料实在很少,连《史记》的《殷本纪》《周本纪》和《货殖列传》都没有胶鬲的任何记载,所能见到的只是在《吕氏春秋》《韩非子》《国语·晋语》中的一些帮武王灭纣的零星记载,但都与贩卖鱼盐无涉。

那么,这条《孟子》中“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的话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除了《孟子》本书外,还赖后来两位著名人氏的《注》。

据《四部备要·经部·孟子正义25》(清焦循著)汉赵岐注云:胶鬲,纣之贤臣,遭纣之乱,隐遁为商,文王于鬻贩鱼盐之中得其人,举之以为臣也 。

另据《四部备要·子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宋朱熹著 )云:胶鬲遭乱,鬻贩鱼盐,文王举之。

汉赵岐注中肯定其“鬻贩鱼盐”,这大概也是宋朱熹注其“鬻贩鱼盐”的来由。然而清代焦循却在他的《孟子正义》中提出了疑问:“胶鬲事 ……‘鱼盐则别无可证……谓之‘天降大任,迨后殷命再黜,鬲之去从显晦迄无可见,亦足慨矣。”

这就是说“正义”对前注提出两点不同看法:

一、注“鬻贩鱼盐”又无别的书证,成了孤证。二、“天降大任”由于胶鬲后来在周朝的命运不详而无从落实。

当代著名学者杨伯峻在他的《孟子译注》中(299页,中华书局 1963年第一版)也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故事已不见于他书,所谓“鱼盐之中”是指“鱼盐贩子之中”呢?还是指“鱼盐生产者之中”呢?亦不得而知。且胶鬲是商纣之臣,殷亡之后,他是否又在周朝做事,亦不得而知,孟子以“降大任”称之,亦不可解。看来杨伯峻是同意焦循的观点并将疑问加重了。综上资料我们大体可以对历史上的胶鬲作一描述:

历史上胶鬲原为殷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在鱼盐行业之中。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文王入周,而由文王推荐给纣王,可能是受文王嘱托,仍留在殷为策反作内应。后来,胶鬲作为上邦使团成员出使周,使团以反纣王的纣王之兄微子为首,成员除胶鬲外,还有伯夷、叔齐等。时文王已去世,由武王执政。武王分别给使团成员做工作,要他们反商助周,许诺灭纣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只伯夷、叔齐没接受。不久,武王起兵伐纣,以四万五千多人的兵力讨伐纣王,纣王拼凑了70万人迎战于牧野。由于纣王暴政,人心尽失,加之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显著,纣王70多万人一与周师接触,立即土崩瓦解,很多士兵纷纷反戈冲向纣王,纣王大败,自焚而亡。但武王建周之后,胶鬲再无史料记载,不知所终。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海盐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是作为盐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别处供奉的主位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另一位是海盐官营的创始人管仲。

因此,据以上资料提出如下疑问:

一、胶鬲算不算真正的盐商,特别是“中国第一盐商”?二、胶鬲能否称得上是海盐的第二“盐宗”?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孟子提出“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似应是有事实根据的,但因为说得笼统,难以给 “鬻贩鱼盐”下确证。因为正如“正义”所说,“鱼盐则别无可证”,又如杨伯峻“注”所说,只能肯定“在鱼盐行业之中”而不能肯定是在“鱼盐贩子之中”。那么就此是否可以推论,赵岐、朱熹“鬻贩鱼盐”并无别的书证的“注”有主观推测的成分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胶鬲一生的行迹来考查。胶鬲之所以成为历史名人,主要是因他是一位有正义感及政治抱负的谋略家。他原是殷的大夫,因不满殷纣的暴政,弃官不做,遁隐于民间。当时是奴隶社会,作为自由民的他混在鱼盐行当中既可隐其身份,又可通过艰苦的劳动取得自已的生活资料。但他的遁隐绝不是像伯夷、叔齐那样做真正的隐士,而是密切观察周围的政治形势,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这从他后来的行为可得到明证。那么遁隐于鱼盐行当之中只能说是他的权宜之计。其间可能做过鱼盐的生产者,也可能做过鱼盐的贩卖者,但这都是在“遁隐”的前提下,所以对他这一段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史书上均无任何记载,这倒是情理中事。所以我们有理由推论,因为他要“隐蔽自已的身份”,即使他有过用盐做交换的活动也不会是以经商为目的,而是为了维持生计。我们可以想见,与胶鬲同时代的人或早于他的人都可能有与他有同样的行为,那为什么不定别人而定他为“第一盐商”呢?这只能是古人崇拜名人效应起了作用。如果胶鬲没有助周灭商的功绩,只凭他和“盐”沾了一点边就被后人定为“第一盐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胶鬲是个真正的盐商,特别是“中国第一盐商”实在是理由不够充足,缺乏说服力。

第二个问题,至于说胶鬲为海盐第二盐宗更不靠谱。胶鬲为殷末人,当时即使在山东已经出现用人力加工的海盐,但因质量不高,数量有限,还不能与中原人大量食用的河东盬盐相比。况且胶鬲当时还是在河东盬池、黄河以南殷都朝歌和关中周都丰镐(今陕西西安)以及渭河流域一带活动。周文王举胶鬲即在此地区可证。当时的山东齐地地瘠民寡,农业经济更相当落后,海盐生产还处于萌芽阶段,只有到了西周初年姜太公吕望封于齐,从“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入手,才使海盐事业发达起来。所以说胶鬲当时跑到山东海盐行当去隐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同样的道理,请只与盬盐打过交道的胶鬲去作海盐的第二盐宗,这又是为什么呢?endprint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又是由于我国自古以来热衷于崇拜名人的传统所致。胶鬲本身就是一位助武王灭纣改朝换代的英雄人物,又由于亚圣孟子的提出,再加上两位权威人士的“注”,就很容易在他身上增加了色彩和分量。特别是历来的盐商大多会认为让胶鬲这样的英雄人物做他们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代表人物是很风光的事情,于是也就不大顾念事实了。所以我们认为,胶鬲的事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那么到底谁可称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盐商”呢?

笔者认为是战国时山西大商人猗顿。什么是“商”呢?《周礼·天官·太宰》:“六曰商贾,阜通货贿。”货贿:财货、财物。商人就是使商品丰富,购销渠道畅通的人。而就盐业而论,猗顿正是符合这一定义的第一人。所以司马迁才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音liè,等同)富。”关于猗顿的生平资料,《史记集解》引《孔丛子》最为切实:“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音zì,雌性的牲口,多用于牛)。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内,其滋息不可计。赀比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

猗顿是如何做起盐商来的呢?

原来猗顿听了陶朱公的教诲后就以发展畜牧业开始而做得“富拟王公”,其畜牧业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他为当时晋南一带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在以牛羊而致富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

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盬池和盬盐。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盬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此过程中,他发现贩运盬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盬盐,从事盬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一名真正的大盐商。

战国时代山林川泽的开发,虽然为官府控制,但官府不直接经营,而是用抽十分之三税的办法让“民”去经营,但这种“民”绝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有钱有势的豪民。因为这种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正如《盐铁论·禁耕》所说:“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猗顿正是属于豪民之列,因此才有力量去开发河东盬盐。

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盬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据乾隆《临晋县志》卷六记载,这条运河从河东盐池起,通于五姓湖,又从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之孟明桥入黄河,遥遥百里左右(这基本是后魏时永丰渠的路线)。只因黄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关于猗顿开凿运河,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资料的佐证,但仅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很有可能性。从客观需要方面讲,开凿这条运河,不仅是运输盬盐的需要,也是保护盬池的需要,因为河东盬池最忌客水(外来之水)浸入,破坏盬盐生产。运渠可以引走客水,保护盬池。此后永丰渠的开凿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从地形上看,这一线地势平坦,无山石阻隔,工程难度不大。从生产力水平考虑,当时铁制工具已广泛使用,大大增强了猗顿开发水利的能力。从财力上讲,猗顿当时己成巨富,完全有力量兴修运渠。另据说,猗顿在经营盬盐的同时,还兼贩卖珠宝,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就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这可真是“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猗顿经商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他的商品盬盐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运输盬盐有各种得力的手段,销路有各大诸侯国的保证,再加上良性互动的多种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并可与王势并提了。

上述事实表明,猗顿通过他出色的商业策略对河东盬盐的开发、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盐业发展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也给全国后来的盐商做了楷模,称他为“中国第一盐商”不是比胶鬲更名符其实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盐商文王纣王
价值连城
商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癫狂”与“无奈”
文王《诗经·大雅》
众叛亲离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